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寸金莲”到高跟鞋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echengsh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求美的行为能让人们获得自信及愉悦感,但是以不人道的人性自我摧残来作为美的流行时尚,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行为。本文以“三寸金莲”和“高跟鞋现象”为思考点,提出人性化并不是一味去迎合人的舒适性抑或是愉悦感,所谓人性化的产品应该是在人享受天性和对自然的谦卑之间寻找平衡,进而达到最真实的状态。
  关键词:文化;时尚;人性化
  
  “三寸金莲”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词汇,在此与高跟鞋并提,只是顺势思索,它的开始对大多数清代的女性是悲剧还是自愿追逐的时尚。当我们以现代的观点一味批评古人时,也别忘了回头想想,或许我们与古人所做的事情内涵是相似的,只是表现出来的程度与现象有所不同罢了。
  “三寸金莲”之所以在封建社会大放光彩,是凝聚了多方面的因素。在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
  
  一、三寸金莲的文化艺术特征
  
  1.1文化背景因素
  三寸金莲在古代被作为表现美的手段。古代女人的小脚,就如现代女性选美的“三围”,是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三寸谓金莲,三至四寸谓银莲,四寸以上谓铁莲。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女子的终生大事。“三寸金莲”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才有“衣服易脱,脚布难解”之说。
  男权社会崇拜小脚的畸形风尚在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痛苦挣扎中千年不息。始于宋代的缠足陋习是封建男权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一种畸形美,同时也是男人囚禁女人的一种手段。失去了长途跋涉的脚力,女人一辈子只能围着家庭和男人转,不可能出外闯天下。
  佛教故事中的菩萨有赤脚站在莲花上的,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被佛教视为清净高洁;再联想到小脚始于南唐后主模仿“步步生金莲”的典故,由《采莲曲》改编的采莲舞,素帛缠足,脚尖着地,演出的异常成功,刮起缠足旋风。
  1.2艺术价值
  金莲之美,催生出无数的赏莲专家,俗称“莲迷”。三寸金莲中包含着造型、设计、绘画、色彩搭配、刺绣技艺、民俗学等诸多的文化内涵,十分微妙。金莲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三寸金莲通常比一般的鞋更加华丽夺目,上面牡丹、金鱼、福禄寿等中国民族传统图案,鞋头微向上翘。年轻女子穿的金莲,通常是鲜艳的红色的;老妇所穿的,是黑色或深色的。
  布局上,金莲采用中国古典山水园林式样:莲口,莲底,莲尖,莲心等等,均分处得当,错落有致。三寸之内,有曲有弯,有棱有角,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从美学的观点看,金莲小巧玲珑,或如一勾新月,或如寒梅瘦影,或如玉笋纤纤,或如新絮绵绵。
  其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鞋垫甚至鞋底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二、三寸金莲的变迁
  
  三寸金莲体现的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压抑品格,“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这个是古时候“女为悦已者容”的代价。一个原本健康,可以正常生活的女人,却硬要被活生生地弄残,一辈子的痛苦,就是为了满足男人畸形的审美观念。从这一角度,这缠足陋习简直是百弊而无一利。
  最先代表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出来倡导不缠足的,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不缠足会”成为“戊戌变法”期间争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重要团体。随着一声声“女人要平等”的呼喊声的响起,女人们已经从原来的裹脚来博取男人的猎奇心理,逐渐走到了解放自己的脚丫子。
  其次是外来文化的影响。19世纪(清末)西方势力进入中国,除了将船坚炮利带入中国,同时也传入西方的知识、技术、娱乐、服装时尚……从沿海城市吹入偏远内陆。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因地利之便,成为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在接收西洋的信息上十分便利。随着时间发展,当地人由于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增加,对于许多非中国的事物习以为常,对洋玩意儿的接受度渐较其它地区为高。当中国的天足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时,上海的时尚女性抛弃了精巧玲珑的金莲,许多天足女子改穿来自西方的舶来品——高跟鞋,民初上海女子的流行行头(如图1)。原本的传统三寸金莲不复流行,此时西方的高跟鞋又传入中国,在哈洋的风潮下,使得中国女性开始流行穿高跟鞋,并渐成为美丽、摩登与端庄的象征。
  


