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闲取决于个人的工作状态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dy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时间的体验并不是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而是个体本身所处的工作状态所决定的,并不是去了乡村就有多悠闲,在城市就有多激烈。
  左靖
  策展人,碧山计划发起人
  采访时间:7月23日
  采访地点:望京徳泮未来素质馆
  在“碧山共同体计划”前言中写到,“在未来5~10年内,回归乡居生活、逆城市化将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的潮流。”人们厌倦了单位时间密度过大的城市生活,将希望开始实践新的农业生活方式,左靖正是这种实践的先行者。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是根据日出日落和24节气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如今我们的生活被“表”这个计时工具所丈量,在这两种时间下也形成了悠闲和忙碌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做了碧山计划之后,你个人对这两种生活状态的体会是怎样的?
  虽然2001年我和另外一位策展人在皖南的乡下做过一次艺术活动,但真正跟乡村产生关系应该是在做碧山计划之前,大概是从2007年开始的两三年里,每年都会去乡村居住,当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旦到了那边,整个人就会非常放松,其实当时也没想过到底是为什么,现在看来其实那是纯粹的度假,或者拜访朋友,可以把在城市里所有的工作都忘掉,很自然的放松,最初就是这样的感受。其实现在看来,是一个假象。
  那时偶尔去乡村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喝喝茶、聊聊天,很久之后发现才过了不到一个小时。钟表所丈量的有刻度的时间被一种非常缓慢的节奏给冲淡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觉得那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当时还在798做艺术中心,非常的忙,每天要见很多人,谈各种事情,那种生活状态就像在战场上一样。不过,现在即便是到了乡村,那种原先特别放松的状态也没有了,每次到乡村,又开始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全然不再是以前度假时的感受。一旦进入繁忙的工作状态,在北京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时间走得同样飞快,不够用。
  当然以我现在的年龄,不应该去乡村隐居,过那种采菊东篱下的生活。过早的放下工作去享受,不是我想要的。所以说,对时间的体验并没有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而是人所处的工作状态所决定的,并不是去了乡村就有多悠闲,在城市就有多激烈。
  那您个人理想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如果说理想,那当然是穿梭自如的生活状态,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国内和国外自由穿梭。在工作的同时还可以享受生活,但这两者往往是矛盾的。在乡村,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根本忙不过来,所谓享受生活就得放一放。事实上,我的现在生活节奏跟以前在北京时一样的紧张。
  在碧山村民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依农时而定吧。闲的时候,村民会生活得非常悠闲;忙的时候,比如春耕、秋收的时候就会非常忙,油菜的播种与收割,养蚕人家一年会忙三季,基本上还是过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当然,有些年轻人会在县城等地谋一个差事,在回村的一些交通要道,你会在清晨和傍晚看到很多的电动车、摩托车,有点壮观,甚至有一点诗意,那是他们上下班的时间。
  他们的业余生活主要有哪些?
  业余生活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前两年专门对碧山村的公共文化生活的历史和现状做了调研,我们发现在包产到户之前,乡村的公共文化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有灯光球场、剧场、广播站、露天电影、戏台,以及各种体育运动。
  集体活动特别多?
  对,那时没有外出打工这一说,村里面的年轻人也很多。比如说碧山村,一个村里面有200多个妇女会打篮球,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现在哪有人打篮球?
  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现在年轻人去城里面打工,剩下都是老人、妇女、孩子,老人没什么娱乐的生活,就是打打麻将、看看电视。现在多了一个广场舞,除此之外,文化生活非常单调,到了八九点钟整个村子就没什么灯光了,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就已经睡觉了,重建当地的公共文化生活其实是碧山计划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村民们是向往城市的生活吗?
  非常向往。只是年纪大一些的人不大愿意出门,一方面是身体原因,另一方面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虽然子女在城市生活,但是白天都去上班了,老人自己在家没人理会,没有任何人际关系,在城市里会觉得特别孤独。日本有部电影《东京物语》里面也有相关的内容表现。不过城市生活对年轻人的诱惑力是巨大的,这个并不矛盾,年轻人确实应该去城市里开开眼界、长长见识,甚至我觉得,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命体验,就像城市里的人也应该去乡村呆上几年一样。闯荡几年如果无法在城市立足,再回到乡村也可以是一种选择。但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乡村能否给这些年轻人提供一个创业的平台,毕竟年轻人都是想要做点事情的。
  另一方面,城市生活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逃离,也挺矛盾的。
  这是很大的问题。但是城里人到农村也不现实,尤其是年轻人,没有经济积累,缺少工作经验,种田收入其实无法满足你过一种“体面生活”的。城里的人不会种田,也少有谋生手段,更何况,乡村的工作机会本来就很少。也就是说,虽然乡村摆在那,但也是很难回去的,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
  您说过什么样的生活是有价值的是你非常关注的问题,那这个问题是否有明确的答案?
  答案很简单,就是你怎么去服务这个社会。比如我们在农村工作,那我们就要思考和行动,怎么去更好地服务农村,听起来过于宏大,但其实是很实际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修缮古建筑、寻访手工艺、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关注乡村教育,都是一些服务乡村的具体事情,我觉得这是有价值的。
  现在人与人的沟通建立在网络这种虚拟平台之上,如QQ、微信、微博,这种交流方式会影响我们的交流?
  影响非常大,当然虚拟平台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但是它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沟通方式。最直接、有温度的沟通方式还是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是为什么我宁愿咱们当面聊,不愿意接受打电话采访。
  不过现在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有点麻木。
  对,我觉得这就像上瘾一样,说不定哪天就会消失或被其他方式替代,因为这些沟通方式毕竟不能代替那种有温度的沟通。
  上瘾与否跟个人的控制力有关,有的人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社交媒体,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且效率非常高,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问题在于,我们要学会怎么利用。说实话我自己每天看微信的时间也比较多,有时候会被它牵引,不知不觉时间已经消耗掉了。要学会放弃,媒介本身没有错,问题出在使用的人身上。
  您每天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是很有规律的吗?
