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课”到“磨课”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e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骨干引领,扶新手上路。”为了帮助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顺利度过“课堂教学”关,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我们往往借助一批业务骨干的引领,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进行多次“磨课”。可是,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课”较多,而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却较少。以一对师徒的“磨课”过程为例
  弟子小李要进行教学展示了,为了“战之能胜”,急于求成的师傅忙着“言传身教”,先是给弟子找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再帮弟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要严格把关,弟子在旁洗耳恭听。然后要求弟子一遍又一遍地试教,将课“背”得滚瓜烂熟。最后是弟子带着师傅的期盼走上了展示的“舞台”,弟子“一字不漏”地演绎,“圆满”地完成任务,师傅赢得了“指导有方”的好口碑,满怀自豪和欣喜!
  这种“磨课”方式省时奏效,但“轻松一族”的弟子却找不到自我,因为她卖的是师傅的瓜,自己却不会种瓜。弟子一旦离开了师傅,没了依靠,这一种“磨课”是存在巨大的缺陷的。
  
  1. 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
  
  新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过程,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像小李的师傅“替代式”的指导,将自己的教学精华集中于一堂课中,这种“一蹴而就”的方法,很多教师以为“一点就通”,效果很好。而实际上弟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师傅这样设计的意图。因此弟子只能进行简单机械的复制和模仿,如果中途出现“学生回应障碍”,就容易手忙脚乱,措手无策。“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只会“拔苗助长”。所以,在师徒结对中应着眼于教育的本质规律,先务实再求精,一步一个脚印地指导弟子在实践中历练,使弟子在点滴进步中逐渐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弟子的成长道路铺上坚实的基石!
  
