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识字教学实践中,识字教学的意义被简单地理解成“工具”,识字多以“读准音”为标准,以“一遍过”为常态,以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所谓的“人文阅读”。我们认为,整合阅读、写作与识字形成三位一体,不仅可以高效地掌握字的音形义,更是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环境中来学习语文,而不是主要通过词语讲解、句型分析来学语文。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内涵关联
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主张“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识千余字后乃为之讲,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新课标也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且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可见,古往今来识字都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与出发点,有着不可撼动的基础地位。但在具体的识字教学实践中,识字教学的意义却被简单地理解成“工具”,識字多以“读准音”为满足,以“一遍过”为常态,以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所谓的“人文阅读”。在中高年级,有时干脆把识字打入不可控的“课前预习”的“另册”之中,“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也因为缺失了“课堂习得”的培养过程而无法落实。
一、“汉字是什么?”——对识字教学内涵的追问
诚然,汉字是世界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由于它生动而形象的造字机制,不间断使用而保存下来的文化信息,从不同侧面展示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悠远记忆。不同于字母文字,汉字本身就融入了智慧与思考,因此识字教学也是“启智人,字道合一”的过程。
然而,如果盲目使用一些易于记忆的方法来识记汉字,其危害轻则造成错别字、汉字误读、字形混淆等现象;重则荒废了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孩子肤浅地接受了汉字的音形义,而忽视了汉字背后厚重缜密的文化历程。
【案例】
例一:教师出示“美”字,让孩子识记,孩子立刻编儿歌:“王大姐头上戴了两朵花,真美呀!”
例二:“饿”解释为“我吃饭因为饿”;“楼”理解为“一个女孩子背着一袋米在树旁休息”;还有人把“韭”字讲成“不是(非)只有一根,而是一大片”,把“悲”讲成“心里像长了韭菜一样的悲哀”。
且来看看例一中的“美”字,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而利用编儿歌的方式记忆,看似生动有趣,实则缺乏科学性。美字本身是会意字,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是味美。而经过儿歌的识记后不但歪曲了汉字的本意,更混淆了美字“羊”字头的概念。
例二中把声旁“娄”拆分成“米”和“女”两个部分来理解意义,这都是对汉字部件功能的一种曲解;而“韭菜”的“韭”上面的部件原是表示韭菜丛生的形象,是不成字的,与“是非”的“非”无关;“悲”上面的部件“非”,是用来表示读音的,与韭菜无关。
这些识字法虽然顺应了学生的识字现状和心理特点,但违背了汉字本身的客观规律,只顾眼前的教学效果,只为了破解眼前的生字教学难点,生搬硬套,胡乱讲解,这种危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显现。
二、“识字为的是什么?”——对识字教学出发的追问
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识字教学为阅读和写作提供3500字的基础任务完成后,为什么在后来的阅读和写作中诸如错别字等基础性问题依然严峻呢?这不得不令我们认真反思课程政策中“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句话,重新思考一下识字和阅读、写作的关系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基础”的解释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按照这一解释,“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礎”比较准确的理解应该是“识字是阅读和写作活动开展的根本或起点”。那么作为阅读、写作的根本,识字就绝不应仅仅是清除“字障”,更肩负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使命与责任。
2.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同时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是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础,但又不仅仅是两者的工具和附庸。识字教学同样承担着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目标,蕴含着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引。
对于汉字的认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识字是阅读写作的铺垫,阅读写作是对识字的巩固与深化。随着儿童认知水平、阅读水平的发展,对汉字的理解也会向纵深处蔓延。
三、“我们怎么办?”——对识字教学路径的追问
识了字就要用,学用结合是熟练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的一种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该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实用。
在教学实践中,可将生字有机地隐含在诗歌、谚语、故事、谜语、童话等儿童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中进行教学;在大量地阅读中丰富学生对于汉字对于语词内涵的感悟,在识字过程的不断递进中提升阅读的兴趣与能力。识字阅读是汲取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的终极指向是表达。在快速识字、海量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培养兴趣就不能增加负担,低年段可利用口头作文录音,电脑造句、组词,打成短文等方式进行识字教学。
整合阅读、写作与识字三位一体,不仅可以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字的音形义,更是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环境中来学习语文,而不是主要通过词语讲解、句型分析来学语文。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完全是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为中心(当然,这并不排斥必要的词语和句型的讲解与分析),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与综合素养的不断形成。如此,母语教育才能返璞归真,简简单单认字,简简单单阅读,简简单单记诵。在简单中让孩子从容沐浴在母语的神圣长河中。