  
  三、高跟鞋现象
  
  高跟鞋——三寸金莲之现代版。“三寸金莲”之所以在封建社会大放光彩,我想大约是可以在走路时显示出女人的婀娜多姿。这和现在的高跟鞋是同出一辙的,虽然痛苦、不舒服,但是却为了所谓的美丽而不惜让自己的脚变得畸形。究其思想根源,毫无二致。把人的重心挤压在脚底的三分之一,与裹小脚相比,高跟鞋,虽然没有赤裸裸绑住女人的脚丫,却同样束缚着女人的行为和心灵。对女子正常骨骼的残害,使之畸形。也是一种为迎合男人的审美视角,以残害为代价换来的“美”。当女性开始习惯穿高跟鞋,并视其为新潮、进步的象征时,却忽略了高跟鞋其实对女性的健康是个潜在的杀手,尤其愈高跟的鞋子愈是容易造成伤害,导致背部和膝盖的病变。然而,当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似乎较重视的是穿上高跟鞋有种摇曳生姿的美,甚至喜爱穿愈高跟的鞋子,即使高跟鞋造成脚部的疲累也乐此不疲,是否可视为是继三寸金莲后,对中国女性的另一种束缚呢?
  因此当我们以现在的观点一味批评古人时,也别忘了回头想想,或许我们与古人所做的事情内涵是相似的,只是表现出来的程度与现象有所不同罢了。
  生活日渐殷实的中国妇女们,开始大胆展现自己爱美的天性,追究多姿多彩的美丽。从牛仔裤、T恤到时尚口红、化妆笔,割双眼皮,隆胸,抽脂,拉皮,崇尚瘦身而强行节食。其实,无论是高跟鞋抑或是“三寸金莲”,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诞生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一如20世纪初期的西方妇女,从衣领高耸,三围遁形,长裙袭地,到袒胸露背,三围毕露,裙不遮股,直至将这种潮流推而广之到整个地球。诸如此类的,还有女性的裙子由长变短、甚至成为超超短裙的“一寸裙”,以及为了美丽动人的夏衣冬穿等等,我们暂且称之为现代版“高跟鞋现象”。其无不是为了以自己的生理特性吸引男性目光的外在表现,是她们无意识之中的“奴性”意识的自觉体现。可悲的是,人们依然高高兴兴的无怨无悔的积极的自觉的追求着:以不人道的人性自我摧残作为美的流行时尚。
  三寸金莲代表了以手工业或轻工业为基础的封闭内向型的文化,而高跟鞋现象则象征着以高科技或重工业为基础的开放扩张型的文化。
  
  四、高跟鞋现象的反思
  
  无论是三寸金莲抑或是高跟鞋,都是一种人们追求美的手段和方式。不可否认的是,认为妇女的脚达到三寸是种美,这是古人的想法,不仅许多男性认为如此,古代的中国妇女也自认为如此,并身体力行。虽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但当缠成标准且漂亮的三寸金莲,相信心中应是充满无比喜悦。换言之,这是当时人的审美观,是古人认为必行之事,如同我们现在认为女性出门前化妆,是必要且基本的;也如同许多女性认为纤瘦、大胸部才是美,而进行一连串的手术。这些追求美的行为能让人们获得自信及愉悦感,但是为了追求美而将脚加以扳折至变形,这是丑陋且不人道,以不人道的人性自我摧残来作为美的流行时尚,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行为。
  作为一名从事工业设计行业的人来说,这种反思更加的必要。何谓真正的以人为本?何谓真正的人性化?高跟鞋现象象征着以高科技或重工业为基础的开放扩张型的文化,同时也是人类持技术放纵对自然不谦卑的表现。寻找现代技术与对自然的谦卑之间的平衡,才是真正的人性化道路。
  NIKE公司最近发布的对人性化认识进行深入反思:现在很多人脚趾是退化的,真正人的脚趾是应该像章鱼八爪一样的,以往的运动鞋扭曲了脚的自然生长。NIKE FREE的设计概念就是让人浴火重生,人性化并不是一味迎合人觉得舒服,NIKE FREE在欧洲销售是要特别说明它不是运动鞋,而是作为训练鞋和走步鞋,要人们经过特殊训练使用,最后把人被鞋子宠坏的脚扭回到自然状态。Nike Free系列堪称Nike跑鞋产品中的经典著作,始终致力于科技研发和不断创新的Nike设计师们从赤足跑步的灵感出发,开发了既能使双脚不断强壮又能保护双脚免受伤害的顶尖科技Free,使跑步者在运动中享受赤足般的自由。
  


