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慕课”是科技进步和时代变化共同作用下催生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它是“微时代”网络课堂的必然产物,符合当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诉求,在对传统高校教育模式的挑战中体现了诸多不足,本文由此提出了相应策略研究。
【关键词】微时代;慕课;自主学习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① Web2.0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工具,大学生乐忠于以“微博”、“微信”、“微课”等“微”为标志的新型传播媒介为信息来源端口,“微时代”到来了。正是在“微时代”的冲击下,继网络公开课、高校精品课程和微课堂之后,自2008年开始,“慕课”备受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慕课”(MOOC )是由英文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组成,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是一个融网络信息科技和社会高等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领域。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皆与全球最大的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签约加盟“慕课”,随后在国内推行中文慕课,这预示着“慕课”即将成为各高等学府的教学领域的座上客,为高校教育增添一剂新鲜的学术营养针。“慕课”的到来,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大学教学价值取向,并在知识的拓展上,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一、“微时代”为“慕课”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信息传播的流动性与“慕课”随时性吻合。4G网络、无限wifi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让网路课堂成为了一种新型学习渠道,大学生“慕课”自主学习模式应运而生。
(二)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慕课”短时段契合。微时代的特征是快餐式文化消费,即在零碎的闲暇时间里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慕课把传统的45分钟课堂切分成3-5个10-20分钟不等的“微模块知识点”,方便学习者进行碎片化学习。②
(三)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与“慕课”交流相一致。网络时代的信息是呈网状结构展开的,每一个网民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就在这种角色的交互中形成网络交流。“慕课”通过交互性的问题设计、课堂讨论BBS帖、分享学习心得等模式形成网络学习社区,更多的是形成学习者交流平台。
(四)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慕课”低门槛合拍。网络信息的海量资源是开放的,面向全体网民。“慕课”无关学习者的年龄、收入、教育程度,他们都能按照自己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并只需在网络上进行简单的注册即可。不过,良莠不齐的教学资源给教育传递工作者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二、“慕课”典型特质符合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诉求
(一)以课程为导向,及时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并打破专业学习。由于大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横向比较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和信息的及时性,使用“慕课”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用关联主义理论进行知识解构,认知到相关知识系统环境中,并对其他授课者的思维模式进行整合,有利于“主动获得知识”,打破基于有限课堂学习知识的困境,并增强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层学习能力和提升专业情感。
(二)内容涉及面空前广阔,真实实现“教育无国界”。由于它强调知识的免费或少费共享,内容涉及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了历史政治哲学、天文地理人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Coursera为例,其全球合作高校与机构目前已达80余所,已能提供涵盖5种语言及数百门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相应课程,并跨越国界,通晓一切当今最前沿、最权威、最热门的名师讲堂,自然进入全球教育一体化模式。
(三)师生沟通平台多样化,满足个性化学习。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开放自由,乐于表达自我,具有批判性思维,与传统教育的“填鸭式”相背离。“慕课”完美地实现了虚拟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生生之间的互评作业,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小测验,温故而知新可以随时掌控在自己手里,完全呈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从中培养其创造力、想象力和竞争力。
(四)关注能力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高校着力倡导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高效学习模式,而 “慕课”在线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个体综合能力的培养,参与者获得学业证书,必须制定相应课程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需要自律自制。
三、“慕课”自主学习模式发展的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策略
(一)从学习效果上看,“慕课”在线课程比课堂学习更低效,“慕课”应与课堂教学双剑合璧。约翰·丹尼尔爵士(2013)指出:“当前行为主义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10%或更低的成功完成率在哪里都是一场灾难”。③天文数字的注册人群中充斥了大量的隐身者(只注册不学习)、旁听者(只观看视频者)、脱离者(虎头蛇尾的注册者)和尝鲜者(浅尝辄止注册者)。面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成熟化,而“慕课”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要求太高,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故课堂教学必须仍是高等教育主阵营,“慕课”模式只能是辅助教学方式,对传统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补充和扩展。
(二)从教学形式上看,“慕课”传统教育模式痕迹严重,行为主义教学应与关联主义教学相结合。微软公司负责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副总裁TonyBate在《Coursera式MOOC的对与错》中指出:“到目前为止,Coursera大部分课程所使用的都是十分陈旧和过时的行为主义教学法,主要依靠信息传递、电脑评分和学生互评。”“慕课”课程教学仍是讲授、作业和测试,实质上没有脱离传统“教学”重点,没有以“学习者为主”。“慕课”教学方式还亟待改进,应结合关联主义的“创造性学习”模式,探索现代生活学习移动化、碎片化、快捷化的新型学习方式,使学习者从消极的“被评价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评价学习者”,从“教学式学习”转换为“创造式学习”,这样才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从绩效认可上看,“慕课”证书评定结果缺乏激励作用,“慕课”学习成果应与学分挂钩。“慕课”证书即是对学习者一种学习记录和对学习者精力投入的心理安慰性回报。而这种不痛不痒的回报对于现在经济时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举出一万种理由去回避它,所以网络在线教学的绩效认可无法激发学习者进行长期自制学习。当然,学分制度一直是由高校高等教育垄断,网络在线教育要插一脚,势必会有诸多阻扰,不过我们要坚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哪怕“慕课”不是变革,只要它能激发人们去思考和尝试,未必不是一种进步和自勉。
参考文献:
[1]微时代大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2]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进.中国教育报,2013.
