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知从哪一个时间点开始,中国的电影市场突然变得异常火爆,而其中的喜剧电影更是成为了其中的领头羊。受喜剧电影风暴的影响,新生代电影导演蠢蠢欲动,喜剧电影层出不穷,宁浩与他的《心花路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笔者将通过《心花路放》来一窥中国喜剧电影的未来。
【关键词】:喜剧电影;《心花路放》;娱乐
生活所迫,耿浩不得不放弃了当初的坚持与信仰,电影《心花路放》开篇直截了当的对话,折射出了其在喜剧色彩笼罩下的另一番情感——残酷现实带来的悲情与无奈。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心花路放》是宁浩的一次重新出发,至少这回他走出了拍摄《黄金大劫案》时受到的种种制约掣肘以及质疑。表面上看《心花路放》是一次好像“泰囧”式的公路喜剧,但宁浩插入了太多国内当下现实主义的荒诞性,甚至最后还玩了一把时空结构上的反转。[1]耿浩和康小雨在影片最后的邂逅,也许观众一开始便预料到了。影片以某个结点作为始发点,延展出曲折荒诞的过程,最终到达一个类似重逢的情境,这个情境看似终点,却与始发点有着惊人的吻合度。从中也能看出导演宁浩对于电影环形叙事结构的乐此不疲。
作为一部力求“喜”的电影,《心花路放》在影片伊始就向观众展示了其荒诞的夸张镜像——在离婚律师来之前耿浩已将自家的财产如空调、电视、微波炉等分割成了两半,这一镜头甫一出现便让观众忍俊不禁。冈察洛夫在《迟做总比不做好》一文中,说果戈理“在逗人发笑和‘自己笑着的时候,心里却暗暗地在哭’——在幽默背后却隐藏着‘ 觉察不出的泪’。”[2]诚然,这一没有语言的黑色幽默镜头让人开怀大笑,但笑过之后我们会立刻感受到悲剧色彩的侵袭。继而影片就开门见山地将这层悲情色彩拉到了观众的眼前——耿浩偷袭“男小三”未遂,因饮酒过度神志不清而被郝义送往医院,接下来就被迫踏上了对自己进行救赎的荒谬旅程。其实,在这部电影中,类似于这样的诙谐镜头比比皆是。如两人路过收费站缴费的时候,郝义一直在试图与收费员搭讪,耿浩看不下去了,就拿出手机朝着收费员播放起了一段两只狗在交配的画面,郝义因此惨遭白眼。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一组镜头:马小军在追米兰的时候,卖冰棍的老太太回首漠然一笑的瞬间,马小军傻了,观众开始捧腹。其实,电影里的很多画面放在平时也是稀松平常,比如郝义骑在大树上打电话的镜头,但是这些看似并无不同的画面搬上荧屏后所带来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所以,是宁浩的鬼使神差与勇于尝试成就了《心花路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花路放》是对时下非主流元素的跨时空整合——杀马特、广场舞、同性恋,无一不是最炙手可热的词汇抑或话题。宁浩看似随意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将时代环境褪为叙事背景,却不经意间借用一系列非主流元素完成了对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完美表述,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实现了最有效的意义赋予。
作为《心花路放》的投资方之一,北京旅游公司在投资这部电影之前,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最后得出结论,称该影片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导演和演员的选择上,均是一部极具商业价值的电影。诚然,对于商业电影而言,投入产出比超高的小成本喜剧电影无疑是盈利的最佳电影模式。相信我们依然记得,几年前电影《失恋33天》以低微的投入换来了高额的回报。这类电影根植于生活,许多镜头都脱离不了现实文化,它逐渐受到观众的青睐,与其所饱含的电影的内置亲和力是分不开的,这种亲和力主要体现在它对底层地域文化的高度依赖和深度开采,当然也少不了本土喜剧明星恰到好处的表演。“在明星的背后有一个更庞大的电影工业——通过发现明星、培育明星,利用媒体炒作明星,进而控制票房甚至控制观众”。[3]更何况黄渤徐峥等一众演员早就俘获影迷的心,已是影坛常青树,其票房号召力自是毋庸赘述。从近几年电影的发展来看,小成本、接地气的“民间”喜剧电影,即使没有高科技烘托出来的宏大画面感,但是它与现实的无限接近性也使其具备了直捣人心的魅力。
宁浩讲述的一个用“猎艳之旅”来缓解情感痛楚的故事,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架构。镜头的每一次推拉与切换,都能抖漏出惨烈的现实。电影饱含着冗繁的情感,所有情感却最终敌不过时间的消融,最终变得风轻云淡。电影镜头随着故事情节的延展而不断推移,但宁浩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每一次拿捏都恰如其分,让电影主人公完成了一次蜕变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生命的感悟。美国后现代电影导演,被称为“电影鬼才”的昆廷·塔伦蒂诺说过:“形式的快感与一部内容出乎意料的影片所产生的震惊效果是一样的。”[4]当我们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看完《心花路放》后,可能会发出疑问:这部电影的剧情如此简单,为何会引来长时间的观影热潮?但是毋庸置疑,在这部影片中,一段花样频出的“猎艳之旅”带来的意外以及让人开怀大笑的喜剧形式,早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1.56亿的票房也足够让人震惊。宁浩曾说:“我为戏剧负责,不为喜剧负责。”如果你觉得这部影片的票房超越了其原本所应该拥有的价值,我们也只能这样解释:这一次,宁导也为喜剧负责了一次。
