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读“西游”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唐朝的和尚,他带着一只本领高强的猴子,一头憨态可掬的胖猪,一条吃苦耐劳的沙鱼,骑着一匹神奇通灵的白马,去往西天佛国求取真经。一路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就是名著……
   生:《西游记》。
   师: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西游记》,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请同学们翻开七上语文教材132页名著导读《西游记》。
   师:通过自读预习课,老师了解到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西游记》。哪位同学告诉我,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故事?
   生1:我最喜欢“乌鸡国救国王”的故事。
   生2: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生3:我喜欢“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生4:我喜欢孙悟空拜师的那段故事。
   生5:我喜欢大战红孩儿的故事。
   师:《西游记》的故事非常多,其中“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以“三调芭蕉扇”为例,来走近《西游记》。请同学们拿出《西游记》阅读记录单。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对这三回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一起看第二题,告诉我“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在原著的哪几回。
   生:第59回、第60回和第61回。
   课件出示:
   第59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第60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第61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师: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回目,男生读回目的上句,女生读下句。
   师:很好。我们发现,调一个扇子,居然调了三次。第一次调到的是……
   生:假扇。
   师:嗯。第二次如何?
   生:真扇。
   师:。那为什么还要说“调”呢?
   生:被牛魔王骗走了。
   师:对,被牛魔王骗走了,又丢了这把扇子。
   师:最后,才借到……
   生:真扇。
   师:这样一个过程,正如山峦起伏一般,峰回路转。清代作家袁枚说过这样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强调了情节的一波三折对于小说的重要性。
   板书生成:
   (一)细读
   师: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具体地看一看“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中,孙行者经历了怎样的一波三折。首先,让我们来细读“一调芭蕉扇”。
   师:“一调芭蕉扇”——回想一下59回的故事开头,还是师徒四人去……
   生:取经!
   师:这一回,故事的点到了哪里,走到哪了?
   生:火焰山。
   师:对,要过火焰山。过火焰山的话,熊熊大火漫山遍野,过不过得去呀?
   生:过不去。
   师: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个神器……
   生:芭蕉扇。
   师:所以才要去调芭蕉扇。到哪去调?
   生:翠云山。
   师:同学们看得非常仔细。对,往翠云山去调。往翠云山找谁呢?
   生:铁扇公主。
   师:找铁扇公主去调芭蕉扇。那么课本节选的精彩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活动一:快乐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35页——精彩选篇“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师:我们一起看一看,他寻铁扇公主寻到了没有?
   生:寻到了。
   课件出示:
   西天取经→过火焰山→调芭蕉扇→往翠云山→寻铁扇公主
   活动二:分角色朗读
   师:铁扇公主罗刹女与行者第一次见面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值得我们细细地来品读。
   课件出示:
   罗刹:“孙悟空何在?”
   行者:“嫂嫂,老孙在此奉揖。”
   罗刹:“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
   行者:“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
   罗刹:“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
   师:请同学们来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给你们半分钟的试读时间,好吗?前排的同学往后绕,后排的同学保持不动。把声音打开来读。
   师:好了,宝贝们。刚刚试读的时候,好多人已经读得非常不错了。哪三位同学愿意来试一下?我需要一位同学来读旁白,一位同学来读罗刹,一位同学来试一下行者的角色。
   师:好多人举手,还不错。(请出3名同学)
   师:大家觉得读得怎么样?请你来说说吧!
   生9:我觉得行者读得好。他那个语气……就像孙悟空那种叛逆的语气。
   师:老师也认为行者读得非常不错,旁白也读得很不错,我们的罗刹……来,小罗刹,你怎么不生气呢?你好像不生气呀!你该不该生气?
   生7:该……
   师:哦,你知道你要生气呀!你为什么要生气呀?
   生7:因为当初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将我儿子红孩儿给抓走了,然后我们俩就不能常见面,所以我就很……生气。
   师:对啊,这得多生气呀!再试一下,好不好?“孙悟空何在”——再试一下。
   生7:孙悟空何在!
   師:怎么样,够不够味儿?还没有生气的那种味道出来吧!原著怎么写的?孩子们一起来看看原著,看到第二自然段“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作者吴承恩是怎样描写他的呀?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不好?
   生齐: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
   师:对,那么罗刹是生气了,而且恨——恨急了。看来我只能用绝招了啊。杜老师一般分角色朗读的时候,自己用方言来试读。用方言味道立马就出来了,不信让我来一下。    师:杜老师虽然在黄石工作,但我是土生土长的咸宁通城人,我们通城方言可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之称。我们方言说“孙悟空何在”是这么说的:(通城方言)红安话怎么说啊?
