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c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不同于行为主义者,人本主义者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在经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通过马修老师在“池塘之底”中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充分反应出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影片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方面启发,本文通过对影片所展现的教育理念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教育;放牛班;人本主义;行为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68-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作为广州市从化区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统编教材下第三学段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C83成果资料。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了一位名叫马修的失意老师被分配到了一个名字叫作“池塘底”的问题学校里做学监的故事。在几乎所有人看来,这里的孩子都是毫无希望的坏学生,而学校的校长也以残暴的惩罚手段来管制学生。但马修把这些“坏”学生成功组建成一个合唱团,重新树立起来孩子们的自信。这部电影制作优秀,相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从这部电影中得到许多启发。今天我将从教育心理学实施教育的角度分析校长和马修的两种教育方式和不同教育下产生的不同结果,以及谈谈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问题孩子从何而来
  电影中的校长说:“永远不要指望他们把变好。”但是这些“坏”孩子真的无药可救吗?当马修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时,孩子们有的想当消防员,有的想当牛仔,有的想当战斗机驾驶员,还有的甚至想当拿破仑……可见这些孩子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他们依旧向往着美好,他们依旧充满着希望。那么这些坏孩子是从何而来的?
  (一)莫翰奇,单亲家庭爱的缺失
  出于各种原因,莫翰奇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得到的爱也更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与其他家庭的孩子对比时往往缺乏自信和动力,容易消沉孤僻,逃离集体抱怨他人。也因为失去了亲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珍惜活着的亲人。
  莫翰奇的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长时间在外工作,对莫翰奇缺少亲情的陪伴。长时间的孤独感让莫翰奇感觉自己是被母亲遗弃了的孩子,于是也开始了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也由于从小以来缺乏亲情的陪伴,莫翰奇性格变得多疑敏感,他远离人群,喜欢沉默,甚至还排斥别人的友善。但是当看到母亲在辛苦打工时,又泪流满面。
  (二)贝比诺,父母双亡走不出的阴影
  贝比诺的父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世了,从此年幼的贝比诺成了孤儿,但在学监告诉他实情后,贝比诺依旧无法接受事实,他变得呆滞、自卑;他坚信他爸星期六会来接他,即使每个星期六都没人来,他仍旧在铁门前等待。
  像贝比诺等大多数的孤儿都没有安全感,普遍不自信。因为自卑,在同龄孩子欺负他时,他现在了服从、妥协,而且又变得更加自卑。尤其是那些流离失所、无人收养、没有人帮助关心的孤儿,更容易产生愤恨、嫉妒、自卑的心理,在行为上也容易走向极端。他们需要关怀,也需要别人尊重。
  二、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以校长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于美国20世纪初,行为主义认为环境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以校长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从影片開头就在跟马修强调“行动—反应”,“犯错就要惩罚”。校长一直强调惩罚的作用,将所有事情都用惩罚解决,通过多种形式高强度的惩罚,来达到他的教育目的。这种惩罚过后,的确使学生在校长面前变得老老实实、言听计从;但是当校长一旦离开过后,就开始各种调皮捣蛋,变本加厉的放肆行为。
  以校长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简单地将人当作是动物,忽略了人的情感,进行粗暴简单的行为主义训练。当一个学生砸伤了麦神父的眼睛后,在暂时无法抓到凶手前,校长立刻召集全校的学生,以抽签的方式轮流关禁闭六个小时,并取消全校同学的课外活动,禁止亲友探视。在校长的钱丢失后,校长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怀疑是孟丹偷的钱,用强暴的方式逼迫孟丹承认,还让警察将他带走;最后愤怒的孟丹烧了宿舍楼,这一把火也烧断了校长晋升的道路。
  (二)以马修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者
