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用国学的角度来对《大学语文》中的“四个结合”进行研究与分析。而讲授《大学语文》的方法有:统揽教材,举一反三,并且要坚持在研究分析、解除疑惑、考证等方面下足功夫,尤其是要对“解惑与答疑”、“思考与讨论”、“补充与发展”、“研究与考证”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做到把这四个结合再学习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的理解学好这门《大学语文》的课程。
【关键词】国学 大学语文 四个结合
如何的讲授好《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进行有效的研究并解决。而且学习《大学语文》,我们要做到:统揽教材,举一反三,在研究分析、解除疑惑、考证等方面要肯下功夫,最重要的是要有效的将“四个结合”理解并进行很好的运用。
一、解惑与答疑相结合
“解惑与答疑相结合”,是指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尤其是要注意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并且要及时的协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这些问题,而如果老师没有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与解答,则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 [1]。例如:
(一)《垓下之围》中的“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这一句话就有学生翻译成了,“我听说有一个人在一周内就生出来一个奇怪的孩子,这个孩子叫舜,他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孩子。后来又听说项羽也和他一样非常漂亮,难道项羽是奇怪的苗族后裔,这是多么让人害怕的事啊”。
(二)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共适”。一个学生翻译为:“上帝把那些东西全部都藏起来了,让我和我的儿子一起来使用。”
这些译文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娱乐,但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要想把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成绩提高,就必须做到解惑与答疑相结合,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好这些所学到的知识。其实,前面例子中提到的“重瞳子”中的“重”是通假字,应作为“重复”的意思,这里应该翻译为“两个瞳孔”。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涉及一定的课外知识,掌握这些多义词,我们才能很好的翻译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2]。我们有时也能发现有些书上的内容出现了错误,在这时,我们就要及时的将这些错误提出来,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思考与讨论相结合
所谓的“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是说教师在组织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只是一味的把书上的内容知识完全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将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和讨论所发现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的一个关键点,它有利于学生充分的开动脑筋,学会遇到问题自己去解决,同时也让他们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三、补充与扩展相结合
“补充与扩展相结合”,就是要求在进行备课和授课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与扩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一定的课外知识,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如:中外文学史、古典诗词、古代汉语语法等有关知识,让学生能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网。有一个例:
(一)史达祖的《双飞燕·咏燕·过春社了》从表面上看,感觉他只是“咏燕”。然而作者所要表达的真的只是这个吗?其实抒发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这种“借物抒情”的方式,让我们有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也帮助我们学会使用这种方面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二)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以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描述出了杜甫在亲眼目睹国破家亡时那种忧国,伤时,思念家乡的情感,深刻的刻画出了当时的情景,让我们也随着他的情绪起起伏伏。所以说,我们只有了解了作者写诗的背景,才能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诗,理解当时作者写这首诗的悲痛情感。
四、研究与考证相结合
这点说的就是要注重提高教师的能力,而且这也是让学生学好《大学语文》的基础。如果这个环节没有做好,必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每一篇课文的作者及对他们的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等问题的研究与考证,从而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的角度去学习思考,真正的掌握文章的精髓。这里举个例子:
在《论语·学而》篇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字,在这里就不是简单的“快乐”的意思了,而是“愉快、畅快”的意思,说明远方的朋友来一起学习时,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也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学习,热爱学习的一个民族。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一个字,但却有着多种不同的读音,从而赋予了这个词更多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只是想到其中的一种意思,多种意思都知道,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去理解这个词在这句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帮助我们更好的去通读课文。
总之,将“四个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教学的方法,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让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3]。而想要真正的讲好《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需要我们思考与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作业与考试相结合、课内授课与课外及时复习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并解决,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很好的解决《大学语文》中“四个结合”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欣育.大学语文人文精神构建浅说[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2):96.
[2]李娟.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探讨热中的冷思考[J].语文学刊,2010,6(12):233-234.
[3]李威.谈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导刊,2011,9(13):169-170.