时间的极度凝缩,使电影成了现在上班一族少有的娱乐方式。当下的社会完全是架构在信息与技术之上的,尤其是在一些现代化大都市,这里的人们厌倦了钢筋混凝土,看烦了科技电影的虚拟世界,更受够了工作、生活带来的双重压力。这部分人,尤其是青年群体,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也较当初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倾向于观看一些能搏得自己开怀一笑的电影。因为当不同人群聚集在影院,只有大家沉浸在共同的欢笑中时,所有人才会感觉自己已经融入到大城市的纷繁与喧闹中,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与他人并无殊异,由此来缓解置身喧哗都市的孤独感。如此一来,喜剧电影便成了香饽饽。而近年来的诸多喜剧电影均愈来愈“接地气”,这类电影与现实更加接近,给人以心灵烛照,带来的不仅是观众的欢笑,还有不断地反省与冷静地思考。
在笔者看来,今天的电影已经完成了对一切娱乐形式的僭越,一跃成为当下无可争议的“娱乐之王”,而喜剧电影也已然蹿升为其中的佼佼者。任何一部喜剧电影都不是完美的,何况中国的喜剧电影才刚刚上路。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尊重传统伦理、致力价值重建是国产喜剧电影建构核心价值、提升艺术品格的关键。[5]但是宁浩的电影却是将肃穆的电影艺术风格层层解构,从而塑成了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中国艺术学院研究员刘藩认为,“对电影票房而言,所有的外部因素其实都不是根本因素,最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身的品质和内容。”近年来,《人在囧途》、《人在囧途之泰囧》、《后会无期》、《心花路放》......当这一部部电影绽放在观众眼前时,我们始才惊觉,原来,中国的喜剧电影在内容上已不再是荒原,属于中国的喜剧时代已经悄然拉开了帷幕。笔者也希望,未来每一部中国喜剧电影的诞生,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都将凝结着厚重,如同《心花路放》,浅品不知所云,深究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宋德发:《黑色幽默的前世今生》,《世界文化》,2008年第1期。
[2]蔡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 册[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83.
[3]李姗姗:《浅谈电影中的明星效应》[J],当代小说(下),2010年6月
[4]冯萱:《浅谈板块式叙事结构电影》,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11期。
[5]解建峰,林进桃:《论宁浩喜剧电影的欲望叙事》,当代电影,2014年第12期。
【关键词】:喜剧电影;《心花路放》;娱乐
生活所迫,耿浩不得不放弃了当初的坚持与信仰,电影《心花路放》开篇直截了当的对话,折射出了其在喜剧色彩笼罩下的另一番情感——残酷现实带来的悲情与无奈。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心花路放》是宁浩的一次重新出发,至少这回他走出了拍摄《黄金大劫案》时受到的种种制约掣肘以及质疑。表面上看《心花路放》是一次好像“泰囧”式的公路喜剧,但宁浩插入了太多国内当下现实主义的荒诞性,甚至最后还玩了一把时空结构上的反转。[1]耿浩和康小雨在影片最后的邂逅,也许观众一开始便预料到了。影片以某个结点作为始发点,延展出曲折荒诞的过程,最终到达一个类似重逢的情境,这个情境看似终点,却与始发点有着惊人的吻合度。从中也能看出导演宁浩对于电影环形叙事结构的乐此不疲。
作为一部力求“喜”的电影,《心花路放》在影片伊始就向观众展示了其荒诞的夸张镜像——在离婚律师来之前耿浩已将自家的财产如空调、电视、微波炉等分割成了两半,这一镜头甫一出现便让观众忍俊不禁。冈察洛夫在《迟做总比不做好》一文中,说果戈理“在逗人发笑和‘自己笑着的时候,心里却暗暗地在哭’——在幽默背后却隐藏着‘ 觉察不出的泪’。”[2]诚然,这一没有语言的黑色幽默镜头让人开怀大笑,但笑过之后我们会立刻感受到悲剧色彩的侵袭。继而影片就开门见山地将这层悲情色彩拉到了观众的眼前——耿浩偷袭“男小三”未遂,因饮酒过度神志不清而被郝义送往医院,接下来就被迫踏上了对自己进行救赎的荒谬旅程。其实,在这部电影中,类似于这样的诙谐镜头比比皆是。如两人路过收费站缴费的时候,郝义一直在试图与收费员搭讪,耿浩看不下去了,就拿出手机朝着收费员播放起了一段两只狗在交配的画面,郝义因此惨遭白眼。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一组镜头:马小军在追米兰的时候,卖冰棍的老太太回首漠然一笑的瞬间,马小军傻了,观众开始捧腹。其实,电影里的很多画面放在平时也是稀松平常,比如郝义骑在大树上打电话的镜头,但是这些看似并无不同的画面搬上荧屏后所带来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所以,是宁浩的鬼使神差与勇于尝试成就了《心花路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花路放》是对时下非主流元素的跨时空整合——杀马特、广场舞、同性恋,无一不是最炙手可热的词汇抑或话题。宁浩看似随意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将时代环境褪为叙事背景,却不经意间借用一系列非主流元素完成了对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完美表述,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实现了最有效的意义赋予。