  马修的人本主义与校长的冷酷惩罚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纠正教导学生的同时,也维护了学生的尊严。他不断尝试着向孩子们释放善意,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他的公文包被学生抢走,他着急地抢回,但是当校长前来质问的时候,马修却说什么都没有;三个孩子从马修的公文包中偷走他珍爱的乐谱,躲在厕所里,另一位老师赶过来时,马修也说什么都没有;在莫翰奇因为违反学校纪律被抓进关禁闭,母亲前来探访时,马修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在他母亲面前说他是去拔牙了。
  马修遵循人本主义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呵护和关爱,维护学生的尊严,鼓励和肯定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在一次无意中,马修听到了学生在用唱歌来骂他是秃子,他不但没生气,还鼓励学生把歌唱下去,并从中意识到了这些学生热爱唱歌。从此,他便开始建立起了一个合唱团,并充分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高音低音的区分,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
  三、坏学生也能被爱感化
  皮格马利翁效应: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一)知错能改的盖贺克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盖贺克砸伤了麦神父的眼睛,马修没有直接将他照惯例告发到校长处抓去关禁闭,而是与他达成协议,让他去照顾麦神父。不知情的麦神父颇为感动,说:“真为这些可怜的孩子打抱不平,大家都说他的无药可救,但这并不是真的,其实他内心是个好孩子”。盖贺克惭愧地低下了头,麦神父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从此,这个坏孩子也开始改变了。当孟丹让盖贺克一起去刺杀马修时,盖贺克表现的犹豫和拒绝,换作是以前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二)浪子回头的莫翰奇
  莫翰奇多疑捣蛋不自信,但对音乐却有格外的天赋,常常在空荡的教室里自己独自地唱歌;他喜欢唱歌,热爱唱歌,也懂得唱歌。马修在发现了他的天赋以后,对他进行了重点培养,并给予了他独唱的特权。在跟着马修学习唱歌以后,莫翰奇渐渐地树立起了自信心,开始变得积极向上;在莫翰奇出现过于自大的倾向的时候,马修又收回了他的独唱权,及时阻止了他朝向自大的方向发展,在正式表演的时候,马修又及时恢复了他独唱的机会,让他不至于直接走回自卑。除此之外,马修还积极鼓励莫翰奇的母亲带他去正规的学校培养音乐天赋,最终事实也证明,莫翰奇在里昂音乐学院深造后,成功地成为了著名指挥家。
  四、现实中的反思和启示
  2010年发生在西安的药家鑫案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重大讨论。我们在批判药家鑫杀人手法的残忍同时,药家鑫父母对药家鑫的教育方式以及药家鑫最终走向犯罪的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反思。一个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才生为何会成为杀人犯?
  (一)高压冷酷下的扭曲
  在药家鑫死后,他的父亲药庆卫写过一段微博:“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药家鑫也在自述中说,从小到大除了学习就是练琴,小的时候每周练琴,为了练琴母亲时常会拿皮带抽自己;有一段时间父亲看到自己的成绩不好,就把药家鑫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在这种高压下,药家鑫曾说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经常想自杀。还有一次,在学校里曾经有个男同学要求药家鑫背他,不背就要给一元钱,学校通知家长来处理这件事,药家鑫的父亲当时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说那就让他背吧。父亲药庆卫后来谈起这件事,很后悔自己类似的处理方式,觉得没有教育孩子明确自我责任,也没有给他一个依靠帮助孩子共同担当。在药家鑫执行死刑前最后一次与父亲的见面中,药家鑫说出了捐出眼角膜的遗愿,但父亲药庆卫却过激的回答:“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了。”事后亲药庆卫也感到特别后悔了。
  (二)自卑与偏执
  父母的高压教育下也使药家鑫曾极度自卑。从青春期开始,药家鑫就很少有拍过关于自己照片。为了变得好看,他曾在四个月里减掉了六十多斤的体重;为了减肥,他有的时候甚至会把吃进去的食物再吐出来,也因为如此最后得了胃痉挛。后来药家鑫发现通过钢琴和赚钱能够使自己获得自信,于是为了赚钱,从大一开始在酒店弹琴,并且四处做家教,曾经同时教20个学生弹钢琴,每天都是忙到晚上很晚才回家,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塑造了一个苛求完美、要干大事的药家鑫,苛刻的自我要求也使药家鑫走向偏执的思维个性,让他无法面对错误和失败。
  (三)药家鑫案留给后人的思考
  药家鑫的行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孩子成长中,法律意识、担当意识和生命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现行的教育标准中,大多只重视孩子的功成名就、成材成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忽略了基本的人格教育和人文关怀,而这种教育缺失,最终导致很多孩子性格的扭曲,这也是药家鑫案给世人留下的警醒。
  参考文献:
  [1]卢乃天.皮格玛利翁效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职业,2011,(33):89.
