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幼儿绘画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来源 :早期教育(美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出于司空见惯,时有家长对“看着长大”的孩子貌似随意涂抹的画不以为然。相反,很多幼儿的画往往会让专家学者们激赏不已。同样的画,为何不同的成人对之有着不同的感受?这主要是因为成人从不同的角度评判幼儿绘画必然会导致不同的价值标准。
  其中,有的人以画得“像不像”具体事物为评判标准,即:幼儿绘画作品是否体现了“再现性”;有的人则是以其画得是否勇敢执着且有奔放激情为评判标准,即:幼儿绘画作品是否具有“表现性”。
  此说“再现”,是指作者对具体事物的客观反映;而“表现”,则是指作者主观驱使自己所做的情绪性抒发。
  不管幼儿绘画在不同的成人眼中会获得如何评价,却较少有成人关注幼儿厕画的初始心态:他们本身究竟是要,“再现”还是要“表现”?幼儿绘画究竟是再现性还是表现性的?作为幼儿成长的教育者,成人应该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并施以适当引导?
  
  一、幼儿绘画客观上的“再现性”
  
  现存的大量史前出土文物(例如彩陶图案、原始雕刻等)表明:图形先于文字出现。人类早期,原始先民在使用文字之前,已经能够运用图形去表达自己对外界的感知与认知。原始先民是为人类的童年。
  生活中不难看到,当孩子开始尝试使用语言时,也渐渐开始尝试使用绘画。不同于语言学习,那主要来自于他们对成人(父母)的模仿以及成人对他们的反复传授。而画画是由谁来“教”的?几乎无师自通!幼儿几乎都是天生的善画者。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若渐与美术疏离,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使然(作为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或许负有一定责任)。
  
  原初的幼儿绘画,不需要成人做任何示范与指导。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用他们自创的图形去描绘自己所认知的世界。这一过程是幼儿要表达,再现式的表达。
  但是,幼儿不同于成人。幼儿并不具备成人心理的独立性,他们直截了当地寻求成人呵护与褒奖。他们很希望(或是愿意)自己的画被“大人”所赏汉,虽然他们的画在直观上并不善于精确表达(尤其是幼儿)。
  由于幼儿不能精确而有深度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所以幼儿绘画往往只描绘出事物的框架,并在不自觉地突出事物的某些局部特征的同时又不自觉地忽视事物的某些细节。
  例如,幼儿画“毛毛虫”,他一定是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就是画的是什么,心中力图画像它!至于“毛毛虫”究竟有多少条腿脚,他却根本不在乎。
  又例如,幼儿画“自行车”,一看便知面的是什么,但至于车轮的钢丝有多少根,却无关紧要。
  
  二、幼儿绘画不经意流露的“表现性”
  