作为《心花路放》的投资方之一,北京旅游公司在投资这部电影之前,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最后得出结论,称该影片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导演和演员的选择上,均是一部极具商业价值的电影。诚然,对于商业电影而言,投入产出比超高的小成本喜剧电影无疑是盈利的最佳电影模式。相信我们依然记得,几年前电影《失恋33天》以低微的投入换来了高额的回报。这类电影根植于生活,许多镜头都脱离不了现实文化,它逐渐受到观众的青睐,与其所饱含的电影的内置亲和力是分不开的,这种亲和力主要体现在它对底层地域文化的高度依赖和深度开采,当然也少不了本土喜剧明星恰到好处的表演。“在明星的背后有一个更庞大的电影工业——通过发现明星、培育明星,利用媒体炒作明星,进而控制票房甚至控制观众”。[3]更何况黄渤徐峥等一众演员早就俘获影迷的心,已是影坛常青树,其票房号召力自是毋庸赘述。从近几年电影的发展来看,小成本、接地气的“民间”喜剧电影,即使没有高科技烘托出来的宏大画面感,但是它与现实的无限接近性也使其具备了直捣人心的魅力。
宁浩讲述的一个用“猎艳之旅”来缓解情感痛楚的故事,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架构。镜头的每一次推拉与切换,都能抖漏出惨烈的现实。电影饱含着冗繁的情感,所有情感却最终敌不过时间的消融,最终变得风轻云淡。电影镜头随着故事情节的延展而不断推移,但宁浩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每一次拿捏都恰如其分,让电影主人公完成了一次蜕变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生命的感悟。美国后现代电影导演,被称为“电影鬼才”的昆廷·塔伦蒂诺说过:“形式的快感与一部内容出乎意料的影片所产生的震惊效果是一样的。”[4]当我们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看完《心花路放》后,可能会发出疑问:这部电影的剧情如此简单,为何会引来长时间的观影热潮?但是毋庸置疑,在这部影片中,一段花样频出的“猎艳之旅”带来的意外以及让人开怀大笑的喜剧形式,早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1.56亿的票房也足够让人震惊。宁浩曾说:“我为戏剧负责,不为喜剧负责。”如果你觉得这部影片的票房超越了其原本所应该拥有的价值,我们也只能这样解释:这一次,宁导也为喜剧负责了一次。
时间的极度凝缩,使电影成了现在上班一族少有的娱乐方式。当下的社会完全是架构在信息与技术之上的,尤其是在一些现代化大都市,这里的人们厌倦了钢筋混凝土,看烦了科技电影的虚拟世界,更受够了工作、生活带来的双重压力。这部分人,尤其是青年群体,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也较当初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倾向于观看一些能搏得自己开怀一笑的电影。因为当不同人群聚集在影院,只有大家沉浸在共同的欢笑中时,所有人才会感觉自己已经融入到大城市的纷繁与喧闹中,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与他人并无殊异,由此来缓解置身喧哗都市的孤独感。如此一来,喜剧电影便成了香饽饽。而近年来的诸多喜剧电影均愈来愈“接地气”,这类电影与现实更加接近,给人以心灵烛照,带来的不仅是观众的欢笑,还有不断地反省与冷静地思考。
在笔者看来,今天的电影已经完成了对一切娱乐形式的僭越,一跃成为当下无可争议的“娱乐之王”,而喜剧电影也已然蹿升为其中的佼佼者。任何一部喜剧电影都不是完美的,何况中国的喜剧电影才刚刚上路。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尊重传统伦理、致力价值重建是国产喜剧电影建构核心价值、提升艺术品格的关键。[5]但是宁浩的电影却是将肃穆的电影艺术风格层层解构,从而塑成了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中国艺术学院研究员刘藩认为,“对电影票房而言,所有的外部因素其实都不是根本因素,最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身的品质和内容。”近年来,《人在囧途》、《人在囧途之泰囧》、《后会无期》、《心花路放》......当这一部部电影绽放在观众眼前时,我们始才惊觉,原来,中国的喜剧电影在内容上已不再是荒原,属于中国的喜剧时代已经悄然拉开了帷幕。笔者也希望,未来每一部中国喜剧电影的诞生,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都将凝结着厚重,如同《心花路放》,浅品不知所云,深究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宋德发:《黑色幽默的前世今生》,《世界文化》,2008年第1期。
[2]蔡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 册[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83.
[3]李姗姗:《浅谈电影中的明星效应》[J],当代小说(下),2010年6月
[4]冯萱:《浅谈板块式叙事结构电影》,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11期。
[5]解建峰,林进桃:《论宁浩喜剧电影的欲望叙事》,当代电影,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