关于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国际传播研究

来源 :国际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694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闻发布会是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平台,也是国家形象呈现的窗口。本研究聚焦2020年6月11日~7月10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国际传播策略和影响,发现海外媒体对该发布会的报道热度持续走高,报道倾向持续向好,报道中高频引用中国官方和专家观点。可以说,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持续引领了国际舆论,成为海外媒体报道的重要信源,在议程设置、塑造共情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规范发布会的流程、机制和内容,将是提升政府新闻发布会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新闻发布会;新冠肺炎;海外媒体;国际传播
  2020年6月11日,北京市通报1例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打破了连续56天无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病例的记录。此轮疫情首先与新发地批发市场直接关联,随后出现家庭、单位聚集性疫情和社区散发病例。①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呈现零星病例输入的背景下,北京的突发疫情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在此期间,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每天至少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最密集时达到一天三场,及时通报疫情防控最新进展,内容包括回应国内外重大关切、研判疫情发展趋势以及解读疫情防控政策。截至7月10日24时,北京连续5日无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在一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①“北京方案”示范了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传播,收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发挥了疫情防控舆论场“压舱石”与战疫“风向标”的作用。②
  本文以2020年6月11日~7月10日的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为研究对象,分析海外媒体的报道情况和海外舆情的特点,研究发布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策略,并就提升政府新闻发布的国际传播效果提出建议。
  一、海外媒体对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报道特点
  (一)报道热度持续走高
  据闻海大数据全球信息监测云平台统计显示,6月11日~7月10日,海外媒体关于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报道总量为39250条,覆盖18个语种、94个国家、10类数据渠道,其中包括1696个网站、1个APP、4份报纸、1个微信公众号、2个微博账号、32个Twitter账号、7个Facebook账号、1个Instagram账号、1个YouTube账号、1个Telegram账号。日均报道量达到1300条左右。报道频率与6月11日前外媒关于北京抗疫的报道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在6月19日报道量达到高峰,为2617条。③
  从海外媒体报道量趋势分析,外媒对北京疫情防控工作的报道热度持续走高。其中热度最高的一篇是6月15日美联社发布的《今日亚洲:随着病例增加,北京升级疫情管控》(Asia Today: Beijing Reinstates Virus Controls as Cases Rise),被98家海外主要媒体转引转载。该篇报道聚焦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暴发后,北京市暂停复课、升级疫情管控、封闭管理高风险社区等系列精准化防疫举措。
  在本研究观测的海外主流媒体中,累计报道量最高者为路透社,报道总数808篇,其传播量最高的一篇报道是《新发地疫情暴发后北京进入“战时状态”》(Beijing District in“Wartime Emergency”After Virus Cluster at Major Food Market),被69家海外主流媒体转载转引。
  (二)报道倾向持续向好
  从海外媒体对北京疫情防控报道的议程设置来看,总体而言,其情感倾向中正面和中性态度的比例高于负面。
  在疫情暴发初始阶段,外媒围绕北京疫情防控的负面报道较多。甚至有外媒声称,中国可能出现第二波疫情,北京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武汉”。但随着北京疫情防控态势逐渐向好,外媒负面报道减少,中性和正面报道逐渐增多。在本研究时间段内,正面报道占16.44%、中性报道占67.06%、负面报道占16.50%,中性报道与正面报道之和达到83.5%。《华盛顿邮报》、路透社、美联社、《纽约时报》、《海峡时报》等海外主流媒體在报道中纷纷肯定北京疫情防控成效,并详细介绍防控举措与成功经验。表1显示了七家海外主流媒体的报道倾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路透社报道称,“核酸检测工作已经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展开,快递、外卖人员正在接受检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称“检测点在一夜之间迅速建好”。《纽约时报》报道称,“积极检测和追踪密切接触者,这是中国政府成功控制疫情策略的关键。”埃及《祖国报》报道称,“与之前的武汉疫情相比,这次人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惊慌失措,而是从容不迫进行处理。相信这次的北京疫情只是局部的,不会在全城全面暴发,更不会大规模波及其他省区市。”埃菲社的报道提到了居住在北京市中心胡同里的居民充分信任市政府的防控工作。
  (三)报道高频引用中国官方和专家观点
  在报道中,海外媒体大量援引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的信息,发布会上官方和专家观点成为报道的主要信源。徐和建、陈蓓、张文宏、曾光、庞星火、吴尊友等有关负责人和专家的主要观点,频频出现在外媒报道中。
  以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为例,外媒报道援引他的表态共出现三次高峰,分别为6月15日的1036条、6月23日的1840条、7月5日的1307条。其中6月15日的一篇报道《欧洲重新开放,北京疫情重燃警觉》(Europe Reopens, Beijing Outbreak Revives Need for Vigilance)被331家外媒转载了386次。报道援引徐和建在发布会上的表态,传递了有关部门坚决遏制疫情发展的决心:“我们必须继续采取果断措施,防范外部病例和内部死灰复燃,并动员所有单位承担责任。”
  二、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国际传播策略   (一)政府发布持续引领国际舆论
  如前所述,6月11日,北京市通报的这例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是自6月6日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至三级后,该市首次出现新增确诊病例。当日下午,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2场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该病例及溯源、密接追踪、环境消杀等情况。