  幼儿画画时,几乎都能说出自己在画什么。这个“什么”,其实就有具体事物所指。可是他们所画的事物与成人眼中的事物往往显现很大差异。这也是部分家长对孩子所画不以为然的原因。
  幼儿绘画客观上具有“再现性”,但幼儿绘画并没有复制现实。何况,幼儿并不在乎他笔下的事物是否与现实事物相像几分!幼儿的自信心不经意之间使得自己的画作具有了“表现性”。例如幼儿描绘的“太阳”。
  幼儿绘画往往不在乎所绘事物的比例尺寸。例如他们画人,知道要画出头部、躯干与四肢,至于各部分比例?并不重要。他们根本不介意人有着什么样的身体比例关系!
  幼儿绘画描绘某些特定事物时并不一定需要此事物出现在他眼前,他多半是在画记忆、画印象,甚至画想象。孩子画了“有翅膀的妈妈”,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再现”!
  幼儿绘画“动物也过圣诞节”的内容很夸张。拟人化动物,也是幼儿绘画中极其常见的理想化“再现”。
  关于幼儿绘画的色彩处理。此说“处理”,仅是借用成人的行为动词。因为这里所说的幼儿绘画色彩,是指看到幼儿绘画的结果,而非指幼儿择色的欲望与动机。幼儿一般多画事物的固有色,如画太阳,非红即黄;画天地,或蓝或绿。这是幼儿绘画的再现性;幼儿画画用色非此即彼,往往并不在意色彩的微妙过渡。
  幼儿通过美术活动显示他们在“表达”。“表达”不等同于“表现”。后者往往需要作者具备更多的主观意识。我们有时能从幼儿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画面流露出的抽象美,例如疏密感与节奏感等等。但这,这些抽象美只是成人的联想与感悟,而并非幼儿的刻意所为。因为幼儿绘画所体现的表现性多半不是作者的主观意愿,所以笔者本文给“表现性”加以引号。
  从根本上说,幼儿往往是愿意把事物画“相像”的,只是通常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画得“像不像”而已。主观意愿的再现性与客观效果表现性,这就是幼儿绘画的“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相互关系。对于幼儿绘画的“再现性”与“表现性”,我们更应该重视后者。
  如果说幼儿绘画的再现性是普遍的必然,那么幼儿绘画的表现性则是灵光闪现的偶然。颇具个性的偶然美,因出自不经意而显其珍贵。
  “表现性”使幼儿绘画不经意流露出的有别于成人的稚拙感与抽象美,我们可以将之视作“游戏性的装饰美”。通观幼儿的日常口语、肢体语汇及其行为习惯……时时彰显出一定程度的夸张变形,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倍加可爱。
  作为成人,我们既要尊重幼儿绘画“不拘一格”地自由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更应呵护并注意激发幼儿绘画表现性背后蕴含的自信心。
  幼儿在长成为少年的过程中,眼界不断开阔。脱离幼儿年龄段以后的绘画,似乎比幼儿绘画多了一些见识“深度”。但往往作者此阶段更加在乎是否“相像”,却又“眼高手低”。因此,很多少年画作趋于理性再现的同时,却普遍缺乏了幼儿绘画具有的视觉冲击力。这恰恰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有些遗憾。
其他文献
2015年3月,内蒙古包头市提前一年完成国家、自治区下达的“十二五”30项重点减排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治理、钢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建筑的兴起,如何合理利用空间,以最经济的方式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人们的空间舒适感成了设计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这一技术便应运而
自经合组织(OECD)将PISA2015科学素养的测试结果公布后,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文章通过原电池活动探究的一例运用,力图呈现PISA对"科学素养"的基本认识,描述科
编者按:龙念南老师198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壁画专业,现为中国儿童中心美术教师、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学《美术》教材编委、教育部课外美术教育工程辅导教材《造型基础》主编、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美术顾问。在本刊举办的全国首届幼儿美术教育研讨会上,龙老师做了精彩的报告。现将他的报告整理发表如下,与读者朋友分享。    幼儿美术教育应该在整体幼儿教育中达到以
一、为幼儿建立艺术央    艺术夹是美术活动中最基本的评价工具,它有助于教师识别每个幼儿独特的兴趣和风格。艺术夹内美术作品的收集应关注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全过程,记录幼儿的美术能力发展的成长历程。传统评价过分注重甄别与选拔,过分强调总结性评价,导致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艺术夹收集了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美术作品,关注幼儿美术学习过程与美术能力的发展:美术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美术能力
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课时教学为例,在化学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基于“模型认知”和“教·学·评一体化”的视角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课堂教学中,立足于
每逢农历新年,上海豫园商城举办的新春民俗艺术灯会在一片喜庆热闹的气氛之中拉开帷幕。身处繁华时尚的大都市,一场用传统民俗打造的文化盛宴使豫园商圈成为春节期间上海的活动
当孩子们自由在颜色中嬉戏,穿梭在横竖曲直间游戏,用他们天真的目光欣赏、解读着生活的美好,用稚嫩的笔触肆意挥洒着对世界的体验时,我们看到了儿童世界的无限精彩。而从孩子们手下绘出的各种线条,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含义:  1,杂乱线  杂乱线是幼儿最初划出的线条,杂乱线中很少有重复划出的线条,一次次划出的线条中包含有横线、竖线、斜线、弧线,还有点、锯齿线、螺旋线等掺杂在一起,线条长短不齐,也极不流畅。  2
本文主要研究造成商品混凝土收缩开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为有关专业人士带来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幼儿园绘画活动中,给不给范例,争议颇多。当不出示范例时,幼儿会觉得一时无从下笔,总要先看看旁边同伴如何画,所画的物体形象和内容比较单一,或与旁边的同伴有相似之处:而出示范例时,幼儿又会依葫芦画瓢,尽力模仿范例,无形中又限制了幼儿的绘画想象。如何在范例的取舍之间找到—种新的平衡,既让幼儿的绘画体现活动主题,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创作一些表达他们情感与想法的作品呢?    一、加深体验——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