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真实学力显得尤其重要,其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学生能动的、主体的学习内涵。真实学力不仅是要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应付考试,更多的是把这种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学力;内涵;生活
五角星有五个角,大家通常都这么认为。但是,在一次校本教研展示课上,一位教师执教的《角的认识》一课,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片段实录:
师:刚才,我们通过看、折、画的方式认识了角。出示☆图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个角?”
问题刚一出来,就有学生抢着回答:“是五角星,它有五个角。”
师:“对,它是五角星,有五个角。它的五个角在哪呢?你能指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吗?
同学们正在相互指着,这时从后排传来一个不太大的声音:“老师,五角星不是五个角。”
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大部分听课的老师都听到了,执教的老师也听到了这句话,他的神情此时显得十分激动,看来学生思维正按着老师的预设在前进。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五角星不是五个角,那它有几个角?同学们再看看图,你还能找出其他角吗?”
老师没有让这个同学直接去指出五角星另外的角,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大家。学生陷入了沉思,有的在同桌之间小声议论着,有的还在用手比画着。
生:“老师,这里还有角,五角星一共有十个角。你看,(边说边用手指着五角星凹进去的地方)这里还有五个角,五角星一共有十个角。”
在他的引导下,其他同学也都随着他的声音叫起来:“对,是十个角。”
师:“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一下子在这个☆上找到十个角,我们一起来指一指这十个角吧。”
就在学生指的时候,教室里又响起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师,这里还有角,五角星有二十个角。”只见这个同学不慌不忙站起来用手在图上比画着,“你们看:一个角的外面也是角,五角星一共有二十个角。”
原来他在一个角的外面部分又发现了角。此时,老师的神情一愣,这似乎超出了老师的预设。学生说的不错,那也是角,可这个角超出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说还是不说,教师似乎犹豫了一下,说:“他指的是角吗?来让我们听听他的想法。”
同学们一下子从刚才找角的喧嚣中停寂下来,目光投向声音响亮的孩子。
生:“刚才我在做活动角时,一小子把角拉过了,老师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我想,我拉过了的也一定是角,老师,你说对吗?”学生边说边用活动角演示着。
师:“你说的太棒了,它就是一个角,是一个比较大的角,你的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习惯,值得我学习。”老师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想起热烈的掌声。
在他的指点下,同学们在五角星上一个角一个角的找着,脸上不时露出来喜悦之情。
师:“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了不起,在五角星上找到了二十个角。我们知道,在两根小棒围成的内部是一个角,同时它的外部也是一个角(师边说边比画),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五角星上找出二十个角。”
生:“老师,那五角星就应该叫二十角星了吧。”
师:“如果按角的个数是应该叫二十角星。但是在平时我们最容易发现那五个尖尖的角,所以按照平时的习惯还是把它叫作五角星”
学生从发现五角星的五个角、十个角到二十个角,是认知的三个不同层次。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思维的递进,是学生真实学力的体现。比较传统的教学,由此引发出我的几点思考:
一、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
课堂上学生出现异常的声音时,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这种与众不同的声音,往往发自学生的内心,是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教学碰撞后产生的思想火花。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这种声音,并把这种声音放大,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你会发现,不论这种声音是对还是错,都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活力、带来亮点。
二、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课堂,课堂更是动态的、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下,会随着教学进程产生超出教学预设的内容,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教师要处理好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不能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尤其是那些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它往往是学生的困惑所在。虽然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会打乱我们预设的东西,有时也会使我们不能按时完成教学的任务,甚至会走入误区,但是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会开拓学生的思维,会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出。
三、要善于培养学生真实学力
真实学力的培养,要放手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开阔空间和平台。本片段中学生的找角活动,就是一个开阔的思维空间。学生从常规的五个角,到十个角,二十个角,思维逐步递进。在老师的引导下,抽丝剥茧,逐步把对角的认识进行推进,学生对角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习也更加有效。
四、总结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五角星一共有几个角”的问题之争,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小学生,如何看待小学数学教育或者说整个数学教育的问题。数学教学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教学,这个基础就是儿童心理基础和知识能力储备。义务教育规定正常的6足岁的儿童应该开始接受小学教育,说明这个年龄的儿童具备了开始小学学习的基础。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个基础是一般的、与其年龄相应的,不可能大多数儿童超越年龄段,而具备更高年龄段的人才具备的学习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关键词:学力;内涵;生活
五角星有五个角,大家通常都这么认为。但是,在一次校本教研展示课上,一位教师执教的《角的认识》一课,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片段实录:
师:刚才,我们通过看、折、画的方式认识了角。出示☆图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个角?”