作者简介:
1.黄晴,(1964—)男,辽宁沈阳市人,讲师,主要从事语文课教学。
2.徐阳,(1971—)辽宁沈阳市人,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管理。
【关键词】国学 大学语文 四个结合
如何的讲授好《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进行有效的研究并解决。而且学习《大学语文》,我们要做到:统揽教材,举一反三,在研究分析、解除疑惑、考证等方面要肯下功夫,最重要的是要有效的将“四个结合”理解并进行很好的运用。
一、解惑与答疑相结合
“解惑与答疑相结合”,是指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尤其是要注意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并且要及时的协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这些问题,而如果老师没有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与解答,则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 [1]。例如:
(一)《垓下之围》中的“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这一句话就有学生翻译成了,“我听说有一个人在一周内就生出来一个奇怪的孩子,这个孩子叫舜,他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孩子。后来又听说项羽也和他一样非常漂亮,难道项羽是奇怪的苗族后裔,这是多么让人害怕的事啊”。
(二)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共适”。一个学生翻译为:“上帝把那些东西全部都藏起来了,让我和我的儿子一起来使用。”
这些译文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娱乐,但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要想把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成绩提高,就必须做到解惑与答疑相结合,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好这些所学到的知识。其实,前面例子中提到的“重瞳子”中的“重”是通假字,应作为“重复”的意思,这里应该翻译为“两个瞳孔”。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涉及一定的课外知识,掌握这些多义词,我们才能很好的翻译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2]。我们有时也能发现有些书上的内容出现了错误,在这时,我们就要及时的将这些错误提出来,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思考与讨论相结合
所谓的“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是说教师在组织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只是一味的把书上的内容知识完全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将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和讨论所发现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的一个关键点,它有利于学生充分的开动脑筋,学会遇到问题自己去解决,同时也让他们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三、补充与扩展相结合
“补充与扩展相结合”,就是要求在进行备课和授课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与扩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一定的课外知识,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如:中外文学史、古典诗词、古代汉语语法等有关知识,让学生能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网。有一个例:
(一)史达祖的《双飞燕·咏燕·过春社了》从表面上看,感觉他只是“咏燕”。然而作者所要表达的真的只是这个吗?其实抒发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这种“借物抒情”的方式,让我们有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也帮助我们学会使用这种方面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二)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以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描述出了杜甫在亲眼目睹国破家亡时那种忧国,伤时,思念家乡的情感,深刻的刻画出了当时的情景,让我们也随着他的情绪起起伏伏。所以说,我们只有了解了作者写诗的背景,才能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诗,理解当时作者写这首诗的悲痛情感。
四、研究与考证相结合
这点说的就是要注重提高教师的能力,而且这也是让学生学好《大学语文》的基础。如果这个环节没有做好,必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每一篇课文的作者及对他们的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等问题的研究与考证,从而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的角度去学习思考,真正的掌握文章的精髓。这里举个例子:
在《论语·学而》篇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字,在这里就不是简单的“快乐”的意思了,而是“愉快、畅快”的意思,说明远方的朋友来一起学习时,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也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学习,热爱学习的一个民族。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一个字,但却有着多种不同的读音,从而赋予了这个词更多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只是想到其中的一种意思,多种意思都知道,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去理解这个词在这句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帮助我们更好的去通读课文。
总之,将“四个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教学的方法,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让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3]。而想要真正的讲好《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需要我们思考与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作业与考试相结合、课内授课与课外及时复习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并解决,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很好的解决《大学语文》中“四个结合”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欣育.大学语文人文精神构建浅说[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2):96.
[2]李娟.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探讨热中的冷思考[J].语文学刊,2010,6(12):233-234.
[3]李威.谈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导刊,2011,9(13):169-170.
作者简介:
1.黄晴,(1964—)男,辽宁沈阳市人,讲师,主要从事语文课教学。
2.徐阳,(1971—)辽宁沈阳市人,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