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起到装饰城市的作用,其更应深刻地反映人文关怀,从而更好的体现城市的品味和素质。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阐释公共艺术的内涵,用实例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公共艺术作品中存在人文关怀存在不足的问题,并提出公共艺术作品应适应人本质特点;满足人的心理感受以及符合大众审美从而提高参与度的观点。
【关键词】:人文关怀;公共艺术;人文精神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人们关系密切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如城市雕塑等被公众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现阶段公共艺术现状却不容乐观。近年来,为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公共艺术作品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但是优秀作品十分有限。深究其原因多是由于为加快工程进度,在作品设计时不同程度的缺乏人文关怀,造成部分作品尺度、材质等出现问题使得公众无法与这些作品产生共鸣和公众参与。公共艺术作品质量不高与公众对优秀公共艺术品的需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强调人文精神、突出体现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共艺术中人文关怀的表现
1.适应人的特征及行为规律
“‘人’是公共艺术的主体对象和尺度。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创作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为了使‘人’与包围人的‘环境’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1]。公共空间为人提供学习、聚会、休闲、娱乐、锻炼等功能。公共艺术品安放在人们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内,具有一定的强迫性。生活在该区域的人,当该艺术品放置在该区域的那天起,只要路过就“被迫”欣赏和使用这一作品。因此,公共艺术品的尺度、材质、安放的位置、数量等方面都要符合人基本特征,符合人的正常行为规律,从而为公共的生活锦上添花。但是,就目前国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做的十分有限,如深圳羊台山雕塑“纪念胜利大营救”就引来了很多深圳公众的质疑。
该雕塑占地近10平方米,是由地下的大理石台子和上面的钢板“手指”标志组合,背后便是有深圳中部最高峰之称的羊台山。台子上有关于“1942胜利大营救”故事的文字,雕塑上标有伟人的头像和姓名。据有关人士透露,这个雕塑以长方形为造型,高30米,寓意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台阶共有12阶,寓意“胜利大营救”历时12个月。整个雕塑以“V”字造型,既代表营救路线,又代表胜利,精确地讲述了故事,体现了邹韬奋先生“没有人民的枪杆子,就没有人民的笔杆子”的辩证思想。但是公众却不这样认为,公众有人调侃道该雕塑呈现一个“2”的造型,并且没有想上前与其产生互动的冲动。
这样以设计单位意志为主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公共艺术作品在设计的时候要在充分考虑公众的生理特征以及分析这一区域人的活动方式后,再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来传达所要展现的艺术内涵。因此满足人的特征及行为规律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前提。
2、.符合人的心理特点
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在不同的公共空间中,由于空间及作品自身的不同(如材质、尺度、功能等)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正如陆慧所说:“空间的状况如果与进入这个空间的人们积极肯定的心理定势相吻合,那么他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人们就会感到他是令人可亲近的和愉悦的;如果与这心理定势相违逆或格格不入,那么它就会引起人们消极的情感反应,人们就会感到它是令人讨厌的或压抑的”[2]。因此公共艺术作品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满足在该区域活动的公众的心理,才能使优秀的作品反之则会受到公众的抵触。如在昆明街头的一组雕塑“灵魂出窍”。该雕塑被公众评为2012年度中国“最丑”雕塑。其实观其雕塑本身,并不丑。但是这种有很高艺术性,需要细细品味的雕塑作品放置在人们匆匆而过的街头,就不十分妥当。公众在短短几秒钟内只能大致观其颜色和造型,这些没有面部的雕塑势必让人内心产生抵触情绪。
我们不难发现,重视特定空间的公众感受,把握公众的心理特点,并且把其当做公关艺术作品设计的重要依据,才能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3.迎合大众审美提高公众参与度
公共艺术作品处于开放的空间环境之中,它势必要与公众产生互动。只有设计的作品在内容、形式上是服务于公众的,才能让公众与这一个作品以及这一作品所限定的区域产生共鸣和互动。因此,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是十分重要。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现在的都市中几乎只要有人川流不息的地方就有公共艺术的存在,但不同的公关艺术起到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国内这类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以较少,但是其中做的较好的、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当属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的那条生动有趣的涂鸦街了,其中有一面墙是留给公众自由发挥的。每个一段时间路过哪个区域你都会发现墙上的涂鸦有了新的变化,这正是人们与这种公共艺术品本身发生的互动关系,也是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最好的互动方式。四川美术学院的涂鸦墙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源于:第一,在该区域活动的公众多为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有较好的艺术功底和绘画基础;第二,学生年龄阶段适合并且接受这种新鲜事物,有与其互动的热情与勇气,更重要的是,“涂鸦”满足青年人的内心的审美要求以及审美情感,所以该涂鸦墙才被公众所感知、所接纳、所喜欢。
因此,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是否成功,一定要分析处于该区域的公众的特点以及审美需求。主要迎合大众的审美,才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得发挥公共艺术品的价值。另外,除了设计作品要符合该区域公众的审美趣味外,公共艺术作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其本身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生动活泼的审美趣来参与到公众的生活中,用艺术的手法和形式来感化公众,影响公众,在日常的生活中提高公众的艺术素质,最终建立起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的“对话”,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公共艺术作品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城市大发展后,我国很多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处处以人为本,重视人行为特征、关注人在环境中的心理感受、迎合大众审美标准,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好地发挥聚会、休闲、娱乐等功能,满足公众的生活以及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 陆慧,《公共艺术的人文关怀精神研究》,出自《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集论》(P116),作者:鲍诗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袁近,人文精神寻踪[J].读书,1994,(4).
