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低年级学生需要认识18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识字量占小学识字总量的60%,平均每学期大约掌握500个左右的汉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将使学生不堪重负。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识字教学中去呢?趣味识字教学是围绕“趣”展开,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激励儿童识字兴趣为目的,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使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采用各种有趣的识字方式,通过想象、图画、比较、讲故事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观察表达,放飞想象,大胆探究,合作学习,自主识字。本文着重介绍象形记忆法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即通过大胆想象、形象描述、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那些较难区分的汉字。
【案例一】区分“瓜”和“爪”
以前在教“瓜”和“爪”时,尽管我再三提示“瓜”不要少一点,可学生总是忘记。一味地提醒不但减少了识字的乐趣,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小的负担和压力。后来我就想到让学生给“瓜”编一个故事,让他们把这个字与自己平时爱吃的西瓜联系起来。我再画图示意,让学生了解“瓜”字的构字规律,明白“瓜”上的一点其实就是瓜藤上结的一个西瓜;有的学生还主动联想到西瓜有籽,那个点不正是西瓜里的一粒瓜籽吗?对于“爪”字,我让学生观察小鸡的爪子,还让他们伸出拇指、食指和中指做出爪子的样子,让学生自己观察瓜子是尖尖的,如果有额外的部分,爪子就不锋利了。这样一来,小朋友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出一个个跟西瓜和爪子有关的有趣故事,而且乐此不疲,不知不觉已把“瓜”字牢牢记住了,并且经过检验发现,此后的遗忘率也特别低。
【案例二】记住“纸”
在教“纸”这个字的过程中,学生总是会受到“低”和“底”的影响,习惯性地加上一个点,尽管我多次提醒,也无济于事。后来我读到这么一篇文章,作者介绍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先生教“纸”字后,很多学生会多加一点,并且屡教不改。于是有一天,那位先生带来一张白纸,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上面狠狠点了一下,纸上马上出现了一片污迹。先生说:“现在这张纸已有了‘污点’,是废纸一张,没用了。”随手一团,扔进了废纸篓。从那以后,学生没犯过此类错误,并且也给作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于是,我也在课堂里演示了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多余的一点只会让干净的白纸变为废纸,所以不能加点。这是利用象形记忆法记住汉字的一个典型例子。
【案例三】“掰”和“拿”
在识“掰”字时,让学生把两手掌心相对合拢,然后向两边分开做一个“掰”的动作,学生很直观的发现两只手在物品的两边。教“拿”字时,我问学生:“我手里拿着什么?” 学生回答:“粉笔。”“你手里拿着什么?”“书。”“拿书拿粉笔的拿字怎么写呢?”教师边做拿粉笔的动作边问:“大家看,我用什么拿粉笔?”“用手。”“拿时要把手指需要怎么样?”“合起来。”“‘合’起‘手’来就拿到了东西,所以‘拿’,字的上面是‘合’,下面是‘手’,合手为‘拿’。”
【案例反思】
众所周知,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味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在传统教学中,这一心理特征常常被视为识字教学的挑战,在古时私塾,先生们用“戒尺”来约束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天性。但是根据新的教学理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辅助教学,化不利为有利,而趣味识字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趣味识字教学从内容、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识字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由简单到复杂,再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乐意学。趣味识字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字谜识字、歌谣识字、讲故事识字、做游戏识字等,本文提到的形象记忆是趣味识字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当然,联想并不是说只动脑不动手,而是在引导儿童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后,对直观形象进行再加工,帮助学生把生字的第一印象深深印在儿童的脑海里。例如教学“鸟”字,可先出示字形,再出示“鸟”的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鸟”字的整体结构以及与图片之间的联系,再提示学生仔细的观察字形,学生即会兴奋地发现,撇是鸟头上的翎毛,“横竖勾”和“竖横竖勾”分别是鸟头和鸟身,“点”就是小鸟的眼睛,长长的“一”就是小鸟的脚爪,然后学生将观察所得通过大脑加工,在头脑中再现“鸟”这个字。所以说形象记忆不但本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识字方法,也是其他识字方式的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趣味识字法在识字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受学生欢迎的识字方法,但它也并不是万能的,并不适用于所有生字的识记。有些生字在教学中只能依靠教师分析讲解,一笔一笔地竖空、分析字形、结构来识记。而有些生字根本无需讲解,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全能够轻松消化,一带而过即可。如果要硬套上想象、谜语或儿歌等识记,就会让人觉得别扭,有生搬硬套之嫌。这不仅不能提高识字效率,而且还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识字毫无规律可言,就是胡编乱造、胡思乱想。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识字不能割裂汉字。诚如薛法根老师所言,词语才是学生言语表现得更为鲜活的元素,识字只是词、句、段、文的基础和铺垫,所以说教师对趣味识字可以给予足够重视但不能盲目崇拜。