  非常没规律,完全跟着工作走,经常会熬夜,早上起不来。生活不健康,我还是拖延症患者。就像在农村,经常是全村的灯都熄了,只有我的灯亮到两三点,工作没完成。
  您在哪个城市居住的时间比较长?
  现阶段正在忙“黟县百工”的展览,是关注民间手工艺再生的一个项目,我提前一周就过来北京布展了。平时我还是把农村当作我主要的居住地,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在农村和城市是一样的,都可以工作。
其他文献
针对具体问题时,艺术什么也解决不了,它不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功能,更多的是在寻找,这种寻找也只是一种过程,没有答案。  鞠婷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20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时间对抽象艺术家来说是永恒的话题,时间通过颜料在鞠婷的艺术里留下了痕迹,层层叠加留下时间消耗的证据,待颜料由湿变干,经过刻刀的“修饰”,时间被物化。鞠婷遵循着时间的规则,在创作中体会时间流转。  首先想请你谈一下在
期刊
农耕时代时间发生的空间是自然,工业时代的时间是发生在一个人工环境里面的,网络时代是发生在虚拟空间里,我们坐在这的时候其实脑子在那里头,我们的时间在那里头,不在这里。  梁克刚  元典美术馆馆长 策展人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19日  采访地点:元典美术馆  梁克刚是个全能型的人物,从建筑设计师到美术馆馆长,从独立策展人到当代艺术家,同时他还是个微博、微信控,他是一个身处于信息漩涡最强地带的游
期刊
车箱是我独立做早课的空间,是我修行的小道场,我反而希望能在车上呆久一点。而当我疲倦的时候,我就喜欢观察车窗外的北京。对生命保持一颗好奇的觉醒的心,你永远都可以发现特别、感动你的角落。  李曙韵  事茶人  采访时间:7月16日  采访形式:茶家十职  李曙韵说,茶里的诱惑很多,最关键的是不要忘记初心。就像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应当保持平静而愉悦的生活态度和节奏,在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下,以自己平静而愉悦的
期刊
人们不知不觉中将生活交付给了的这些批量产出的东西,自然时间转变成物的时间,而在人类物化的同时,人类原有对自然那种本能的观察,探险,捕捉的行动力被转化了,以往那种想要创造某种理想生活的意愿被购买一种理想生活而取代。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丰富的物质产出掩埋了农耕社会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工业信息复制也带来了更多的知识,让人摆脱神权下的愚昧状态,但是人从神的阴影走出后,马上又迈上人自己创造
期刊
和所有的影像工作者一样,熬夜工作是家常便饭。吴鼎在接受采访前,已经忙了一天一宿。  因为影像工作需要在确定的时间里集齐人力物力,任何个体人员的缺失都会让整个拍摄组无法正常运转。为了不浪费时间,一般他们会在集齐人之后,采取通宵作战的模式。白天和黑夜对于熟练运用光影技术的这群人来说早就不是问题,在这种没有自然属性的时间里创造出新的幻觉艺术,逐渐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事情。  选择吴鼎作为访谈的对象,不是因
期刊
时间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命题,当时间假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才能切实的感受到它的存在,每个人都用生命在创作以时间为命题的艺术品。  6月11日上午10时,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在位于伦敦海德公园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开始了历时512小时的行为艺术《512小时》,每天8小时,每周6天,这512小时将持续至8月25
期刊
在今天,网络和影像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安眠药,年轻艺术家面对着这两大当今社会控制人们时间的利器,在创作中努力寻找对生命自由的注解。  在今天,网络和影像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安眠药,年轻艺术家面对着这两大当今社会控制人们时间的利器,在创作中努力寻找对生命自由的注解。李景湖是广东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关注的是在时间迁移中沿海都市整体的生存状态;而大多数喜欢孟阳阳作品的人都会在她的画面里找到一种感动,在
期刊
因为他们不再依附于自然也就没有了任何神灵可以眷顾他们,他们的时间取决于资本的持有者和整个市场的需求,他们在工业时间里生产,也在工业时间内消费,自然已经驯服。  日常中的时间  当电脑逐渐进入每个家庭的时候,很多人高呼信息时代来临了,还有很多人正在电视机前思考什么是信息时代的时候,日常的时间地盘就已经被所谓的信息时代占据光了,信息时代来临了,那些奔走相告的先知们早早在国王放弃的空地里播种下了自己的种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广东蛇口是第一个将“效率就是生命”竖起大广告的城市,很多工人从农村过来,找熟人进厂,与现在工人不愿加班不同,当时很多人在进厂之前就向人打听:“你这个厂加不加班?不加班的话不进。”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一个月下来就一千多块钱,每天工作8个小时之后很多人还会加班5个小时,有时赶工会延长到晚上1点多钟。这些人平时娱乐时间不多,上班一周放一天假或半天假,大家不可能去很远的城市中心,男孩只能
期刊
与同龄人掉入由科技构成各种娱乐当中不同,孟阳阳更愿意选择呆在原地不动面对孤独。  孟阳阳的创作和她所面对的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她说:“科技不能发明感情”或许因为我们不能忍受孤独而选择用“科技”的方式麻醉自我,因此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拥有一片可以逃亡的海滩。但是任凭你怎样逃亡,现实的身体仍然在那,心灵的温度不时仍会提示你本来存在的面貌,即使选择不被感知,生长的东西仍在生长。  作为中国独身子女一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