  传统的运动鞋使脚底受压面积相对集中且面积很小,而NIKE FREE(如图2)则完全相反:它让脚跟、拇指、跖骨区都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受力分布非常均匀,最大限度摸拟赤足运动的感觉。在谈到NIKE FREE的设计灵感时,托比说: “我们发现,那些在非洲原始草原和加勒比海赤足奔跑的人们,他们的双腿更强壮、有力、灵活。这使我们相信,自然的运动方式能令运动员更加强壮。”NIKE FREE系列的目标就是将人们的双脚从传统运动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人的双脚去控制鞋,领略运动时最真实的感受。在非洲贫穷的土地上,人们对于奔跑的向往是基于最自然的欲望,赤足的乐趣是自由的快乐,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新生感觉,唤醒自己的一切潜能认知,NIKE FREE就是以此而引发,回归现实中,而使我们得到最人性化的启发和体验。
  


  缠足以追求小脚美,与束腰以追求纤腰美,高跟鞋追求婀娜美一样,都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超越自然美的追求;而NIKE FREE体现着追求自然美,尊重自然的理念。对自然的尊重与否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人性化并不是一味去迎合人的舒适性抑或是愉悦感,使产品成为了过度宠坏人性的东西,而应该让产品在人的享受天性和对自然的谦卑之间寻找平衡,进而达到最真实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刘经纬:《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3]张夫也:《传统工艺之旅》,辽宁美术出版社。
  [4]冯骥才:《三寸金莲》,新星出版社。
  [5]周伟:《变迁:101年中国社会生活全印象》,光明日报出版社。
其他文献
一、前言    人类经历了19 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大量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全球变暖等,致使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抑制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国已开展了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研究,在环境评价方面也不断深化[12] 。风险评价开始于1980 年代,经历了二十几年的
期刊
摘要: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声声慢》是女词人的苦情之作,亡国之痛、孀居之苦、沦落之悲,都融于一词,可以说围绕“情”。迭字运用,创意出奇,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词史上;奇葩; 苦情之作; 声声慢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
期刊
立足标准经费抓管理,依靠标准经费促保障已成为我军理财的基本指导思想。如何管好、用好标准经费,保障各项战备任务的完成,实现经费收支平衡,是当前部队财务工作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现阶段标准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一)物价的波动性强与标准经费供应力弱之间的矛盾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价格体系改革的深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这也就必然影响军费的实际购买力。根据相关统
期刊
摘要:当今世界,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职校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掌握动手操作技能,而且应该在学校期间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才能很好的推销自己。  关键词:交际;口语表达;培养等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尤其是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中极其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交际能
期刊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是艰苦的。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经历了严酷长征之后的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身体尚未得到完全的恢复,人员和军备尚未得到有效的休整,还需要自己开荒种地,纺纱织布,需要自己运盐,烧炭,印刷,筹办兵工厂。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然而,延安的精神却是闪光的,在这里,生活、文化和思想表现出了异常的活跃与进步。  电影《张思德》为我们再现了这样一个红色的年代。在这个短暂的特殊时段中,发
期刊
摘要:音乐欣赏课程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音乐欣赏应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感氛围、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本文就从现代音乐教育观念出发,从参与、创新、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关于高师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的内容。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师;音乐教育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今天,教师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
期刊
摘要:党委理财的效率受到理财机制运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军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军事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环境,并论述了它们对党委理财的影响。  关键词:党委理财,运行环境,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个社会中,以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又以阶级、政党、组织、家庭形成一定的政治气氛和文化环境。    一、政治环境    毛泽东说:“政治是统帅,是灵
期刊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离不开群众的信任与政府的支持。这是一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不知从何时开始,医患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如媒体及政府不再加以关注和解决,医者诚信危机将呈现蔓延之势,医患之争将更趋严重,社会对医院的信任度也会越来越低。于是有了从过去的“白衣天使”“ 妙手神医”演变为了“白皮黑心”“白衣恶魔”“白狼”等的称谓了。  事实上,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医院和
期刊
摘要:董其昌在中国画坛影响巨大。他提出了“南北宗”论,把“笔墨”的审美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董其昌一生宦游南北,出入内庭,遍交名流,追随者很多。他以其深刻的理论、辉煌的实践成为一代画坛巨擎。  关键词:南北宗;笔墨;画坛巨擎    思翁于画学,实有开继之功焉,明季画道之衰赖振起。文、沈虽为正派大家,而其源实出梅道人、倪、黄一派。至思翁独得心传,开娄东正派,故以思翁为冠首。  ——秦祖永《桐阴论画》
期刊
摘要:侵权损害赔偿中的因果关系的判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因果关系的判定不但涉及到客观判断而且涉及到主观的判断,不仅涉及到事实的判断而且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因果关系的理论及实践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因果关系的理论的观察比较,提出了自己认为应该采纳的因果关系的理论。并通过两个实例予以了分析探讨。 最后,作者就该案所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