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姑妈并非我的亲姑妈,她与我同楼而居,是邓老师的亲姑妈,今年102岁了,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动作轻盈,行动自如,只是听力稍差,有点儿驼背。平时她快乐得像个小孩儿,总是乐呵呵的。
姑妈的丈夫姓李,老家在湛江吴川塘缀,有三个兄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来到毗邻越南的广西东兴谋生,后来到越南海防经商,做面包、糕点卖。因膝下无子女,便过继一个侄子做儿子。后来,她收养了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儿,该女孩儿因父亲经常酗酒,家里小孩儿多而遭遗弃。1975年,越南境内烽烟四起,华侨被驱赶、抢掠、杀害,姑妈一家也陷入绝境,财物、衣物来不及收拾带走,就被越南当局驱赶到街上。姑妈舍不得自己温暖的家,更舍不得多年打拼挣来的财物,就想冲回去捡点儿东西。此时,国家已派出人员、汽车准备接华侨回国,工作人员当场阻止了姑妈。汽车开出不远,姑妈家被炸,一片火海。事后,姑妈心有余悸地说,幸亏没回去,否则没命了!
当时姑妈、姑父已届退休年纪,回国后被安排到云南、广州安置点,生活过得很好,有点“乐不思蜀”了。后来,姑妈一家被安置到雷州奋勇华侨农场。当时,姑妈、姑父身体一般,很喜欢小孩儿,就帮着女儿女婿带大三个小孩儿。儿子在姑妈回国前移居英国,女儿一家后来移居美国,姑妈、姑父便成了留守老人。在奋勇华侨农场期间,姑妈还养大过一个孤儿,该孤儿后来移居加拿大。
姑妈的子女出国定居后很少回来。儿子一家生活很好,据说,媳妇娘家老家是佛山的,在英国唐人街有很多房产和实业,开有多家酒楼,儿子也开有两家酒楼。女儿一家的生活也不错,属于中产阶层。
儿子移居英国后只回来看望姑妈四次,电话几乎没打过,钱更不用想。女儿也很少打电话回来,二十年前她回来看望过姑妈姑父三次,近二十年没回过,更别说赡养的问题。有一次,女儿回来探望姑妈、姑父,临走前掏出几百元给姑妈,姑父生气地抢过来扔到地上。姑妈说,扔它干吗?女儿有心才回来看我们啊!说了一大堆好话,才把姑父哄住。
在邓老师两岁时,邓老师的母亲去野外干活儿,在树林里生下一个女婴,失血过多,因没人发现救治而去世,当家人寻找发现时,已回天乏力,只救下女婴。邓老师的父亲养着四个子女(两男两女),生活非常艰难。那时,身在越南的姑妈出手相助,寄回钱供他们生活、上学,邓老师和两个哥哥及一个妹妹得以读完初中。邓老师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也是靠姑妈、姑父的资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
姑父86岁去世后,邓老师将姑妈带在身边一起生活。邓老师很孝顺,平时对姑妈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很照顾,嘘寒问暖,她很感恩姑妈、姑父对自己一家人的帮助和对侄子侄女的培养。
自从邓老师接姑妈回來养老后,其儿女就很少寄钱回来了。用他们的话说,姑妈养你们那么久,帮助那么多,以前我们养她,现在轮到你养她了。过年过节,偶尔他们良心发现,打电话问道:“妈妈,有钱用吗?没有我就寄一二百美元回来。”“不用了,我有钱用。你们先过好自己的,不用为我操心!”姑妈也不生气。其实,她每个月只有五百多元养老钱。
多年前,姑妈的女儿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还活着,就打电话问邓老师。邓老师说,哪有你这样的女儿?不关心母亲的生,却关心母亲的死?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你的孝心在哪儿?姑妈就在我身边,你可与她通电话。如果还不信,可和她通视频电话。女儿还是不信,姑妈摇手示意不想接。或许阅历丰富,坎坷太多,她仿佛一位得道高人,参透一切,俯瞰人生,心如止水。
去年盛夏时节,我经过姑妈的门口,她远远地看见了我,笑脸相迎道:“来来,这里有荔枝,桂味,尝尝鲜!”我耐不住她的热情进去,她拿着塑料袋忙给我装了满满一袋,沉甸甸的。
“姑妈,不用那么多,您留着吃。”我慌忙拿出来。“不多,你拿回去和家人吃,大家分享一下!”姑妈忙阻止道。她乌黑的头发偶见银丝,沧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和老人斑,眼眶有点儿凹陷,但脸色有些红润。
邓老师的儿子于2001年出生,姑妈一手一脚将他带大,后来,他考上湛江一中,今年考上中山大学。姑妈功不可没。
后来,邓老师和同事集资建楼房,住六楼,无电梯,姑妈年纪大了,上下楼不方便,就不跟过去住。侄孙女阿冰两个月大时被姑妈抱养,八岁时跟姑妈随邓老师生活。阿冰长大后工作并成了家,后来有了小孩儿,姑妈“重操旧业”,又忙碌起来了。
姑妈是我们宿舍区的寿星、福星,祝愿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秀丽
姑妈的丈夫姓李,老家在湛江吴川塘缀,有三个兄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来到毗邻越南的广西东兴谋生,后来到越南海防经商,做面包、糕点卖。因膝下无子女,便过继一个侄子做儿子。后来,她收养了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儿,该女孩儿因父亲经常酗酒,家里小孩儿多而遭遗弃。1975年,越南境内烽烟四起,华侨被驱赶、抢掠、杀害,姑妈一家也陷入绝境,财物、衣物来不及收拾带走,就被越南当局驱赶到街上。姑妈舍不得自己温暖的家,更舍不得多年打拼挣来的财物,就想冲回去捡点儿东西。此时,国家已派出人员、汽车准备接华侨回国,工作人员当场阻止了姑妈。汽车开出不远,姑妈家被炸,一片火海。事后,姑妈心有余悸地说,幸亏没回去,否则没命了!
