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执行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很多教师教学的重点目标。语文教学的高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学生找到现实生活和文学世界之间的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实际上就是指文本语言。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紧紧围绕文本语言进行语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语言世界的奥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文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借助感情朗读,品味文本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生对文章进行多次朗读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和中心思想。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感悟文本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散步》这篇文章时,笔者通过下面的方式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文本语言的魅力。
师:同学们先阅读一下文本,圈出自己认为能体现文章满满亲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再对这些圈出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认真地朗读。
(大概五分钟过去后,很多学生开始举手发言。)
生1:我认为“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个家庭的融洽和温暖。
师:你能读一下这句话吗?
(生1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
师:其他的同学认为他的朗读怎么样?
生2:我觉得他的朗读充满了感情,非常棒。
师:他的朗读的确充满感情,但是这就表示朗读很好吗?(其他的学生开始犹豫了。)
(学生们仔细思考了一下)生3: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儿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小孩子说话的语气不会这样的沉重。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好呢?
生1:我刚刚没有理解好这句话的情感,把本应该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得有点沉重。现在我调整语气再来读一下。(生1再次读了一下,朗读中透露出小孩子可爱活泼的本性。)
从上面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利用这一特点,指引学生掌握开放、自主、协作和探索的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次朗读文本内容,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思考,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二、借助文本体验,品味文本语言
1.比较体验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在文本语言中语境的重要地位,而且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看出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是否用得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体验感悟文本语言。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天上的街市》这篇诗歌中有一句诗写道:“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他们一折灯笼走。”在这句诗中,“朵”字乍一看很平常,但细细品味发现它在这首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把“朵”换成“颗”,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不同之处。通过这种比较体验,学生更容易理解“朵”字的巧妙。
2.模拟体验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在人物描述上用的动词尤其精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模拟体验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作者用词的精准。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孔乙己》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前后两次描写了孔乙己付账的场景,第一次写到“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穷酸却爱炫富的人物性格,而且也显示了他的老实陈腐的个性。第二次描写的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摸”字,把孔乙己年老体衰、酸气全无的形象展露无遗,另外又写出了孔乙己的贫困潦倒、生计艰难。“排”和“摸”字的转换,展现出了孔乙己前后命运的截然不同,具有极强的概括性,不仅让读者惊叹作者用词的巧妙。在模擬体验中,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了更深一步的交流,能够感悟出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引导文本想象,品味文本语言
一般来说,文本语言生动形象,挖掘其背后可以发现深藏的内涵。初中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凭个人的能力掌握文本深藏的蕴意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大胆地想象,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文本语言深藏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天净沙·秋思》这篇课文时,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想象,感悟“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悲秋之景和作者的思乡之情。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把诗句中描绘的情境画出来,在绘画时,学生很容易就感悟到“枯藤、老树”等词语构建出的意境和 “断肠人”这个词语表达出的诗人情感。然后,笔者让学生把诗和画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掌握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最大的任务是保持语文学习的特色,指导学生加强与课本内容的沟通,重点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文本语境中领会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226500)
一、借助感情朗读,品味文本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生对文章进行多次朗读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和中心思想。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感悟文本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散步》这篇文章时,笔者通过下面的方式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文本语言的魅力。
师:同学们先阅读一下文本,圈出自己认为能体现文章满满亲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再对这些圈出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认真地朗读。
(大概五分钟过去后,很多学生开始举手发言。)
生1:我认为“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个家庭的融洽和温暖。
师:你能读一下这句话吗?
(生1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
师:其他的同学认为他的朗读怎么样?
生2:我觉得他的朗读充满了感情,非常棒。
师:他的朗读的确充满感情,但是这就表示朗读很好吗?(其他的学生开始犹豫了。)
(学生们仔细思考了一下)生3: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儿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小孩子说话的语气不会这样的沉重。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好呢?
生1:我刚刚没有理解好这句话的情感,把本应该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得有点沉重。现在我调整语气再来读一下。(生1再次读了一下,朗读中透露出小孩子可爱活泼的本性。)
从上面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利用这一特点,指引学生掌握开放、自主、协作和探索的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次朗读文本内容,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思考,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二、借助文本体验,品味文本语言
1.比较体验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在文本语言中语境的重要地位,而且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看出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是否用得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体验感悟文本语言。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天上的街市》这篇诗歌中有一句诗写道:“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他们一折灯笼走。”在这句诗中,“朵”字乍一看很平常,但细细品味发现它在这首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把“朵”换成“颗”,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不同之处。通过这种比较体验,学生更容易理解“朵”字的巧妙。
2.模拟体验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在人物描述上用的动词尤其精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模拟体验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作者用词的精准。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孔乙己》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前后两次描写了孔乙己付账的场景,第一次写到“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穷酸却爱炫富的人物性格,而且也显示了他的老实陈腐的个性。第二次描写的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摸”字,把孔乙己年老体衰、酸气全无的形象展露无遗,另外又写出了孔乙己的贫困潦倒、生计艰难。“排”和“摸”字的转换,展现出了孔乙己前后命运的截然不同,具有极强的概括性,不仅让读者惊叹作者用词的巧妙。在模擬体验中,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了更深一步的交流,能够感悟出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引导文本想象,品味文本语言
一般来说,文本语言生动形象,挖掘其背后可以发现深藏的内涵。初中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凭个人的能力掌握文本深藏的蕴意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大胆地想象,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文本语言深藏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天净沙·秋思》这篇课文时,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想象,感悟“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悲秋之景和作者的思乡之情。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把诗句中描绘的情境画出来,在绘画时,学生很容易就感悟到“枯藤、老树”等词语构建出的意境和 “断肠人”这个词语表达出的诗人情感。然后,笔者让学生把诗和画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掌握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最大的任务是保持语文学习的特色,指导学生加强与课本内容的沟通,重点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文本语境中领会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