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照时,欧阳应霁特意说,今天的主角是智海,自己站在背景里就好。
作为一个长辈,他每个场合都会谈到10多年前看到智海作品时“惊为天人”的感触。
智海羞涩,在欧阳应霁的赞美中显得腼腆。
当这对“老少配”坐在一起的时候,香港独立漫画的历史被他们娓娓道来。
相交忘年
大学毕业后智海曾从事过撰写广告文案的工作。1999年底他的漫画曾在漫画网站连载。2007年网络经济出现泡沫,他不得不在兼职书店店员的同时四处找工作。其间,智海加入集中了欧阳应霁等香港一批漫画家的“蟑螂”漫画社团。社团人很多,但大家都不是出版行业的,推广作品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完成,最终社团遗憾解散。“蟑螂”漫画社团对智海最大的益处就是认识了欧阳应霁,“他把我推荐给不同的人,跟每个人说我是最后的漫画诗人。
智海:我初识欧阳应霁大概在1998年,他办了一个漫画杂志名叫《Cockroach曱甴》,就是《蟑螂》。因为他办了那个杂志以后,香港的独立漫画家第一次集合在一起出版推广,以集体的力量推我们自己的漫画,所以算是一个里程碑。十几年以后书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新人推出他们的作品。
欧阳应霁:做完《蟑螂》第一期,我收到了一封电邮,那个时候我和智海完全不认识,他在电邮里有一些不客气的批评。之前我一直收到的都是赞美,觉得他有一股“气”在那边,我就问他有没有在画,当时他还在念大学,自己画画,然后印出来在学校里派发,是一个还蛮好玩的小朋友。于是就约他见面,向他约稿。
智海:我很开心你可以向我约稿,出乎意料。那时候我画的东西很烂,现在想起来有点尴尬。发邮件是不是太冲动了,但我记得你当时的评价是“惊为天人”,哈哈,太夸张了。
欧阳应霁:因为你没有受过科班的训练,画风和我们很不一样,在我看来自然、独特。
智海:恩,你似乎很喜欢怪怪的画风,没有什么基本功,笨笨的风格。但我觉得那时候我画的真的很丑。一直以来我画得比较随意,成长的速度比较慢,有时明明很简单的图,想的到,但画不好,要不就是要改很多遍。
欧阳应霁:有些时候最美的东西也是最丑的,最丑的也是最美的。
智海:在《Cockroach曱甴》之前,香港的主流漫画大都是武打功夫和黑社会小流氓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报摊上面很多这种漫画,就是黑社会或者是武打方面的题材。我爸爸妈妈不准我看,老师也不准我看,政府的宣传片也在打压这种暴力跟色情的漫画,大家对漫画这个概念就是漫画等于暴力,漫画等于色情。
欧阳应霁:对的对的,对一个乖小孩,像我来说,我小时候是不看这些漫画的,我爸更不准我看这些漫画。
要独立还是要生活,这是个问题
图文创作、美食、建筑……不是欧阳应霁有多爱跨界,漫画或者独立漫画对他来讲只能说是最大的兴趣,因为他发觉作为一个独立漫画家有点活不下去的感觉。
智海:我喜欢你比较早期的风格。像《我的天》漫画系列,人物造型多样,千变万化,很厉害,想象力丰富。现在越画越久,多了点装饰性。但我觉得没有那么好看和奔放了。
欧阳应霁:我虽然现在还在画,但没有信心把最近几年的创作结集出版。我必须要承认,现在把更大的精神时间投放到食物和生活上,漫画变成了我平时维持爱好的方法。投入的能量不足,人也长大了,改变了,没有之前敏感。漫画还有力气,但不是当年的力气。漫画是很真实的面对自己的事情。坦白说,其他很多媒介,比较容易装,但是漫画不能装。面对自己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回到漫画创作上面是对自己真正的考验—真正的本钱在哪,能力在哪,勇气在哪,信心在哪。在别的事情,有很多合作方,但回到漫画,只有自己一个,是先面对自己再面对大家。我觉得你现在已经处在最饱满的状况,可以交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我还没有真正找到。那OK,你先来。我做一些整合、推动的工作,退到二线。
智海:什么情况下你会有这样的改变?是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吗?