  作者简介:
  刘泽宏,汉族,广东梅州人,广州工商学院本科在读。
其他文献
【摘要】 品特戏剧《房间》,密闭空间里,被外来者强行侵入,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有问无答,前言不搭后语,或滔滔不绝或沉默、停顿,语言本身而不是语义构成一种直喻,一种象征,一种态度,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情绪、精神关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史观考察品特作品艺术特色的形成过程,把作品放到创作者生活的社会关系中考察,探究影响作品产生的社会的、作者个人的因素:作家二战创伤记忆,婚姻走向终止,压抑的国民心理。继而,作品
期刊
【摘要】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文化理论”主要通过对双向度文化向单向度文化的转变进行分析,以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而在此转变中,反抗性的消失最为显著。司汤达《红与黑》的主角于连便是被钝化的艺术形象之一。本文尝试用马尔库塞单向度文化理论来解释以于连为代表的反抗性角色失去其原有价值的现象及原因,期望在具体例子中将单向度文化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同时对“抗性人物形象的转变”的现象进行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美国现代主义女作家朱娜·巴恩斯的代表作《夜林》中探讨了男性、女性和性别差异问题。贯穿小说始终的是喜欢穿异性服装的马修·欧康诺医生,他一直在不停地寻求自我性别身份和社会群体认同。本文借用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的相关理论,从扮装反抗的叙述层次出发,以性别批评的伦理视角对马修这一复杂形象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其深层的伦理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扮装反抗;性别身份;伦理价值  【
期刊
【摘要】 清朝初期马骕所撰《左丘明小传》可谓是2500年来唯一一篇关于左丘明的传记文字。全文内容基本上是摘抄、拼凑了孙丘堂《左传精舍志》、班固《汉书》、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韦昭《国语解叙》、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欧阳修等《新唐书》、郑樵《六经奥义》、朱熹《朱子语类》、张燧《千百年眼》等著作的观点、话语而成。马骕的“述而不作”是有其实际原因的。  【关键词】 马骕;《左丘明小传》;成因  【中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文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公文惯用语的出现与公文的功能特性、语言环境、信息来源等休戚相关,具有“准确”“朴实”“生动”“简洁”等美学特征,对公文质量和公文作用的提升、公文写作学科理论建设的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语言审美的需求。  【关键词】 公文惯用语;美学特征;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K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感觉接收器接收到的刺激通过神经输送到大脑的不同区域进一步加工,然而每一块区域并不完全独立,而是互相影响,这便引起了联觉效应。联觉效应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表现力,也帮助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级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联觉效应;影视作品;实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54-02  一、联觉
期刊
【摘要】 章泥迄今为止更能彰显其个性特色也表现出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是她倾其心血和才华的诗化小说和寓言化小说。其诗化小说和小说中的诗化叙述彰显了她小说语言的清隽蕴藉之美;而颇获佳评的寓言化小说《荒山菊》尽管构思精巧、寓意深刻,但同时也有过于理念化的缺憾;《尘归尘,土归土》等作品在写实基础上不乏寓言化手法,故能增添小说的思想容量与灵魂叩问的深度;提升写实功夫是章泥当下创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
期刊
【摘要】 “土味”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非常流行的一种亚文化形式,目前并没有专家学者给“土味”下过明确的定义,可以简单理解为“土味文化”即是发源并流行于乡村的,凭借快手、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传播的,内容多为浮夸的表演段子或舞蹈的视频、图片、话语等。以“土味视频”为例,“土”是由于它具有明显的农村特色,拍摄地点也多为乡间的小路、宅院、小镇等,表演者多穿着不符合潮流的服装,用浮夸的台词和情绪表演一些
期刊
【摘要】 少数民族民间女艺人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观念是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民族民间女性审美创造强烈地体现着真善美统一逻辑,在非遗保护热潮和振兴传统工艺背景中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女性艺术;民族民间;审美与创作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46-02  基
期刊
【摘要】 鱼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性人物也多次使用鱼这个意象。结合借喻的手法,通过“逍遥之鱼”“泉涸之鱼”“濠梁观鱼”这三种鱼的具体形象来表述庄子自由、自然的人生观以及追求逍遥自在,从而实现人与天、人与道合一的境界论。  【关键词】 庄子;逍遥之鱼;泉涸之鱼;濠梁观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