编辑 张晓婧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内涵关联
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主张“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识千余字后乃为之讲,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新课标也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且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可见,古往今来识字都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与出发点,有着不可撼动的基础地位。但在具体的识字教学实践中,识字教学的意义却被简单地理解成“工具”,識字多以“读准音”为满足,以“一遍过”为常态,以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所谓的“人文阅读”。在中高年级,有时干脆把识字打入不可控的“课前预习”的“另册”之中,“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也因为缺失了“课堂习得”的培养过程而无法落实。
一、“汉字是什么?”——对识字教学内涵的追问
诚然,汉字是世界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由于它生动而形象的造字机制,不间断使用而保存下来的文化信息,从不同侧面展示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悠远记忆。不同于字母文字,汉字本身就融入了智慧与思考,因此识字教学也是“启智人,字道合一”的过程。
然而,如果盲目使用一些易于记忆的方法来识记汉字,其危害轻则造成错别字、汉字误读、字形混淆等现象;重则荒废了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孩子肤浅地接受了汉字的音形义,而忽视了汉字背后厚重缜密的文化历程。
【案例】
例一:教师出示“美”字,让孩子识记,孩子立刻编儿歌:“王大姐头上戴了两朵花,真美呀!”
例二:“饿”解释为“我吃饭因为饿”;“楼”理解为“一个女孩子背着一袋米在树旁休息”;还有人把“韭”字讲成“不是(非)只有一根,而是一大片”,把“悲”讲成“心里像长了韭菜一样的悲哀”。
且来看看例一中的“美”字,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而利用编儿歌的方式记忆,看似生动有趣,实则缺乏科学性。美字本身是会意字,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是味美。而经过儿歌的识记后不但歪曲了汉字的本意,更混淆了美字“羊”字头的概念。
例二中把声旁“娄”拆分成“米”和“女”两个部分来理解意义,这都是对汉字部件功能的一种曲解;而“韭菜”的“韭”上面的部件原是表示韭菜丛生的形象,是不成字的,与“是非”的“非”无关;“悲”上面的部件“非”,是用来表示读音的,与韭菜无关。
这些识字法虽然顺应了学生的识字现状和心理特点,但违背了汉字本身的客观规律,只顾眼前的教学效果,只为了破解眼前的生字教学难点,生搬硬套,胡乱讲解,这种危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显现。
二、“识字为的是什么?”——对识字教学出发的追问
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识字教学为阅读和写作提供3500字的基础任务完成后,为什么在后来的阅读和写作中诸如错别字等基础性问题依然严峻呢?这不得不令我们认真反思课程政策中“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句话,重新思考一下识字和阅读、写作的关系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基础”的解释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按照这一解释,“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礎”比较准确的理解应该是“识字是阅读和写作活动开展的根本或起点”。那么作为阅读、写作的根本,识字就绝不应仅仅是清除“字障”,更肩负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使命与责任。
2.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同时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是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础,但又不仅仅是两者的工具和附庸。识字教学同样承担着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目标,蕴含着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引。
对于汉字的认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识字是阅读写作的铺垫,阅读写作是对识字的巩固与深化。随着儿童认知水平、阅读水平的发展,对汉字的理解也会向纵深处蔓延。
三、“我们怎么办?”——对识字教学路径的追问
识了字就要用,学用结合是熟练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的一种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该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实用。
在教学实践中,可将生字有机地隐含在诗歌、谚语、故事、谜语、童话等儿童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中进行教学;在大量地阅读中丰富学生对于汉字对于语词内涵的感悟,在识字过程的不断递进中提升阅读的兴趣与能力。识字阅读是汲取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的终极指向是表达。在快速识字、海量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培养兴趣就不能增加负担,低年段可利用口头作文录音,电脑造句、组词,打成短文等方式进行识字教学。
整合阅读、写作与识字三位一体,不仅可以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字的音形义,更是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环境中来学习语文,而不是主要通过词语讲解、句型分析来学语文。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完全是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为中心(当然,这并不排斥必要的词语和句型的讲解与分析),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与综合素养的不断形成。如此,母语教育才能返璞归真,简简单单认字,简简单单阅读,简简单单记诵。在简单中让孩子从容沐浴在母语的神圣长河中。
编辑 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