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老师!水桶太重了!提不动!”——放学的时候,侯××来找我,今天轮到他们组打扫班级卫生,侯××要负责提水拖地。进入小学二年级了,孩子们还是不太会干一些看起来本该是很简单、轻松的活儿。“请你自己想办法。”侯××摊摊手,提了提,还是提不起来。做了努力没能成功。“先问问别的孩子,有什么办法没有?”我没有马上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让他先跟同学求助。终于,水提到教室里了。我问他,“怎么把水提到教室的?”他说,同学告诉他,可以把桶里的水倒出去一些,重量轻了,自然提得动了;还可以两个同学一起抬水到教室。我又告诉他,提水的时候掌握身体的平衡,手放到桶柄中间,比较好用力。他照我说的,来来回回提了几次水,满头大汗,但是表情很愉快。
以上是平时教学活动的一幅剪影。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仍然有其必要性。尤其在这个孩子基本被父母捧在手心长大的时代。其实,在新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为目标的内容比比皆是。比如,《周末巧安排》《我有两件宝》《东西不乱扔》等。如果老师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注意结合这类课文,将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目标贯穿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将品德学习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就一定能让学生勤动手、善动手,小手动起来。
一、提高认识,事半功倍
一次思品课上刚好学到《我有两件宝》。我有意识地对孩子们作了一次小小的调查:(1)早晨起床需要父母喊的同学有多少?(2)起床后自觉刷牙、洗脸的同学有多少?(3)能自己整理书包,清理书桌的同学有多少?(4)能自己叠被,收拾房间的同学有多少?以上这些都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的事务。在我的想象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应该有一大半可以做到。然而,根据同学们举手的人数统计,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上述几项全部做到的学生还不到5人。
调查结果显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刻不容缓。而这需要学校配合,让学生在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每天事无巨细,时时处处都可以让孩子的小手动起来。为了家校统一,我在家长会上先统一家长的认识,使家长明白,如果生活中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指望家长包办代替,孩子会依赖父母,不愿意动脑,不愿意动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一事无成。
而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时机,比如思品课和班会课时间,给学生渗透自主、自理方面的思想,告诉他们自己动手才光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现在还小,就尽量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自主意识还比较薄弱,单靠老师口头讲道理还远远不够,必须要知行合一。于是,我制作表格,要求学生每天在家做到自己穿衣、叠被,整理房间。个人卫生也不能忽视,起床要自觉刷牙、洗脸等。家长监督,每天做好记录,填好表格。每周评比一次,评选班级“自理小能手”若干名进行奖励,以此来促进学生。
二、依托教材,课中实践
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还配有惟妙惟肖的插图。一翻开书,学生很容易就去看插图,还能看得津津有味。此时,我就会不失时机地请学生讲一讲,“图上画了什么?小白兔为什么没有白菜吃呀?”学生往往能答出小白兔自己不种菜,才会没菜的答案。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分析,小白兔总是依赖别人,自己不愿意劳动,最后,自己没有菜吃了。只有自己会劳动,自己有本领,才可以生存下去。就是這样,通过讲故事,并且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加深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以激发。
学生明了了道理,懂得了如何做,但是,新的问题常常出现,需要老师不断强化认知,不断巩固,才能形成习惯。因此,我收集起平时家长们反映的一些问题,请几个同学情景再现,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做法。如:(1)小红主动收拾房间,动作比较慢,奶奶就说:“你现在还小,让奶奶帮你干吧,等你长大再自己干。”小红应该让奶奶帮她干吗?(2)明明正在玩乐高,妈妈在做饭,发现家里没盐了,想让明明去买,明明怎么办?(3)小兰是学校的劳动标兵,可一回到家却什么活也不愿意干。她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来自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代表性,甚至有的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大家畅所欲言,在讨论中明辨了是非,坚定了信心。
三、课后检查,养成习惯
课前、课中、课后,夯实认知,落实到行动,再加上检查、评价,才能形成习惯。经与同学商量,在班级采取了如下措施:品德课提前十分钟结束新课,留下十分钟指导学生整理各自的学习用品,如整理抽屉,清理桌面;教室里小书柜的图书摆放、小花盆的浇水、讲台物品的及时清理等等,安排全班同学轮值管理等。就这样,依据教材,坚持实践,一段时间后,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孩子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需要家长一如既往地贯彻实施。让我们广大思品教师,依托我们的思品教材,为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加油,让学生的小手动起来!