[3] 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P107)[A].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C].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4] 陈敏,试析人文精神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以城市雕塑为例[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12.
[5]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键词】:人文关怀;公共艺术;人文精神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人们关系密切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如城市雕塑等被公众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现阶段公共艺术现状却不容乐观。近年来,为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公共艺术作品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但是优秀作品十分有限。深究其原因多是由于为加快工程进度,在作品设计时不同程度的缺乏人文关怀,造成部分作品尺度、材质等出现问题使得公众无法与这些作品产生共鸣和公众参与。公共艺术作品质量不高与公众对优秀公共艺术品的需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强调人文精神、突出体现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共艺术中人文关怀的表现
1.适应人的特征及行为规律
“‘人’是公共艺术的主体对象和尺度。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创作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为了使‘人’与包围人的‘环境’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1]。公共空间为人提供学习、聚会、休闲、娱乐、锻炼等功能。公共艺术品安放在人们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内,具有一定的强迫性。生活在该区域的人,当该艺术品放置在该区域的那天起,只要路过就“被迫”欣赏和使用这一作品。因此,公共艺术品的尺度、材质、安放的位置、数量等方面都要符合人基本特征,符合人的正常行为规律,从而为公共的生活锦上添花。但是,就目前国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做的十分有限,如深圳羊台山雕塑“纪念胜利大营救”就引来了很多深圳公众的质疑。
该雕塑占地近10平方米,是由地下的大理石台子和上面的钢板“手指”标志组合,背后便是有深圳中部最高峰之称的羊台山。台子上有关于“1942胜利大营救”故事的文字,雕塑上标有伟人的头像和姓名。据有关人士透露,这个雕塑以长方形为造型,高30米,寓意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台阶共有12阶,寓意“胜利大营救”历时12个月。整个雕塑以“V”字造型,既代表营救路线,又代表胜利,精确地讲述了故事,体现了邹韬奋先生“没有人民的枪杆子,就没有人民的笔杆子”的辩证思想。但是公众却不这样认为,公众有人调侃道该雕塑呈现一个“2”的造型,并且没有想上前与其产生互动的冲动。
这样以设计单位意志为主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公共艺术作品在设计的时候要在充分考虑公众的生理特征以及分析这一区域人的活动方式后,再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来传达所要展现的艺术内涵。因此满足人的特征及行为规律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前提。
2、.符合人的心理特点
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在不同的公共空间中,由于空间及作品自身的不同(如材质、尺度、功能等)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正如陆慧所说:“空间的状况如果与进入这个空间的人们积极肯定的心理定势相吻合,那么他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人们就会感到他是令人可亲近的和愉悦的;如果与这心理定势相违逆或格格不入,那么它就会引起人们消极的情感反应,人们就会感到它是令人讨厌的或压抑的”[2]。因此公共艺术作品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满足在该区域活动的公众的心理,才能使优秀的作品反之则会受到公众的抵触。如在昆明街头的一组雕塑“灵魂出窍”。该雕塑被公众评为2012年度中国“最丑”雕塑。其实观其雕塑本身,并不丑。但是这种有很高艺术性,需要细细品味的雕塑作品放置在人们匆匆而过的街头,就不十分妥当。公众在短短几秒钟内只能大致观其颜色和造型,这些没有面部的雕塑势必让人内心产生抵触情绪。
我们不难发现,重视特定空间的公众感受,把握公众的心理特点,并且把其当做公关艺术作品设计的重要依据,才能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3.迎合大众审美提高公众参与度
公共艺术作品处于开放的空间环境之中,它势必要与公众产生互动。只有设计的作品在内容、形式上是服务于公众的,才能让公众与这一个作品以及这一作品所限定的区域产生共鸣和互动。因此,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是十分重要。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现在的都市中几乎只要有人川流不息的地方就有公共艺术的存在,但不同的公关艺术起到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国内这类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以较少,但是其中做的较好的、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当属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的那条生动有趣的涂鸦街了,其中有一面墙是留给公众自由发挥的。每个一段时间路过哪个区域你都会发现墙上的涂鸦有了新的变化,这正是人们与这种公共艺术品本身发生的互动关系,也是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最好的互动方式。四川美术学院的涂鸦墙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源于:第一,在该区域活动的公众多为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有较好的艺术功底和绘画基础;第二,学生年龄阶段适合并且接受这种新鲜事物,有与其互动的热情与勇气,更重要的是,“涂鸦”满足青年人的内心的审美要求以及审美情感,所以该涂鸦墙才被公众所感知、所接纳、所喜欢。
因此,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是否成功,一定要分析处于该区域的公众的特点以及审美需求。主要迎合大众的审美,才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得发挥公共艺术品的价值。另外,除了设计作品要符合该区域公众的审美趣味外,公共艺术作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其本身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生动活泼的审美趣来参与到公众的生活中,用艺术的手法和形式来感化公众,影响公众,在日常的生活中提高公众的艺术素质,最终建立起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的“对话”,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公共艺术作品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城市大发展后,我国很多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处处以人为本,重视人行为特征、关注人在环境中的心理感受、迎合大众审美标准,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好地发挥聚会、休闲、娱乐等功能,满足公众的生活以及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 陆慧,《公共艺术的人文关怀精神研究》,出自《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集论》(P116),作者:鲍诗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袁近,人文精神寻踪[J].读书,1994,(4).
[3] 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P107)[A].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C].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4] 陈敏,试析人文精神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以城市雕塑为例[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12.
[5]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