欧阳应霁: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毕竟香港的生活指数这么高,活得好一点,距离舒服还有很长一段。那时候我就真的发觉漫画绝对不能作为谋生的工具,尤其是独立漫画。因为我们也肯定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喜好,没办法进到漫画工业、漫画产业里面,所以我们只能在旁边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又因为没有背后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就算创作完成,还得自己掏钱出版,出版后发行、宣传……麻烦更大。
智海:对你来说,应该不是问题吧,你的人脉那么广。大家知道欧阳应霁是个创作人,有很多方面的人才。如果想找谁先找欧阳应霁。
欧阳应霁: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漫画家自费出版或者找一些奇怪的跟出版无关的单位,比如说广播电台,那个时候我在电台工作,所以不晓得怎么说服我的上司可以调集一笔钱来赞助漫画出版物。后来还是发觉真的该找一个正规的有商业营运的,但是同时也要有新观念的出版社来支撑或者继续长期的独立漫画的出版。还好在种种的人脉里面,我们找到香港的三联书店。花一年的时间作出《路漫漫》这本书。《路漫漫》不是一个漫画作品,而是漫画的回顾,一个文字记录的作品。
智海:做《路漫漫》的时候,工作量蛮大的。到快要出版的时候,很赶,我有一点不开心,觉得做这么多事情有意思吗,这本书我不知道能不能卖得好,回报能有多少。然后你就跟我说,你可以。你告诉我要有信心一点,大刀阔斧,不要怕。
欧阳应霁:我们一共采访了老中青三代,二十七八个香港独立漫画制作人,谈他们的生活、谈他们的创作,他们主要作品的片断都放在书里面。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感觉做出来才可以承前启后。通过对过去25年香港漫画的整理,我们发现在整个漫画圈里面,更早期没有地下、另类、独立这样的概念,所谓概念也是慢慢一直发展出来的,某一个时间里面讨论的某一种方法而已。
变化渐渐发生
“搞不好他是香港最后一个有点忧郁的漫画诗人。”欧阳应霁这样评价智海。智海的首部漫画《花花世界》里有着他对未来的寄托—小孩子能从竞争压力中跳脱出来,大人们能更加亲近大自然。这让欧阳应霁有些诧异,因为智海不喜欢小孩是周知的,当年麦家碧评价他“画里没有对小孩子的温柔,对话里也没有那种很积极的语气。”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智海:网络发表是一个最低成本的方式。它很快,可以接触到不看报纸的年轻人。但我的电脑很差,我有想过做iphone的app,用花花来做天气报告,花花喜欢大自然,做天气报告很合适。但动力不多,自己有点抗拒iphone,现在10个人里有8个人在用,我就在想为什么都在用同一个东西,这也是我无法控制的事情。目前没有把花花变主流的想法,维持它运作要花费我太多时间。
欧阳应霁:让花花做代言、做产品不是没可能,但怎么平衡商业和创作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我觉得花花现在到了一个很饱满的状态,有很个人、很直观的观点,又能用漫画语言把更多的读者联系在一起。很好的拿捏这种平衡。这个时候来的太早了,我本来以为过个二三十年才能达到。你成长太快了,你下个阶段是怎么样的,这让我更有期待。有人说,现在的你与画麦兜时的你截然不同了。