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低年级学生需要认识18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识字量占小学识字总量的60%,平均每学期大约掌握500个左右的汉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将使学生不堪重负。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识字教学中去呢?趣味识字教学是围绕“趣”展开,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激励儿童识字兴趣为目的,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使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采用各种有趣的识字方式,通过想象、图画、比较、讲故事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观察表达,放飞想象,大胆探究,合作学习,自主识字。本文着重介绍象形记忆法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即通过大胆想象、形象描述、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那些较难区分的汉字。
【案例一】区分“瓜”和“爪”
以前在教“瓜”和“爪”时,尽管我再三提示“瓜”不要少一点,可学生总是忘记。一味地提醒不但减少了识字的乐趣,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小的负担和压力。后来我就想到让学生给“瓜”编一个故事,让他们把这个字与自己平时爱吃的西瓜联系起来。我再画图示意,让学生了解“瓜”字的构字规律,明白“瓜”上的一点其实就是瓜藤上结的一个西瓜;有的学生还主动联想到西瓜有籽,那个点不正是西瓜里的一粒瓜籽吗?对于“爪”字,我让学生观察小鸡的爪子,还让他们伸出拇指、食指和中指做出爪子的样子,让学生自己观察瓜子是尖尖的,如果有额外的部分,爪子就不锋利了。这样一来,小朋友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出一个个跟西瓜和爪子有关的有趣故事,而且乐此不疲,不知不觉已把“瓜”字牢牢记住了,并且经过检验发现,此后的遗忘率也特别低。
【案例二】记住“纸”
在教“纸”这个字的过程中,学生总是会受到“低”和“底”的影响,习惯性地加上一个点,尽管我多次提醒,也无济于事。后来我读到这么一篇文章,作者介绍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先生教“纸”字后,很多学生会多加一点,并且屡教不改。于是有一天,那位先生带来一张白纸,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上面狠狠点了一下,纸上马上出现了一片污迹。先生说:“现在这张纸已有了‘污点’,是废纸一张,没用了。”随手一团,扔进了废纸篓。从那以后,学生没犯过此类错误,并且也给作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于是,我也在课堂里演示了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多余的一点只会让干净的白纸变为废纸,所以不能加点。这是利用象形记忆法记住汉字的一个典型例子。
【案例三】“掰”和“拿”
在识“掰”字时,让学生把两手掌心相对合拢,然后向两边分开做一个“掰”的动作,学生很直观的发现两只手在物品的两边。教“拿”字时,我问学生:“我手里拿着什么?” 学生回答:“粉笔。”“你手里拿着什么?”“书。”“拿书拿粉笔的拿字怎么写呢?”教师边做拿粉笔的动作边问:“大家看,我用什么拿粉笔?”“用手。”“拿时要把手指需要怎么样?”“合起来。”“‘合’起‘手’来就拿到了东西,所以‘拿’,字的上面是‘合’,下面是‘手’,合手为‘拿’。”
【案例反思】
众所周知,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味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在传统教学中,这一心理特征常常被视为识字教学的挑战,在古时私塾,先生们用“戒尺”来约束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天性。但是根据新的教学理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辅助教学,化不利为有利,而趣味识字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趣味识字教学从内容、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识字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由简单到复杂,再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乐意学。趣味识字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字谜识字、歌谣识字、讲故事识字、做游戏识字等,本文提到的形象记忆是趣味识字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当然,联想并不是说只动脑不动手,而是在引导儿童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后,对直观形象进行再加工,帮助学生把生字的第一印象深深印在儿童的脑海里。例如教学“鸟”字,可先出示字形,再出示“鸟”的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鸟”字的整体结构以及与图片之间的联系,再提示学生仔细的观察字形,学生即会兴奋地发现,撇是鸟头上的翎毛,“横竖勾”和“竖横竖勾”分别是鸟头和鸟身,“点”就是小鸟的眼睛,长长的“一”就是小鸟的脚爪,然后学生将观察所得通过大脑加工,在头脑中再现“鸟”这个字。所以说形象记忆不但本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识字方法,也是其他识字方式的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趣味识字法在识字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受学生欢迎的识字方法,但它也并不是万能的,并不适用于所有生字的识记。有些生字在教学中只能依靠教师分析讲解,一笔一笔地竖空、分析字形、结构来识记。而有些生字根本无需讲解,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全能够轻松消化,一带而过即可。如果要硬套上想象、谜语或儿歌等识记,就会让人觉得别扭,有生搬硬套之嫌。这不仅不能提高识字效率,而且还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识字毫无规律可言,就是胡编乱造、胡思乱想。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识字不能割裂汉字。诚如薛法根老师所言,词语才是学生言语表现得更为鲜活的元素,识字只是词、句、段、文的基础和铺垫,所以说教师对趣味识字可以给予足够重视但不能盲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