编辑 王亚青
以上是平时教学活动的一幅剪影。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仍然有其必要性。尤其在这个孩子基本被父母捧在手心长大的时代。其实,在新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为目标的内容比比皆是。比如,《周末巧安排》《我有两件宝》《东西不乱扔》等。如果老师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注意结合这类课文,将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目标贯穿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将品德学习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就一定能让学生勤动手、善动手,小手动起来。
一、提高认识,事半功倍
一次思品课上刚好学到《我有两件宝》。我有意识地对孩子们作了一次小小的调查:(1)早晨起床需要父母喊的同学有多少?(2)起床后自觉刷牙、洗脸的同学有多少?(3)能自己整理书包,清理书桌的同学有多少?(4)能自己叠被,收拾房间的同学有多少?以上这些都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的事务。在我的想象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应该有一大半可以做到。然而,根据同学们举手的人数统计,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上述几项全部做到的学生还不到5人。
调查结果显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刻不容缓。而这需要学校配合,让学生在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每天事无巨细,时时处处都可以让孩子的小手动起来。为了家校统一,我在家长会上先统一家长的认识,使家长明白,如果生活中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指望家长包办代替,孩子会依赖父母,不愿意动脑,不愿意动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一事无成。
而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时机,比如思品课和班会课时间,给学生渗透自主、自理方面的思想,告诉他们自己动手才光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现在还小,就尽量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自主意识还比较薄弱,单靠老师口头讲道理还远远不够,必须要知行合一。于是,我制作表格,要求学生每天在家做到自己穿衣、叠被,整理房间。个人卫生也不能忽视,起床要自觉刷牙、洗脸等。家长监督,每天做好记录,填好表格。每周评比一次,评选班级“自理小能手”若干名进行奖励,以此来促进学生。
二、依托教材,课中实践
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还配有惟妙惟肖的插图。一翻开书,学生很容易就去看插图,还能看得津津有味。此时,我就会不失时机地请学生讲一讲,“图上画了什么?小白兔为什么没有白菜吃呀?”学生往往能答出小白兔自己不种菜,才会没菜的答案。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分析,小白兔总是依赖别人,自己不愿意劳动,最后,自己没有菜吃了。只有自己会劳动,自己有本领,才可以生存下去。就是這样,通过讲故事,并且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加深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以激发。
学生明了了道理,懂得了如何做,但是,新的问题常常出现,需要老师不断强化认知,不断巩固,才能形成习惯。因此,我收集起平时家长们反映的一些问题,请几个同学情景再现,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做法。如:(1)小红主动收拾房间,动作比较慢,奶奶就说:“你现在还小,让奶奶帮你干吧,等你长大再自己干。”小红应该让奶奶帮她干吗?(2)明明正在玩乐高,妈妈在做饭,发现家里没盐了,想让明明去买,明明怎么办?(3)小兰是学校的劳动标兵,可一回到家却什么活也不愿意干。她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来自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代表性,甚至有的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大家畅所欲言,在讨论中明辨了是非,坚定了信心。
三、课后检查,养成习惯
课前、课中、课后,夯实认知,落实到行动,再加上检查、评价,才能形成习惯。经与同学商量,在班级采取了如下措施:品德课提前十分钟结束新课,留下十分钟指导学生整理各自的学习用品,如整理抽屉,清理桌面;教室里小书柜的图书摆放、小花盆的浇水、讲台物品的及时清理等等,安排全班同学轮值管理等。就这样,依据教材,坚持实践,一段时间后,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孩子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需要家长一如既往地贯彻实施。让我们广大思品教师,依托我们的思品教材,为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加油,让学生的小手动起来!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