   生7:孙悟空在哪里呀!(红安方言)
   师(向生8):你会说方言吗?
   生8:会!
   师(向生6):你会……
   生6:老师,我不会说方言,我用普通话说可以吗?
   师:好,可以。那我们再试一下如何?我们来帮助一下罗刹。来,我们方言版走一遍。
   生6:那罗刹出门,高叫道.
   生7:孙悟空在哪里呀!(红安方言)
   生6: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
   生8: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红安方言)
   生6:罗刹咄的一声道。
   生7:哪个是你的嫂嫂!哪个要你奉揖!
   生6:行者道。
   生8: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天既然公主是牛大哥的媳妇儿,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红安方言)
   生6:罗刹道
   生7: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儿子?(红安方言)
   师:孩子们确实把红安话读出来了,“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我听他把“令正”说成“媳妇儿”。我通城话说的是“你这个泼猴”,一般人绝对听不懂。你们猜不到。它不是两个字可以解决的,是这样说的:(通城方言)
   师(向生7):宝贝儿,你把刚刚方言里的感情融入最后一句,再试试普通话,如何?“你这泼猴……”开始!
   生7: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儿……我子!
   师:请坐。你们看,当演员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戏谑):不容易呀,语文没学好,就连台词都不会说。我当语文老师容易吗?我也不容易,我既要给你们说戏,还要准备绝招。
   师(向生8):秦可,你刚刚说自己和牛魔王是兄弟之亲,能和我们说道说道吗?你什么时候跟他是兄弟之亲了?
   生8:孙悟空大闹天宫,要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玉帝不封。后来他大闹天宫,玉帝才封。后来他下凡去和……
   师:老师记得是《西游记》第四回提到过他们是在哪里结义,还记得吗?
   生8:花果山。
   师:后来孙悟空自封为……
   生:齐天大圣。
   师:牛魔王自封为。
   生:平天大圣。
   师:所以当时还是有交情的,后来还是因为红孩儿,所以兄弟之间反目成仇。我们知道了孙悟空这次是要去借扇子,而罗刹女死活不借,并且明白了她不借的前因后果,那么我们来看看刚刚梳理的情节:
   课件出示:
   西天取经→过火焰山→调芭蕉扇→往翠云山→寻铁扇公主→以礼相借→挨骂被砍
   活动三:自主理情节
   师:后面“一调芭蕉扇”的情节是怎么发展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本“一调芭蕉扇”的后续情节,按照原有的格式,用四字左右的短语概括情节,用箭头表明情节的推动与发展,完成阅读记录单的第三题。
   教师引导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
   西天取经→过火焰山→调芭蕉扇→往翠云山→寻铁扇公主→以礼相借→挨骂被砍→被扇飞→至小须弥山→遇灵吉菩萨→得定风丹→回翠云山→再以礼相借→被迫打斗→吃闭门羹→变小虫儿→钻入腹中→逼迫借扇→回火焰山→方知假扇
   师:好,下面我来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们组的讨论成果。
   生9:孙悟空这一次为了借芭蕉扇,缠住铁扇公主,铁扇公主生气地拿起芭蕉扇将孙悟空扇到小须弥山,在小须弥山上孙悟空遇到灵吉菩萨,将事情经过告诉灵吉菩萨,菩萨送给孙悟空一颗定风丹,孙悟空将它放在衣领里再次回到云翠山,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铁扇公主依然不肯借扇,与孙悟空发生打斗,因为有定风丹,铁扇公主扇不走孙悟空,而且孙悟空骁勇善战,铁扇公主见势不妙,连忙跑回洞中,把门关紧,但是孙悟空变成一只小虫通过门缝钻进洞内,期间,铁扇公主口渴难耐,命婢女端来一杯茶,孙悟空变成的小虫借机钻入杯中茶沫里,铁扇公主并未注意,一口将茶饮下,孙悟空便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让铁扇公主将扇子借给他,如若不借,便在肚中翻江倒海地闹腾,铁扇公主肚子疼痛难忍,便答应孙悟空如果从肚中出来,借给孙悟空芭蕉扇,但是铁扇公主借给孙悟空的是一把假芭蕉扇。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归纳的如何?梳理得如何?(生齐说很棒)可以说这名同学将这一次孙悟空借扇的情节全部梳理清楚了,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将借扇的细节记得十分仔细,尤其是能将孙悟空借来的定风丹清楚的记得是放在衣领里,细节之处抓得十分到位,很不错,请同学们再一次给以掌声鼓励。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一调芭蕉扇就充满了一波三折,这个波折的点实际上就是矛盾打结,最为冲突的地方,简单来说,孙悟空一定要借到芭蕉扇,而罗刹女一定不肯借扇,矛盾最大化,孙悟空怎么办?他只有变小虫子,逼着罗刹女借,对于罗刹女,被逼借扇的结果是借给孙悟空一把假扇。
   课件出示:
  结
其他文献
我经常奇怪,港台娱乐商家从哪里雇佣的高手,每每把西方电影名译成很地道的中文且锦上添花。美国经典影片《Ghost》的中文译名《人鬼情未了》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原剧名直译是《幽灵》,有点恐怖,了无情趣,而《人鬼情未了》,体现出爱情那足以让两位深深相恋的情人突破阴阳间隔的力量,那才叫一好片名。  情未了,相爱的双方却人鬼殊途,阴阳间隔,无疑是人生最为无可奈何的极大憾事。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虚构,在想象中超