智海:我之前不喜欢小孩,觉得小孩子很麻烦,2007年我曾到麦家碧的公司试用,画麦兜。我慢慢调整自己,非常辛苦,麦家碧也教给我很多技法,但我最后画出来的麦兜还是非常不可爱。麦家碧问我是不是不喜欢小孩,因为我的画里没有对小孩子的温柔,对话里也没有那种很积极的语气。我说是啊,我觉得小孩子好麻烦。但是创作《花花世界》之后,我确实发生了改变。有时在公车上,我会偷听两个小孩子的讲话。我觉得他们的世界其实也很大,甚至比大人的世界还大。我觉得现在香港的小孩子非常不开心,从幼稚园开始就被竞争压力笼罩着,一定要进名校,这是我小时候从未经历的。另外,现在人们不太尊重大自然,公园里的鸟儿叫声大一些他们就觉得吵,就提出抗议。所以,我笔下的花花是一个与大自然很亲近的小女孩,我在创作时也非常关注植物的细节。我在作品中提出了一种从竞争世界跳脱出来的想象,没有这种想象,就不可能把它作为目标去实现。
独立危机
物价和租金飞涨让寄卖手工书的书店越来越少,独立漫画家的日子有些辛苦。
欧阳应霁:如果我们回到今天要谈什么叫独立,什么叫独立漫画,其实也是说说而已。
智海:其实很可能未来十年有另外的说法。从两岸三地的发展来看,香港的环境还相对好一点,报纸一直有很多漫画的专栏,这样独立漫画家有专栏,然后集结成书的话,可以有版税收入补助一下。在台湾的报纸,好像真的没有什么漫画版面。
欧阳应霁:我很早就跟自己说,漫画或者独立漫画对我来讲只能说是最大的兴趣,或者它是我第一个创作的媒介,但是我必须要找到其他能做一个平衡的工作,所以后来我从事的图文创作、包括一些生活类型的写作,其实都是因为我发觉自己作为一个独立漫画家有点活不下去的感觉。
智海:我从一开始就有类似的体验,我最初的时间投稿去《蟑螂》的时候,也做一些比较长篇的故事,尝试去申请,必须花钱去做,但是不成功。自己影印自己的作品,放进信封里面,做几本这样的作品拿去书店寄卖。那个时期有一些楼上的小书店,他们欢迎新作者去做手工书寄卖,变成他们店里的一个特色。2000年之后,香港的物价和租金越来越贵,本来是二楼的书店搬到三楼、四楼、十几楼,就没有人上那种书店看书,变成只有大的连锁书店去卖书,你看得到的都是连锁书店。而这些连锁书店,你以个人的名义寄卖的话,基本不可能,他们不太理会你个人的小生意,你只能跑一两家仅存的小书店,能把作品给读者看到的点越来越少。不过去外面看别的国家的独立漫画家的生活,大概跟我们差不多,都是不能够用卖书的版税维生,也要做别的插画的案子、设计的案子,或者是教课也有。也有一些视觉表达比较成熟的,可能他们跟画廊合作去卖画。也有一些很特别的限量出版,比如用版画去做的限量的书本,做的很精美。看到他们用最简单的技术做最精美的作品,觉得他们很厉害。
欧阳应霁:大家可能会问,不是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也可以吗?这个当然也是一个解决的方法,但是我还是对书本有某一种依恋,总是觉得纸的质感、油墨真好,这些都是我对独立小书的一种迷恋吧。在网络时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独立漫画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跟价值。
作为一个长辈,他每个场合都会谈到10多年前看到智海作品时“惊为天人”的感触。
智海羞涩,在欧阳应霁的赞美中显得腼腆。
当这对“老少配”坐在一起的时候,香港独立漫画的历史被他们娓娓道来。
相交忘年
大学毕业后智海曾从事过撰写广告文案的工作。1999年底他的漫画曾在漫画网站连载。2007年网络经济出现泡沫,他不得不在兼职书店店员的同时四处找工作。其间,智海加入集中了欧阳应霁等香港一批漫画家的“蟑螂”漫画社团。社团人很多,但大家都不是出版行业的,推广作品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完成,最终社团遗憾解散。“蟑螂”漫画社团对智海最大的益处就是认识了欧阳应霁,“他把我推荐给不同的人,跟每个人说我是最后的漫画诗人。
智海:我初识欧阳应霁大概在1998年,他办了一个漫画杂志名叫《Cockroach曱甴》,就是《蟑螂》。因为他办了那个杂志以后,香港的独立漫画家第一次集合在一起出版推广,以集体的力量推我们自己的漫画,所以算是一个里程碑。十几年以后书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新人推出他们的作品。
