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要激发兴趣,引导知识趣味化;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精讲多练,教学过程效率化;提炼知识,教学内容问题化;衍变发散,有序知识运用灵活化。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五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视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中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親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它带给我们的视野开阔了,留给学生的空间增大了,让学生的体验欢乐了。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
如何开展好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引导知识趣味化
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要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就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例如,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我们还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
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有序思维的过程。有序化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前例中,灯泡的明暗程度不同是外在表现,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是前提,离子的浓度不同是实质,而电离度的不同才是问题的本质。讲解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顺序地、流畅地向一定深度发展。
三、精讲多练,教学过程效率化。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四、提炼知识,教学内容问题化。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提炼主线知识,并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在有关知识点上设计系列问题。例如,在讲电离度时,可首先演示室温下浓度同为0.1m01/1的氯化钠、盐酸、氨水、醋酸和庶糖几种溶液的导电实验。然后,结合实验现象提问:哪种物质是电解质?哪种物质是非电解质?二者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可逆反应方程式怎样表示?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并根据观察重点先后提出如下问题:灯泡的亮度与溶液的导电能力及离子的浓度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能否按灯泡的明暗程度从实质上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什么叫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怎样书写?溶液中的微粒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近。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又是对新知识的探讨,既有启动点,又有发展方向。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设计成这样的系列问题,并使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五、衍变发散,有序知识运用灵活化。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举一反三地解决化学问题。衍变发散,就是将知识点沿不同的角度发散开来,衍变成多种思维材料。例如,在上例中可继续提出:升高温度,醋酸的电离度是否改变?稀释醋酸溶液其电离度是否有变化?在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盐酸,其电离度怎样变化?等等。设计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联系有关理论、性质、实验、结构、条件等知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展开讨论。通过对比、联想、推理、归纳,最后由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深度,促进智力的发展。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应用教学“五化”,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提高教学质量较为有效。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五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视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中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親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它带给我们的视野开阔了,留给学生的空间增大了,让学生的体验欢乐了。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
如何开展好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引导知识趣味化
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要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就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例如,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我们还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
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有序思维的过程。有序化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前例中,灯泡的明暗程度不同是外在表现,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是前提,离子的浓度不同是实质,而电离度的不同才是问题的本质。讲解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顺序地、流畅地向一定深度发展。
三、精讲多练,教学过程效率化。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四、提炼知识,教学内容问题化。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提炼主线知识,并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在有关知识点上设计系列问题。例如,在讲电离度时,可首先演示室温下浓度同为0.1m01/1的氯化钠、盐酸、氨水、醋酸和庶糖几种溶液的导电实验。然后,结合实验现象提问:哪种物质是电解质?哪种物质是非电解质?二者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可逆反应方程式怎样表示?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并根据观察重点先后提出如下问题:灯泡的亮度与溶液的导电能力及离子的浓度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能否按灯泡的明暗程度从实质上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什么叫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怎样书写?溶液中的微粒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近。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又是对新知识的探讨,既有启动点,又有发展方向。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设计成这样的系列问题,并使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五、衍变发散,有序知识运用灵活化。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举一反三地解决化学问题。衍变发散,就是将知识点沿不同的角度发散开来,衍变成多种思维材料。例如,在上例中可继续提出:升高温度,醋酸的电离度是否改变?稀释醋酸溶液其电离度是否有变化?在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盐酸,其电离度怎样变化?等等。设计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联系有关理论、性质、实验、结构、条件等知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展开讨论。通过对比、联想、推理、归纳,最后由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深度,促进智力的发展。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应用教学“五化”,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提高教学质量较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