[3][美]约翰·丹尼尔.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前景—对由相关神话、悖论和可能性所引发困惑的深层思考[J].丁兴富译.开放教育研究.2013,19 (3):42-55.
【关键词】微时代;慕课;自主学习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① Web2.0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工具,大学生乐忠于以“微博”、“微信”、“微课”等“微”为标志的新型传播媒介为信息来源端口,“微时代”到来了。正是在“微时代”的冲击下,继网络公开课、高校精品课程和微课堂之后,自2008年开始,“慕课”备受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慕课”(MOOC )是由英文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组成,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是一个融网络信息科技和社会高等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领域。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皆与全球最大的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签约加盟“慕课”,随后在国内推行中文慕课,这预示着“慕课”即将成为各高等学府的教学领域的座上客,为高校教育增添一剂新鲜的学术营养针。“慕课”的到来,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大学教学价值取向,并在知识的拓展上,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一、“微时代”为“慕课”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信息传播的流动性与“慕课”随时性吻合。4G网络、无限wifi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让网路课堂成为了一种新型学习渠道,大学生“慕课”自主学习模式应运而生。
(二)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慕课”短时段契合。微时代的特征是快餐式文化消费,即在零碎的闲暇时间里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慕课把传统的45分钟课堂切分成3-5个10-20分钟不等的“微模块知识点”,方便学习者进行碎片化学习。②
(三)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与“慕课”交流相一致。网络时代的信息是呈网状结构展开的,每一个网民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就在这种角色的交互中形成网络交流。“慕课”通过交互性的问题设计、课堂讨论BBS帖、分享学习心得等模式形成网络学习社区,更多的是形成学习者交流平台。
(四)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慕课”低门槛合拍。网络信息的海量资源是开放的,面向全体网民。“慕课”无关学习者的年龄、收入、教育程度,他们都能按照自己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并只需在网络上进行简单的注册即可。不过,良莠不齐的教学资源给教育传递工作者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二、“慕课”典型特质符合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诉求
(一)以课程为导向,及时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并打破专业学习。由于大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横向比较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和信息的及时性,使用“慕课”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用关联主义理论进行知识解构,认知到相关知识系统环境中,并对其他授课者的思维模式进行整合,有利于“主动获得知识”,打破基于有限课堂学习知识的困境,并增强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层学习能力和提升专业情感。
(二)内容涉及面空前广阔,真实实现“教育无国界”。由于它强调知识的免费或少费共享,内容涉及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了历史政治哲学、天文地理人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Coursera为例,其全球合作高校与机构目前已达80余所,已能提供涵盖5种语言及数百门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相应课程,并跨越国界,通晓一切当今最前沿、最权威、最热门的名师讲堂,自然进入全球教育一体化模式。
(三)师生沟通平台多样化,满足个性化学习。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开放自由,乐于表达自我,具有批判性思维,与传统教育的“填鸭式”相背离。“慕课”完美地实现了虚拟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生生之间的互评作业,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小测验,温故而知新可以随时掌控在自己手里,完全呈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从中培养其创造力、想象力和竞争力。
(四)关注能力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高校着力倡导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高效学习模式,而 “慕课”在线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个体综合能力的培养,参与者获得学业证书,必须制定相应课程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需要自律自制。
三、“慕课”自主学习模式发展的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策略
(一)从学习效果上看,“慕课”在线课程比课堂学习更低效,“慕课”应与课堂教学双剑合璧。约翰·丹尼尔爵士(2013)指出:“当前行为主义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10%或更低的成功完成率在哪里都是一场灾难”。③天文数字的注册人群中充斥了大量的隐身者(只注册不学习)、旁听者(只观看视频者)、脱离者(虎头蛇尾的注册者)和尝鲜者(浅尝辄止注册者)。面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成熟化,而“慕课”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要求太高,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故课堂教学必须仍是高等教育主阵营,“慕课”模式只能是辅助教学方式,对传统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补充和扩展。
(二)从教学形式上看,“慕课”传统教育模式痕迹严重,行为主义教学应与关联主义教学相结合。微软公司负责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副总裁TonyBate在《Coursera式MOOC的对与错》中指出:“到目前为止,Coursera大部分课程所使用的都是十分陈旧和过时的行为主义教学法,主要依靠信息传递、电脑评分和学生互评。”“慕课”课程教学仍是讲授、作业和测试,实质上没有脱离传统“教学”重点,没有以“学习者为主”。“慕课”教学方式还亟待改进,应结合关联主义的“创造性学习”模式,探索现代生活学习移动化、碎片化、快捷化的新型学习方式,使学习者从消极的“被评价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评价学习者”,从“教学式学习”转换为“创造式学习”,这样才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从绩效认可上看,“慕课”证书评定结果缺乏激励作用,“慕课”学习成果应与学分挂钩。“慕课”证书即是对学习者一种学习记录和对学习者精力投入的心理安慰性回报。而这种不痛不痒的回报对于现在经济时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举出一万种理由去回避它,所以网络在线教学的绩效认可无法激发学习者进行长期自制学习。当然,学分制度一直是由高校高等教育垄断,网络在线教育要插一脚,势必会有诸多阻扰,不过我们要坚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哪怕“慕课”不是变革,只要它能激发人们去思考和尝试,未必不是一种进步和自勉。
参考文献:
[1]微时代大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2]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进.中国教育报,2013.
[3][美]约翰·丹尼尔.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前景—对由相关神话、悖论和可能性所引发困惑的深层思考[J].丁兴富译.开放教育研究.2013,19 (3):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