  2. 淡化了新教师的学习主体。
  
  师傅将弟子小李的脑袋当成了盛东西的容器,而不是生成思想的容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指导学习不是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思想碰撞后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师傅忽略了弟子的所思所想,即忽视了弟子是学习的主体,即使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也只是一潭不会流动的水,最终汇不成滔滔的大河!弟子“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指导也要尊重弟子的选择和思考,摒弃“至上而下”的听从,要创设“开放思想”、“成功体验”等良好的研讨氛围,建立相互尊重的师徒关系,鼓励弟子敢思、敢问、敢做,让他们在正确引领和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3. 忽视了新教师的反思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指出:“一个教师上一辈子的课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在一个教师专业成长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反思能力的培养比“怎样上一堂好课”重要得多。在上述例子中,因为刻意追求教学的完美而缺少了错误尝试这一主动学习的过程,错过了许多自我反思的机会。久而久之,教师就没有了反思的习惯,缺失了反思的能力,不知孰对孰错,于是前面的道路就会一片迷茫。
  看来,师傅光用越俎代庖的方式是难以提高弟子的课堂教学水平的。因此对新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师傅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业务教学技能,更需要有正确引领的方法。为了给新教师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促使弟子成功挑战自我,师傅在指导中须扮演好三种角色:
  首先,做教学理论的支撑者。在给新教师修改教案或者评课的时候,我们往往着眼于每个细节,力求把它磨成一堂精品课。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包治百病”,新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只会依样画葫芦。其实“磨课”并不是要在短时间内磨炼出一节精品课来,而是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这一过程,帮助新教师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探寻教学失误、失策的根本原因,然后改进教案,重构课堂。师傅的引领关键是思想的引领,“思想囊括宇宙”,教学的调整方案是受教学思想制约的,师傅应当适时给弟子一根“拐杖”,帮助弟子找准理论的支撑点,让弟子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其价值取向就是主体自由精神,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突出主体了吗?教学进行平等对话了吗?教学形式和内容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吗?所有这些都将指使着教学要顺应孩子的需要。在小班认识《西瓜》一课中,教师因为了解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年龄特征,一改以往“先认识再品尝”的模式,让孩子们先品尝,再交流,在满足和体验中学得轻松而有收获。反之,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不管进行多少次试教,仍然像裁缝师傅事先没有进行量体,裁出来的衣服不是小了,就是大了,始终不尽人意。
  其次,做教学行为的支持者。师傅是引领者和支持者,而不只是活动的策划者,“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让弟子学中有思,思中有学。
  教学活动设计要求弟子独立完成。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要潜心解读教材,如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突破等。师傅不要有太多的干预,应该关注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听听弟子的“声音”。新教师虽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但要尽量保留他们原生态的思考和想法,因为成功的经验往往来自于错误的尝试中。当然这也绝不是让他们自生自长,师傅可以将问题“抛给”他们,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教学前反思”,如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能得到孩子们的哪些有效回应等等,实现教学前有针对性的“引”,让他们有一个积极主动的自我梳理过程,使教学更加周密而严谨。
  弟子反思在先,师傅引领在后。每一次教学结束后,师傅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弟子说说自己的感触,要多提提“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张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摇篮曲》中,为了创设漂亮舒适的室内环境,教师在地上铺了一层彩色泡沫垫,可孩子在活动中始终进不了角色,在彩色软垫上爬来爬去。“为什么孩子们的表现会出乎你的意料呢?”师傅的追问是借弟子的一双慧眼,让弟子自己去发现问题,与师傅直接点拨相比,是一种“疏”和“堵”的关系。并且这些自我感悟足以见证弟子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师傅再给予“指点迷津”,教学指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师傅切不可错失倾听的良机。久而久之,弟子还会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逐渐提升自我探究的能力。
  第三、做教学反思的跟进者。“直面缺憾会使自己更真实,学会反思会使自己更完美”。但是许多新教师往往缺乏一种有效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和习惯,而导致教学探究中断或停滞不前。因此教学反思要跟进,要给新老师搭建一个积极有效的反思平台。我们经常采用诊课的形式跟进课堂,如在大班语言活动《金色的玉米棒》,第一次新教师诊课时,发现教师在处理文本时只抓住事情发生发展的外线,没有抓住小动物从失望到喜悦的心理内线。于是又进行第二次跟进,讨论怎样设置问题才能让孩子在互动教学中得到深深的启迪。我们还将此活动进行了全程录像,把录像作为镜子,观看自己的“表演”,进行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方法改进等的反思,促进教师整体教学素质的提高。通过多次跟进,不但给老师多了一双督促的眼睛,甚至还多了一个共同反思的头脑,使新教师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启了一扇扇窗,从而加快了他们成长的脚步。
  梅花香自苦寒来,好课还需磨砺出。与刚才“好心”的师傅相比,前者注重的是结果,而后者注重的是过程,在师傅正确的思想引领和科学的实践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积极探究的习惯,具备了自我探究的能力和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弟子们一定会厚积而薄发,成为充满睿智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
其他文献
在学习相邻数时, 笔者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与他们生活接近的数学活动和动画形象,把游戏贯穿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和操作教学,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好朋友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快乐的学习、体验、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来巩固和发展幼儿的数学能力。    一、活动目标    1. 学习5以内的相邻数,让幼儿知道2、3、4的相邻数是1和3、2和4、3和5。 
期刊
教学目标    1. 理解故事中有趣的情节,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知道小蛋壳的心愿。  2. 学说故事中角色间的对话,并愿意表演。  3. 知道不同的小动物的家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自制故事课件;角色胸饰人手一个;简单布置三个小动物的家。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很幸福!有这么一个小蛋壳,它也觉得很幸福!因为它是鸡宝宝的家,可以每天看着鸡
期刊
“吹画”就是用嘴或其他工具(例如吸管)把滴在纸上的颜料吹散开来,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图案而组成一幅画的美术形式。这种作画方式操作方便、气氛轻松,画面变化无穷,符合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吹画活动可以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按照自己的意愿,吹出自己喜爱的事物。但是,老师的引导,往往会限制和影响孩子的发挥。那么,怎样才能使吹画活动切实成为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天地。    一、 创造浓郁的艺术氛围
期刊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实施家园合作教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单靠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独立去实施教育是不可能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家园配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幼儿园坚持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在家长开放月活动中,本着“了解所需、科学解需、合理供需”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列活动,使家长开放月活动初显成效。 
期刊
为积极响应绍兴县教育局提出的“大力加强校园人文精神培育,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升幼儿园办园品位,我园积极尝试践行以“构建励志教育,凸显海涂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创建,遵循“环境即课程”的指导思想,将特色环境布置视作一种隐性课程,视作励志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不断创新,以文艺开拓励志传播新途径。    一、环境彰显海涂特色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期刊
活动背景    1. 交通标志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有的小朋友从爸爸学驾驶的书上发现了标志;有的小朋友在看电视时发现了交通标志;有的小朋友和家长出去玩时看到了交通标志……这些到底是什么标志呢?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对交通标志非常感兴趣,急切的希望能够与同伴共同分享。  2. 身边的交通标志是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而遵守交通规则,懂得交通规则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对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益的经验,所以,这是孩子发
期刊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过,讲的是一位将近九十岁的老人,因太行、王屋二山使自己出入不便,而下决心要移走这两座大山的故事。它告诉人们,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正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园的幼儿,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就像泡在蜜罐里。一个孩子六人捧(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现象已是社会普遍现
期刊
片断一:早上入园时,伟伟的妈妈送伟伟上学。“老师,你说我们家伟伟怎么搞的,到现在连个数字都不会写,怎么办?”“伟伟,你今天一定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天到晚就只知道玩!”  片断二:一天,欣怡妈妈买了一只大蛋糕和一箱牛奶来到小(1)班。“老师,我家孩子今天生日,她说要让小朋友们祝她生日快乐。”然后,欣怡妈妈请老师帮助她分蛋糕,她自己给每位小朋友发了一盒牛奶,然后就走了。  片断三:下午游戏活动时间,大
期刊
摘要  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是发展幼儿对音乐的记忆力、想象力、表现力的基础。因此,音乐教学应从感受入手,发展幼儿的感受力。兴趣是培养音乐感受力的前提。激发幼儿的兴趣,应从选材入手,要选择与幼儿生活贴近、形象生动、结构清晰、节奏明快的乐曲。然而,仅仅有了兴趣还是不够的,还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包括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有了兴趣的前提和环境条件,感受音乐还应得到多种手段的支持
期刊
新《纲要》中,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任教小班以来,初步掌握了解3-4岁幼儿呀呀学语和阅读的一般规律,从以下几方面谈一点笔者的感受。    一、提供彩色的图、书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