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echa_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很重要,它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增强信心和勇气,激起学习的热情。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就是通过一篇篇情文并茂的例文,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形象,体验情感,明白道理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依据教材,结合实际,努力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与作者、教师发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好。那么,怎样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着手:一是精心设计导语。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语的作用就是要通过语言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对即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的。二是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入选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其情境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描述的,这时如能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去感受,这样自然就缩短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
  二、强化竞争,激励学习斗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争强好胜是少年儿童的一大天性。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比较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就算是学习上最不济的学生,也都有争强不服输的时候。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之所以故意做出出格的、逆反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事情来,那是在其潜意识里涌动着一股争强好胜的暗流,在正常的竞争中得不到发挥转而在其他领域宣泄出来的一种曲折表现,目的就是借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从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出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把学生的无意识竞争引向学习的竞争,让他们在竞争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然,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竞争,不单是指学习成绩的比较,因为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与能力在内的多方面的比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竞争激励,让他们通过朗读、背诵、复述、听写默写、抢答等途径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竞争,教师给予适当的即时评价,以此进一步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例如:上复习课《论语十则》时,就可以把文中的修辞、解释加点的字等设计成抢答题来指导学生复习(抢答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自选竞争对手),还把默写当作限时答题来做。这样使得整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事实证明,采取这样形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斗志,既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锻炼他们机敏的反应速度,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培养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定量任务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还应注意把握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以表扬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心态和成败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
   三、体验成功,激起学习信心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是因为失败为成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失败当中孕育有成功的因素。爱迪生就是历经了一百多次的失败,总结了一百多次的经验与教训,才发明了电灯的。但世界上毕竟只有一个爱迪生,而从更多的普通人身上可以看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太多的失败会使人们的斗志丧失殆尽,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今天,心理学家们发现: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因为成功的体验不但同样给人以经验,同时还可以大大激发人们做事的自信心,为下一次的成功播下了种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创设获取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要多给他们留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和表现机会,哪怕是答对了一道浅显的习题,或者朗读课文比上一次有了进步,或者是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我们都应该毫不吝啬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一次次小小的进步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我们应当牢记,成功是靠学生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却是我们当教师的可以提供的。多给学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吧,同时不要吝啬几句鼓励的话。
  赞赏学生,鼓励成功,不仅是促进师生感情的催化剂,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欣赏你的学生,激励你的学生吧,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用爱去点燃心灵的火花,用爱去启动智慧的引擎,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翱翔,在爱的蓝天下播种希望,收获成功。
其他文献
“任务后”活动(Post?鄄task Activity),是指经过机械性操练和意义性操练,引导学生运用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来完成一个交际性的任务。学生通过Pre?鄄task和While?鄄task两个阶段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上已具备综合新旧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尽可能贴近生活的语境中,正确使用习得语言,完成交际性的任务,帮助其完成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中“佁然”注释为“呆呆的样子”。笔者认为释义欠妥,注音为“Yǐ”有误。查阅相关资料,答案也有异同。  在易小平主编,与人教版2003年秋季新教材配套《文言文双色诠解》中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P102)对读音避而未注。吴铜运主编的与人教实验版2006年最新教材配套《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中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俗话说“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这说明口语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口语训练已然成为交流传递学习、生活信息,开阔视野,发展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只有提高听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
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岳阳楼记》是古今广为流传的名篇,利用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有意义。因为这篇文章美的蕴含量很大,是一篇美育的典范文章。现将美育的具体操作和文章美的表现分述如下。  1.教师简介作者,学生体会其人格美  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庆历年间北宋政治改良运动的领袖。
2008年是江苏新高考的第一年,今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卷(下称“江苏卷”)背景材料熟悉、设问不偏不怪,试卷内容、试题类型、难易度比例与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及江苏省考试说明的规定相吻合,实现了新老教材和新老高考的平稳过渡。当然,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江苏卷无论在知识构成、题型以及命题立意上都有明显变化,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反映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做到了考试说明要求的“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思想政治课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只有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探索一种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选准教学目标是优化课堂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深厚的情感,并且恰当地体现相应的情感,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能有效地调动情感功能,就能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从而构建和学生愉悦对话的平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的情感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直接的作用。进行情感教学,教师应注意如下三点: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的具体的艺术的展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典型概括,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此外还有许多墨客骚人将自己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流于笔端,化为诗篇,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和追求。  在悲欢离合中向往亲人
【教学细节】  不久前,听了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湘教版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的一节课,老师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  (一段录像:一个注满了水的水池,排水,形成水漩涡。)  师:这是老师前几天做的一个试验,在一个注满了水的水池中排水,大家看,水动起来了,转起来了,形成了一个漩涡!再看看,它怎么转?  生:逆时针!  师:水池中排水,为什么会形成漩涡呢?漩涡的旋转有没有
著名教育家艾伦·德瓦艾特曾说:“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聪明,一个是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现就班主任如何做好育人工作谈三点体会。  一、当好“心理医生”,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做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