  在北京全民抗疫的一个月中,北京速度、北京力度与北京信度在新闻发布会上充分彰显。6月12日,北京有关部门对西城区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束,并在第113场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公布其详细活动轨迹。有关部门仅用22小时就将新发地批发市场锁定为流行病学调查溯源的重点,并于6月13日第114场疫情防控发布会上通报新发地批发市场疫情防控情况。6月16日上午和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先后举行三场新闻发布会,持续通报疫情防控情况,坚持依法、及时、公开、透明发布信息。
  可以看到,每场发布会不仅做到了有针对性地回应各方关切,而且注重使用大众传播语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北京进入非常时期、新发地疫情精准防控、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首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趋稳向好、北京精准防控载入史册等议题中,成功实现舆论引领,传播效果正向且富有成效。可以说,北京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社会运行健康有序,与北京市政府全面、迅速、精准的防疫举措分不开,更与稳定透明的舆论场建设分不开,这也为外媒客观平衡报道北京抗疫情况奠定了客观基础。
  (二)权威发布构成海外媒体报道重要信源
  政府新闻发布会作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平台,既是权威信息的发布台,也是全面抗疫的指挥台、公众舆情的引导台。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名义举办,成为中外媒体报道最权威最可靠的第一信源。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6月18日报道称:“中国首都传来好消息。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18日下午举行的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专家的论断极大地鼓舞了这座城市。”德国《明镜》周刊网站6月14日报道称,中国首都北京市部分地区启动“战时”机制,这是为了防止暴发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援引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的话说,“此次疫情很可能会在最初几天的确诊病例数量激增后,得到控制”。
  (三)议程前置发挥强大预设功能
  新闻发布会的议程设置具有强大的功能,能够在政治立场、价值判断和思想倾向上全面影响受众。新闻发言人、发布会组织者在紧跟舆情热点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发布议题、引领主题,有利于把握疫情防控叙事权、表达权以及舆论引导权、主导权,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抢占国际舆论场。
  随着北京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不少海外主流媒体聚焦北京成功控制疫情的关键策略,如严格流调与溯源、大规模检测、定点分级防疫等议题,并发表述评,称“北京确诊病例‘清零’为世界抗疫提供经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6月29日的报道中表示,“到目前为止,北京控制疫情的努力似乎取得了成功,再次证明了封锁、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以及广泛检测的效果”。《纽约时报》则在报道中多次强调北京“重点防疫”举措,并认为,“这种方法如果成功,那么这种新方法可能会成为中国应对未来疫情的风向标”。俄罗斯《独立报》撰文称,“中国找到了疫情条件下保护经济的新方法,北京已有能力施行外科手术式定点抗疫措施。”彭博新闻社网站7月7日报道说,“与之前在武汉疫情暴发时所采取的全面封锁不同,这次北京采取的措施更有针对性,也更值得其他国家在经济重启时借鉴。”
  (四)有效对话塑造共情机制
  如果说新闻发布会是一场政府与社会的对话,那么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则提供了公众参与疫情治理的有效渠道,同时也让世界与北京实现了有效对话。受政治属性影响,传统政府新闻发布话语的政策性强、理论性强、逻辑性强,与公众对于信息的认知偏好容易产生不匹配现象。由此,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有意识地形成话语与公众的强关系,即公众关心什么,发布会就协调发布什么,满足受众和社会需求,构建对话机制。
  建立“共情”既包括话语形式(即共同语码),如发布会组织策划者犀利的沟通风格、雷厉风行的热点回应等,也包括直接诉诸情感的共有价值观念、共享群体利益,甚至共同面对疫情反扑危机。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始终聚焦公众信息需求,每有热点必有及时回应,每有疑问必有专家及时解答,每有传言必有及时澄清,每有谣言必有及时辟谣,每有涉疫违法行为曝光必有案件及时处理通报。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基于“共同”的立场,都可以作为政府破解既往新闻发布会“传而不播”“传而不达”困境的有力突破口。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不仅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也树立了中国在世界的良好形象。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认为,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有效传播了精准防控的“北京方案”。发布会以全媒体、多平台发布为基础,以政府与公众对话平台的搭建为核心,做好议程设置,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透明、开放、负责、以人为本的大国首都形象。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在既有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规范新闻发布会流程、机制与内容,提升新闻发布会的国际传播效果,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优化新闻发布议题,适配跨文化传播需求。在全球抗击疫情的背景下,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的内容分野愈发模糊,在新闻发布议题的设置上,应更加侧重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包括疫情防控的典型举措、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全景式”展现中国社会积极抗击疫情的原貌,不断释放跨越地理空间、文化差异的正能量。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在不抵触国际普遍认知的范围内,优化新闻发布议题,并对抗疫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以实现“社会关切—新闻发布—国际认同”的正向循环。
  第二,强化数据在新闻发布中的运用。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跨文化差异需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接受者没有义务原封不动地接受或者解译讯息,他们实际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野,通过变通或对立的解读来抵御意识形态的影响。”①从海外媒体对发布会信息的报道情况看,国际社会更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事实性进展,特别是死亡率、治愈率、确诊数等翔实数据。因此,在今后的突發公共事件新闻发布中,应注重实时数据的发布,并通过大数据技术让海量数据可视化。