问题刚一出来,就有学生抢着回答:“是五角星,它有五个角。”
师:“对,它是五角星,有五个角。它的五个角在哪呢?你能指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吗?
同学们正在相互指着,这时从后排传来一个不太大的声音:“老师,五角星不是五个角。”
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大部分听课的老师都听到了,执教的老师也听到了这句话,他的神情此时显得十分激动,看来学生思维正按着老师的预设在前进。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五角星不是五个角,那它有几个角?同学们再看看图,你还能找出其他角吗?”
老师没有让这个同学直接去指出五角星另外的角,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大家。学生陷入了沉思,有的在同桌之间小声议论着,有的还在用手比画着。
生:“老师,这里还有角,五角星一共有十个角。你看,(边说边用手指着五角星凹进去的地方)这里还有五个角,五角星一共有十个角。”
在他的引导下,其他同学也都随着他的声音叫起来:“对,是十个角。”
师:“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一下子在这个☆上找到十个角,我们一起来指一指这十个角吧。”
就在学生指的时候,教室里又响起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师,这里还有角,五角星有二十个角。”只见这个同学不慌不忙站起来用手在图上比画着,“你们看:一个角的外面也是角,五角星一共有二十个角。”
原来他在一个角的外面部分又发现了角。此时,老师的神情一愣,这似乎超出了老师的预设。学生说的不错,那也是角,可这个角超出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说还是不说,教师似乎犹豫了一下,说:“他指的是角吗?来让我们听听他的想法。”
同学们一下子从刚才找角的喧嚣中停寂下来,目光投向声音响亮的孩子。
生:“刚才我在做活动角时,一小子把角拉过了,老师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我想,我拉过了的也一定是角,老师,你说对吗?”学生边说边用活动角演示着。
师:“你说的太棒了,它就是一个角,是一个比较大的角,你的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习惯,值得我学习。”老师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想起热烈的掌声。
在他的指点下,同学们在五角星上一个角一个角的找着,脸上不时露出来喜悦之情。
师:“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了不起,在五角星上找到了二十个角。我们知道,在两根小棒围成的内部是一个角,同时它的外部也是一个角(师边说边比画),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五角星上找出二十个角。”
生:“老师,那五角星就应该叫二十角星了吧。”
师:“如果按角的个数是应该叫二十角星。但是在平时我们最容易发现那五个尖尖的角,所以按照平时的习惯还是把它叫作五角星”
学生从发现五角星的五个角、十个角到二十个角,是认知的三个不同层次。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思维的递进,是学生真实学力的体现。比较传统的教学,由此引发出我的几点思考:
一、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
课堂上学生出现异常的声音时,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这种与众不同的声音,往往发自学生的内心,是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教学碰撞后产生的思想火花。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这种声音,并把这种声音放大,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你会发现,不论这种声音是对还是错,都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活力、带来亮点。
二、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课堂,课堂更是动态的、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下,会随着教学进程产生超出教学预设的内容,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教师要处理好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不能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尤其是那些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它往往是学生的困惑所在。虽然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会打乱我们预设的东西,有时也会使我们不能按时完成教学的任务,甚至会走入误区,但是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会开拓学生的思维,会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出。
三、要善于培养学生真实学力
真实学力的培养,要放手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开阔空间和平台。本片段中学生的找角活动,就是一个开阔的思维空间。学生从常规的五个角,到十个角,二十个角,思维逐步递进。在老师的引导下,抽丝剥茧,逐步把对角的认识进行推进,学生对角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习也更加有效。
四、总结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五角星一共有几个角”的问题之争,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小学生,如何看待小学数学教育或者说整个数学教育的问题。数学教学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教学,这个基础就是儿童心理基础和知识能力储备。义务教育规定正常的6足岁的儿童应该开始接受小学教育,说明这个年龄的儿童具备了开始小学学习的基础。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个基础是一般的、与其年龄相应的,不可能大多数儿童超越年龄段,而具备更高年龄段的人才具备的学习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