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源于“昌南”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swc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景德镇的地域上,有一条河叫做昌江,是赣江的一条支流,它是景德镇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景德镇生产的无数瓷器产品,就是由这条水路流向世界各地的(陆路运输容易破损)。古代的景德镇座落在昌江以南,所以在古代的时候,景德镇叫昌南。直到宋代景德年间才改名为景德镇,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昌南高岭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刑窑白瓷的优点,创造出一种青白瓷。这种青白瓷晶莹滋润,素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到欧洲。
   18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所以中国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在欧洲是十分珍贵的物品。渐渐地,欧洲人就把“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竟把“昌南”的本意忘记了,只记住了它是“瓷器”和“中国”了。所以外国人提到瓷器时总是要提到“昌南”或“china”。chian即由此而来。
其他文献
父亲是个手艺人,编了一辈子竹器。    父亲编竹器的时候,总是低着头,很投入,也很惬意,似乎是在进行天马行空的思索。    父亲熟练地把竹子劈开,劈成竹条,再劈成竹篾,然后他拿起竹篾,一根根编起来,用不了多久,一个竹篮或者别的竹制品就在他手里做成了。    父亲做竹篮底子时,劈的竹篾几乎一样长,因为他只用最初的一根竹篾作为参照标准。他不会以此类推地劈成一根竹篾就以这根竹篾做标准,再比照这根
期刊
蜀、魏街亭之战,在《三国演义》里是描写得非常成功的一次著名战役。   诸葛亮兵出祁山,所向披靡,连克三郡,关中震惊。魏主曹睿迫于无奈,只得重新起用了削职回乡的司马懿。司马懿上台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镇压了欲与诸葛亮作内应的孟达,接下来,司马懿引军十五万,以张郃为先锋,兵进街亭。街亭交战的战幕由此拉开。由于马谡违令妄为,刚愎自用,汉中咽喉街亭很快失守,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一生
期刊
龙卷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所过之地往往满目疮痍,惨不忍睹。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一种涡旋现象,是极不稳定天气下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其形状看起来像高速旋转的漏斗云柱,颜色有乳白色、灰色、黑色等,其中心附近风速最高可达每秒300米,破坏性极强。   美国被世人称为“龙卷风之乡”,其之所以多发龙卷风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美国东濒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面又有墨西哥湾,大量的水
期刊
奥运会在古希腊肇始时,获胜者是没有奖金的。他们得到的奖品,是一个用橄榄枝编成的头冠。在著名的温泉关战役后,一些波斯将军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大为惊讶,感慨道:我的老天,他们竟然仅仅为了这些虚幻的东西去战斗,而不是为了钱!   是的,看重金钱的波斯人,无法理解永远把荣誉放在第一位的希腊人。   中国的古人也把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看得很重。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期刊
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些年。   在那团模糊的迷雾中,谁的身影依然清晰如昨。     夏天,他一只手捏住自己白色衬衫的衣领来回呼扇,隐约露出略显突兀的锁骨。   课间,他踱到某个男生的桌子旁边,单手插着腰,不紧不慢地说句:   “下楼打篮球去。”   从那所学校毕业多年后,生活一下子变得东奔西走、颠沛流离。   常常独自坐在开往某个地方的车上凝视窗外缓缓逝去的景色,毫无征兆地想起什
期刊
话题阐释   北斗七星,灿烂明亮,蜿蜒勺状,像书家一笔勾成,望之令人神往。巍峨高山,连绵起伏,横贯东西,似画家一气呵就,仰之心生豪迈。潺潺小溪,汩汩流淌,无可阻碍,似歌者悠悠扬扬,感之气血通畅。若北斗紊乱、山峦中断、溪流干涸,断不会给人如此美妙的感受!   作文也是这样,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贯串始终的脉络,也就是“文脉”,它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清代文学家林纾在《文微》中说:“命脉之所在曰
期刊
都说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文学像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那么它的魅力就像明珠发出的千万缕光芒。至于你是被哪一缕慑去心魄,就因人而异了。下面这些璀璨的名字,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走近他们,我们也许就走近一个时代;走近他们,我们的灵魂会因此变得格外轻灵。    于丹:为天使缝补翅膀   听于丹讲话,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眼前豁然开朗,那些曾经在心底隐约
期刊
我们小的时候,“上学”不叫“上学”,叫“念书”。摇晃着身子,拉长了声音,摇头晃脑:“春天来了~桃花红了~小草钻出了~嫩绿的~新芽~~几只大雁往南~飞~河面上的冰~融化了~,微风~吹过,泛起~粼粼~的波纹~~”  听起来又不像是念书,倒像是“唱书”了!  早晨,坐在教室里还是瞌睡蒙眬的,老师来了,一个小个子的花白头发的老头儿,拿根剥光了皮的白白的树枝当教鞭,啪啪地敲残破的黑板,说:“念,大声地念,念
期刊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读来饶有兴味。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一天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因为萧伯纳长得很瘦,资本家便开玩笑说:“看到你,我就想到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微微一笑,回敬到:“看到你,我就想到世界上为什么闹饥荒。”两人说完哈哈大笑。   萧伯纳的幽默机智,在这则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资本家由萧伯纳的瘦,联想到世界闹饥荒的结果。而萧伯纳则由资本家的大腹便便,联想到世界闹饥荒的原因—
期刊
家不只是一间屋子,家是74个人的温暖。  ——题记   还记得吗?2011年的夏天,在那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们就那样不期而遇了。阳光下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嘴角翘起了刚刚好的弧度,手拉手走进同一个班级,我们的相遇,是命中注定。那一刻,我们在心底默念,遇见他们,真好。七十四个身影,不多不少,组成一个家。我们还拥有不少和蔼可亲的“大朋友”,也是我们的“家长”,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路。这个家,它的代号是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