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心理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抽签结果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精神心理疗法。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精神心理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其抑郁程度,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心理疗法;脑卒中;应用
近年来,脑卒中作为脑血管疾病,其临床发病率逐渐升高,脑卒中后抑郁是患者在脑卒中后出现的包含各种精神症状以及身体症状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是机体、心理及社会等多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1]。因此,临床治疗脑卒中时进行必要的早期诊断及抗抑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精神心理疗法,观察精神心理疗法的效果。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经MRI或者脑部CT检查后,均符合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2],均同意接受本次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具有严重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49~75岁,平均为(66.54±7.21)岁。出血性脑卒中为30例,缺血性脑卒中50例。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抽签结果分为两组,各40。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根据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精神心理疗法,主要以认知疗法为主要内容,并结合暗示疗法、开导法、心理支持等措施,对其抑郁症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40min/次,连续治疗3周,具体措施如下:
①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注意照顾患者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患者进行积极沟通,理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反应,耐心安抚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并告知其治疗措施及作用,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②和患者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疏导其心理,并耐心解答患者的相关疑问,鼓励患者有信心完成日常生活,并给予肯定,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要给予患者正面情绪,以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感染患者,鼓励其多参加活动,或者听舒缓、放松的音乐、看喜剧电视、和其他人下棋等,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使其有意识的融入群体活动中。
④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明白脑卒中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及预后,对患者要有耐心,要积极支持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工作,使患者在治疗中得到家庭的支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及情感关怀,避免家庭关系不融洽为患者带来的其他心理问题。
对入选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若个别患者未完成精神心理疗法,则要继续进行追踪治疗。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评分,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45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HAMD抑郁量表评分低于7分,提示无抑郁症状,高于7分,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评分越高,抑郁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3个月后,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3个月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活动减少,思维内容混乱等,并容易引起心血管、胃肠道以及呼吸系统等多方面的不适感,个别患者病情严重时甚至出现轻生、自杀等行为[3]。因为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乐观,且抑郁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对其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的恢复等均有很大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因此临床治疗中,要全面掌握患者的抑郁状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
本文所选病例,均根据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指南进行药物治疗、功能锻炼,并为观察组加用了精神心理疗法,主要以认知疗法为主要内容,并结合暗示疗法、开导法、心理支持等措施,对其抑郁症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抑郁程度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学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观察心理干预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也有学者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能够产生较好的临床疗效,利于患者的恢复。虽然上述研究均采用了和本文不同的观察指标,但都提示精神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受损,容易出现情绪障碍、抵触治疗,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联合精神心理疗法,可以缓解、甚至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抵触心理等,使其积极接受治疗,缓解其心理障碍,增强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及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为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精神心理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其抑郁程度,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军,刘琳,付凤珍,李秀荣.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病人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7(14):87-88.
[2]艾霞,张淑珍.针刺及心理干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言语障碍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7(22):102-103.
[3]陈光,史朝武,王磊.心理疏导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的疗效观察[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9(13):85-86.
关键词:精神心理疗法;脑卒中;应用
近年来,脑卒中作为脑血管疾病,其临床发病率逐渐升高,脑卒中后抑郁是患者在脑卒中后出现的包含各种精神症状以及身体症状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是机体、心理及社会等多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1]。因此,临床治疗脑卒中时进行必要的早期诊断及抗抑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精神心理疗法,观察精神心理疗法的效果。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经MRI或者脑部CT检查后,均符合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2],均同意接受本次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具有严重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49~75岁,平均为(66.54±7.21)岁。出血性脑卒中为30例,缺血性脑卒中50例。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抽签结果分为两组,各40。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根据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精神心理疗法,主要以认知疗法为主要内容,并结合暗示疗法、开导法、心理支持等措施,对其抑郁症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40min/次,连续治疗3周,具体措施如下:
①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注意照顾患者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患者进行积极沟通,理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反应,耐心安抚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并告知其治疗措施及作用,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②和患者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疏导其心理,并耐心解答患者的相关疑问,鼓励患者有信心完成日常生活,并给予肯定,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要给予患者正面情绪,以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感染患者,鼓励其多参加活动,或者听舒缓、放松的音乐、看喜剧电视、和其他人下棋等,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使其有意识的融入群体活动中。
④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明白脑卒中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及预后,对患者要有耐心,要积极支持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工作,使患者在治疗中得到家庭的支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及情感关怀,避免家庭关系不融洽为患者带来的其他心理问题。
对入选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若个别患者未完成精神心理疗法,则要继续进行追踪治疗。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评分,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45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HAMD抑郁量表评分低于7分,提示无抑郁症状,高于7分,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评分越高,抑郁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3个月后,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3个月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活动减少,思维内容混乱等,并容易引起心血管、胃肠道以及呼吸系统等多方面的不适感,个别患者病情严重时甚至出现轻生、自杀等行为[3]。因为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乐观,且抑郁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对其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的恢复等均有很大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因此临床治疗中,要全面掌握患者的抑郁状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
本文所选病例,均根据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指南进行药物治疗、功能锻炼,并为观察组加用了精神心理疗法,主要以认知疗法为主要内容,并结合暗示疗法、开导法、心理支持等措施,对其抑郁症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抑郁程度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学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观察心理干预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也有学者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能够产生较好的临床疗效,利于患者的恢复。虽然上述研究均采用了和本文不同的观察指标,但都提示精神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受损,容易出现情绪障碍、抵触治疗,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联合精神心理疗法,可以缓解、甚至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抵触心理等,使其积极接受治疗,缓解其心理障碍,增强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及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为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精神心理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其抑郁程度,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军,刘琳,付凤珍,李秀荣.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病人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7(14):87-88.
[2]艾霞,张淑珍.针刺及心理干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言语障碍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7(22):102-103.
[3]陈光,史朝武,王磊.心理疏导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的疗效观察[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9(1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