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本科录取率“破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ng_h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唐宇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2015年,北京高招本科录取率第二次“破六”,惊喜却不意外。对考生而言,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考生们面对高考的压力却不见减弱。考生的关注重点从原来的有学上向现在的上好学校、读好专业转移。高考不再仅仅是考生之间的竞争,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回顾近年的高招宣传,各校大招、妙招频出,展开对优质生源的“掐尖”大赛,有媒体戏称之为“‘掐’出来的名校”。这种关系就像两个“对嘴儿”的漏斗,两头的竞争都汇集到一个点上,就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考生选择的依据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维持自身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依靠核心竞争力。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宏观的系统,既包含了学科实力、师资水准、基础建设这样的硬指标,也包含了大学精神、大学制度这样的软指标。提升与发展非一蹴而就,有两点尤为关键:一是高校办学要从量的扩张真正转向质的提高,以特色形成优势;二是防止“重招生、轻培养”的弊端,优秀的大学不仅要吸纳优秀的人才,重在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张春萍(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大学必须注重培育其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优势是大学面对外部环境,整合战略、长期沉淀而取得的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其核心要素包括要有行之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学科生长机制、追求学术自由和真理的大学文化、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大学理念的创新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师资力量、研究开发能力、学科专业结构、区位力、管理制度等都是影响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而其中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集中体现。因此,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战略管理,制定具有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加强顶层设计,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优化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不断挖掘、凝练和强化学科专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促进学科发展。同时,在制度和文化方面,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适合大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营造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学术文化氛围,为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高金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2015年,北京本科录取率达到62%,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众教育阶段的显著特征是:课程更趋模块化—通过获得学分完成学习,选课更加灵活化—跨主修领域甚至跨校选课。在这个特殊阶段里,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学分制和模块化的课程,也不是名师大家,而是由师生共同创造、长期培育的独特校园文化。所谓文化化人,就是通过校园文化的濡染,为学生打上一个永难磨灭的人生烙印,助学生养成一种优雅高贵的人格气质。知识和技术在不断更新,而人格气质将永存天地之间。中国传统文化把君子人格视为理想人格。孔子认为,君子之美体现在五个方面:“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在张弛有度中,体现其“仁”—不功利、不抱怨、不贪婪、不骄傲、不凶猛。在大众教育阶段,要避免千校一面,高校唯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狠下功夫,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之功效,培养造就具有君子风范、家国情怀的现代大学生。
  @李庆春(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师资。对于大学的发展,梅贻琦先生有一句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梅先生看来,拥有大师,大学才能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拥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不少人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但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是各个方面整体优化的结果,既非某一方面实力的体现,也非所有竞争要素的集合。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因素是人,关键性因素则是师资。作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推动者,师资是学校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因此,对高校而言,提升核心竞争力除了需要合理配置师资、防止师资流失外,同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不断培养后备力量,保持持续的发展态势。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于大楼,也在于“大树”,即办学环境。办学环境既包括大学文化等软环境,也包括地缘等硬环境。同样的情况和条件下,大学所在的地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中非常重要的砝码。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地缘优势明显的大学,在招生、就业、学术交流、国际合作诸方面,同样有明显的优势。某业内人士告诉我,某校的食品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因地处南方某小城,限制了其优势的发挥和专业的发展,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大学的发展进程中,除了在各个方面苦练内功之外,大学校园不宜轻易变更。一旦地域变了,大学的文脉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应该正视环境、地域对大学办学的反作用,尽量维护和保持大学的稳定性,不是越偏远、越僻静越好。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注,也使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按照《纲要》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加快推进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推进《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的建设,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方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北京市属高校,是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北京市教委实施的“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的推动下,学校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首都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回顾过去这几年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实施,我们有几点体会:    “人才强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开发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年来3G技术的推广普及,无线网络服务与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将再次提升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将使人们享受到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对于处在时代发展前沿的中国高校来说, 如何使用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信息服务模式,如何进一步把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紧密
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工作体系。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保障,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与主要内容之一。学校在北京高校中较早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了专职的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开设了普及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完善了班级、院系、学校三级危机预防体系,每年为每名学
摘 要:高校作为中西文化思想交流密集的前沿,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多样的国际色彩。新时期网络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育人工程的重要文化氛围,其在大学生思想引领、精神锻造、人格培养、气质熏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把握时代特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科建设,从学生党建的视角,推动主流校园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学生党建  党的十八大明确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气质、素质等都潜移默化、无形、无处不在地感染和熏陶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教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所教授内容的认同与内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如何对教师人格魅力进行科学的界定,教师人格魅力的素质构成、作用以及对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意义都是值得探讨的。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索塑造教师人格魅
摘 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北京工业大学2009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据,藉此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于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灵活动态”的课程体系,建立“稳定高质”的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共赢”的实践环节,建立“内外兼修”的质量保障机制等
摘 要:北京化工大学自2009年召开第1次教育教学工作会之后,在“普遍成才、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下,紧跟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激发师生活力,以实现“教向学”转变、“课堂为主向课堂内外结合”转变、“结果评价向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构建“品德塑造、能力
摘 要:在国内各高校已经核准实施的章程中,“教授治学”或“师生治学”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升大学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到底是“教授治学”,还是“师生治学”,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通过梳理这两种办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内涵,辨析其内涵,并试图从实现大学治理法治化与民主化有机统一的视角,探讨“师生治学”的意义,提出落实“师生治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治
摘 要:我国高校扩招后,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AACSB认证针对商学院和会计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因而得到国内外各商学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关键词:AACSB;认证;学习质量保障体系(AOL);大学计算机基础   研究背景及核心概念的界定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重要问题。由此产生了许多评估标准,如2002年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