当时姑妈、姑父已届退休年纪,回国后被安排到云南、广州安置点,生活过得很好,有点“乐不思蜀”了。后来,姑妈一家被安置到雷州奋勇华侨农场。当时,姑妈、姑父身体一般,很喜欢小孩儿,就帮着女儿女婿带大三个小孩儿。儿子在姑妈回国前移居英国,女儿一家后来移居美国,姑妈、姑父便成了留守老人。在奋勇华侨农场期间,姑妈还养大过一个孤儿,该孤儿后来移居加拿大。
姑妈的子女出国定居后很少回来。儿子一家生活很好,据说,媳妇娘家老家是佛山的,在英国唐人街有很多房产和实业,开有多家酒楼,儿子也开有两家酒楼。女儿一家的生活也不错,属于中产阶层。
儿子移居英国后只回来看望姑妈四次,电话几乎没打过,钱更不用想。女儿也很少打电话回来,二十年前她回来看望过姑妈姑父三次,近二十年没回过,更别说赡养的问题。有一次,女儿回来探望姑妈、姑父,临走前掏出几百元给姑妈,姑父生气地抢过来扔到地上。姑妈说,扔它干吗?女儿有心才回来看我们啊!说了一大堆好话,才把姑父哄住。
在邓老师两岁时,邓老师的母亲去野外干活儿,在树林里生下一个女婴,失血过多,因没人发现救治而去世,当家人寻找发现时,已回天乏力,只救下女婴。邓老师的父亲养着四个子女(两男两女),生活非常艰难。那时,身在越南的姑妈出手相助,寄回钱供他们生活、上学,邓老师和两个哥哥及一个妹妹得以读完初中。邓老师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也是靠姑妈、姑父的资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
姑父86岁去世后,邓老师将姑妈带在身边一起生活。邓老师很孝顺,平时对姑妈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很照顾,嘘寒问暖,她很感恩姑妈、姑父对自己一家人的帮助和对侄子侄女的培养。
自从邓老师接姑妈回來养老后,其儿女就很少寄钱回来了。用他们的话说,姑妈养你们那么久,帮助那么多,以前我们养她,现在轮到你养她了。过年过节,偶尔他们良心发现,打电话问道:“妈妈,有钱用吗?没有我就寄一二百美元回来。”“不用了,我有钱用。你们先过好自己的,不用为我操心!”姑妈也不生气。其实,她每个月只有五百多元养老钱。
多年前,姑妈的女儿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还活着,就打电话问邓老师。邓老师说,哪有你这样的女儿?不关心母亲的生,却关心母亲的死?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你的孝心在哪儿?姑妈就在我身边,你可与她通电话。如果还不信,可和她通视频电话。女儿还是不信,姑妈摇手示意不想接。或许阅历丰富,坎坷太多,她仿佛一位得道高人,参透一切,俯瞰人生,心如止水。
去年盛夏时节,我经过姑妈的门口,她远远地看见了我,笑脸相迎道:“来来,这里有荔枝,桂味,尝尝鲜!”我耐不住她的热情进去,她拿着塑料袋忙给我装了满满一袋,沉甸甸的。
“姑妈,不用那么多,您留着吃。”我慌忙拿出来。“不多,你拿回去和家人吃,大家分享一下!”姑妈忙阻止道。她乌黑的头发偶见银丝,沧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和老人斑,眼眶有点儿凹陷,但脸色有些红润。
邓老师的儿子于2001年出生,姑妈一手一脚将他带大,后来,他考上湛江一中,今年考上中山大学。姑妈功不可没。
后来,邓老师和同事集资建楼房,住六楼,无电梯,姑妈年纪大了,上下楼不方便,就不跟过去住。侄孙女阿冰两个月大时被姑妈抱养,八岁时跟姑妈随邓老师生活。阿冰长大后工作并成了家,后来有了小孩儿,姑妈“重操旧业”,又忙碌起来了。
姑妈是我们宿舍区的寿星、福星,祝愿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