  第三,打造“云发布”新常态。伴随5G时代到来,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闻发布会也需要探索新的国际传播路径。当前国内各级各类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多采取集中问答形式,且碍于时长限制,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可采用“线下+云上”发布会结合的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发布信息。例如,Twitter账号侧重对新闻发布会的动态实时发布,Facebook账号主打典型案例深度聚焦,YouTube账号侧重推送发布会精编短视频、分享疫情消息和防疫相关知识,让新闻发布内容精准“打”在国际受众的兴趣点上。
  (责任编辑:林凌)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中医”在公共外交话语中具有多重内涵,是中国开展全球健康外交的重要路径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基于抗疫经验所开展的对外医疗援助在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提升了相关国家对中医的认可度,“世界的中医”在公共外交话语之中愈发被重视。基于此,本文在梳理中医公共外交的内涵与逻辑基础上,提出中医公共外交正成为全球风险社会时代中国参与全球风险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梳理传统中医公共外交的
期刊
【内容摘要】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文化逐渐成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领域。本文对中国数字文化出海渠道进行分析,提出五种可供参考的出海方式,包括依托移动端协作出海,借助海外发展成熟的影视平台互补出海,联合企业、城市、媒体融合出海,整合高校、智库、民间机构资源抱团出海,通过海外社交平台打造文化IP出海。与此同时,数字文化出海企业也面临着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版权纠纷的干扰、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误
期刊
【内容摘要】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国际传播作为国家间行为,本质上具有政治性,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利益。美西方对中国国际传播官方媒体进行政治打压及抹黑,暴露了其“新闻和言论自由”的虚伪性。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应对此警醒,坚定“四个自信”,正确理解并把握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根本政治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在变局中开新局。  【关 键 词】国际传播;政治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专业主义;
期刊
【内容摘要】 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与易产生道德歧义性的社会难题共同作用,引发了国际传播中的道德冲突。新闻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国际传播能力构成直接影响。化解国际传播中道德冲突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国际传播中应坚守自主原则和不伤害原则,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不伤害原则应优先于自主原则,以增强国际传播的道德感召力。  【关 键 词】 国际传播;道德冲突;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  互联网的发
期刊
【内容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和国际舆论走向。肯尼亚《民族日报》作为非洲主流媒体,没有加入一些西方媒体的“舆论狂欢”,而是以更为客观、公正的报道取向成为国际舆论中的“一股清流”。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在以该报为代表的肯尼亚主流舆论中转化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正资产”。“中国是政治大国”“中国是经济大国”“中国是非洲的重要伙伴”的正面建构得到进一步强化。
期刊
【内容摘要】社交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恐怖主义和反恐行动的传播方式。社交媒体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围观者”的聚集地:一方面,它随时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扩散的温床;另一方面,它也发挥了安抚社会情绪、开展反恐斗争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官方而言,社交媒体为其提供了一个直接和民众对话交流的空间。基于此,本研究以“巴黎教师被杀案”为案例,以框架理论为指导,分析法国政府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反恐斗争的内容建构和传播策略。 
期刊
【内容摘要】 美国CNBC和彭博财经频道是全球领先的两大财经电视媒体,以精准定位、专业分析、特色报道、高效传播和多元渠道领跑全球财经新闻,得到商业精英的认可和信赖。同为专业财经电视频道,CNBC和彭博财经在频道定位、节目制播和发展战略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注重发挥优势、凸显特色,着力打造独具一格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二者的品牌建设路径,探寻可供中国财经媒体借鉴之处。  【关
期刊
【内容摘要】 当下,数据新闻在全球新闻媒体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数据新闻的发展也伴随出现各式各样的伦理风险,如算法错误、个人隐私泄露、算法歧视、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不良诱导、新闻原有的人文关怀缺失等。解决这些伦理风险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新闻媒体人与智能算法间的关系,应从坚守新闻理念、风险预防、完善立法、行业监管等多个角度规范数据新闻的发展路径,尽可能减少数据新闻所带来的伦理风险。  【关 键 词】数据新闻;
期刊
【内容摘要】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近年来,俄罗斯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呈上升之势。以“打破美国人对英语媒介的垄断”为宗旨的“今日俄罗斯”在英语世界有一定影响力。本研究通过分析2013年9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今日俄罗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报道数量、篇幅、文本呈现方式、主题、话语特征、报道倾向,为中国媒体开展“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传播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期刊
【内容摘要】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邻之一,印度的战略立场对中国周边外交乃至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很重要。印度英文媒体涉华报道既反映该国政府对华政策的现状和走向,又对其国内舆论影响深远。在美国对华敌意升级、特朗普政府拉拢印度推动“印太战略”之际,研究印度媒体涉华报道态度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选取2020年5月5日~7月6日中印边境冲突期间印度英文媒体的涉华报道,采取量化分析法,解构印媒涉华叙事框架,探析印度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