2018年语言文字应用题可以说是近几年高考变化最大的一次。学生考完后的第一反映就是题型没见过,做过的一个都没考。与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相比,201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在语言文字应用上最大的变化是将第17、18、19三道原来独立并行的题合并为同一语境下的三个小题。其实这种组合出题的方式并不新鲜,在以前的湖南卷、山东卷和后来的北京卷中都出现过,而且组合题的材料延续了2017年补写句子题选取语言材料
误读是阅读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旧有的阅读理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是错读,曲解了文本的本义;现代的阅读理论对之则肯定有加,认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具有个性化、新颖化的特征。创造性误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此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并立足三所学校高二师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了师生眼中的创造性误读,及其表现的几个层次。  一  误读一词最初是一个负面的
《春》创作于1933年7月,七百余字,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当前国内语文教育者对《春》的教学设计不胜枚举,同一课文,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法,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即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文旨在以节令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引领学生观赏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时春天的美丽,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  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以及教学的必要性  1
朱启钤,字桂辛,晚年号蠖公,1872年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卒于北京,享年92岁。他的一生正处于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把朱启钤视为“政客”,但他一生的活动绝不局限于政治方面,他还是一个杰出的实业家、古建筑专家、文物收藏家。  朱启钤任内务总长三年,同时督办京师市政,在此期间他办了一系列有利于北京市民的事,如改建正阳门、打通东西长安街、开放
很多学者认为,散文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只是在文学实践中约定俗成而运用的文类概念。这里谈的散文,主要是指在文类演变中“被剩余”的文体,首先它是现代散文;其次它剔除了“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作品;“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传记、演讲辞”等“非文学性”的“实用文章”亦不在其列;它还圈出了“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文体特征较清晰的亚文类,最后剩下的那些“文学性”较为显著的“杂文学”作
有一种对梁任公先生“热心肠”的所谓“深层次”解读,是将梁实秋先生所记的梁任公先生演讲使用的三则材料用“爱国”二字捆在一起,从而得出“热心肠”即“炽热的爱国情怀”的结论来。这种解读,作为个性化的阅读自无可厚非,但从教师之口宣泄到课堂,作为集体硬性的标准化分析和标签式的理解,绑架到学生的阅读思维上,则是荒谬而残酷的。不仅因为这种解读本是毫无依据的荒诞式联想,更因为它直接封杀了学生阅读的想象,开启了学生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传记,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戴安澜将军的人生轨迹。  2.品读关键性语句,把握传主的性格特点及其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3.了解中国一脉相承的千古英雄爱国情,激发青年学子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重难点  1.品读关键性语句,把握传主的性格特点及其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2.了解中国一脉相承的千古英雄爱国情,激发青年学子的情感共鸣。  三、任务分析  《将军赋采薇》是
我在今年5月号《博览群书》杂志上读到杨建民先生的《巴金与鲁迅著作的注释》一文,巴金先生对鲁迅著作注释的严格认真态度令我感动。不过,杨文确认的巴金与鲁迅首次见面的日期,我认为是不对的。巴金一生崇敬鲁迅,但与鲁迅见面的次数并不多,因此巴金第一次会见鲁迅的日子就更必须正确考定。  杨文写到:  1976年3月,有人准备向巴金了解他与鲁迅的交往情况,王仰晨便作书介绍。不久,巴金给王仰晨复函:“上次带书的两
略懂一点砚史的人,对林正青和林佶这两个名字都不会感到太陌生。《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林正青,佶子。”有人据此介绍说“林正青,又名林佶子”,令人愕然。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竟是由权威机构、权威人士主持编印出版的列为“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的《文房四宝·纸砚》,令人不解。  《文房四宝·纸砚》印刷精美,介绍故宫珍藏名砚141方,释文不过三四万字,错字却不少。如“划石骨”错作“划石骨”,“毅理”错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