欧阳应霁:做完《蟑螂》第一期,我收到了一封电邮,那个时候我和智海完全不认识,他在电邮里有一些不客气的批评。之前我一直收到的都是赞美,觉得他有一股“气”在那边,我就问他有没有在画,当时他还在念大学,自己画画,然后印出来在学校里派发,是一个还蛮好玩的小朋友。于是就约他见面,向他约稿。
智海:我很开心你可以向我约稿,出乎意料。那时候我画的东西很烂,现在想起来有点尴尬。发邮件是不是太冲动了,但我记得你当时的评价是“惊为天人”,哈哈,太夸张了。
欧阳应霁:因为你没有受过科班的训练,画风和我们很不一样,在我看来自然、独特。
智海:恩,你似乎很喜欢怪怪的画风,没有什么基本功,笨笨的风格。但我觉得那时候我画的真的很丑。一直以来我画得比较随意,成长的速度比较慢,有时明明很简单的图,想的到,但画不好,要不就是要改很多遍。
欧阳应霁:有些时候最美的东西也是最丑的,最丑的也是最美的。
智海:在《Cockroach曱甴》之前,香港的主流漫画大都是武打功夫和黑社会小流氓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报摊上面很多这种漫画,就是黑社会或者是武打方面的题材。我爸爸妈妈不准我看,老师也不准我看,政府的宣传片也在打压这种暴力跟色情的漫画,大家对漫画这个概念就是漫画等于暴力,漫画等于色情。
欧阳应霁:对的对的,对一个乖小孩,像我来说,我小时候是不看这些漫画的,我爸更不准我看这些漫画。
要独立还是要生活,这是个问题
图文创作、美食、建筑……不是欧阳应霁有多爱跨界,漫画或者独立漫画对他来讲只能说是最大的兴趣,因为他发觉作为一个独立漫画家有点活不下去的感觉。
智海:我喜欢你比较早期的风格。像《我的天》漫画系列,人物造型多样,千变万化,很厉害,想象力丰富。现在越画越久,多了点装饰性。但我觉得没有那么好看和奔放了。
欧阳应霁:我虽然现在还在画,但没有信心把最近几年的创作结集出版。我必须要承认,现在把更大的精神时间投放到食物和生活上,漫画变成了我平时维持爱好的方法。投入的能量不足,人也长大了,改变了,没有之前敏感。漫画还有力气,但不是当年的力气。漫画是很真实的面对自己的事情。坦白说,其他很多媒介,比较容易装,但是漫画不能装。面对自己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回到漫画创作上面是对自己真正的考验—真正的本钱在哪,能力在哪,勇气在哪,信心在哪。在别的事情,有很多合作方,但回到漫画,只有自己一个,是先面对自己再面对大家。我觉得你现在已经处在最饱满的状况,可以交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我还没有真正找到。那OK,你先来。我做一些整合、推动的工作,退到二线。
智海:什么情况下你会有这样的改变?是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吗?
欧阳应霁: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毕竟香港的生活指数这么高,活得好一点,距离舒服还有很长一段。那时候我就真的发觉漫画绝对不能作为谋生的工具,尤其是独立漫画。因为我们也肯定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喜好,没办法进到漫画工业、漫画产业里面,所以我们只能在旁边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又因为没有背后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就算创作完成,还得自己掏钱出版,出版后发行、宣传……麻烦更大。
智海:对你来说,应该不是问题吧,你的人脉那么广。大家知道欧阳应霁是个创作人,有很多方面的人才。如果想找谁先找欧阳应霁。
欧阳应霁: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漫画家自费出版或者找一些奇怪的跟出版无关的单位,比如说广播电台,那个时候我在电台工作,所以不晓得怎么说服我的上司可以调集一笔钱来赞助漫画出版物。后来还是发觉真的该找一个正规的有商业营运的,但是同时也要有新观念的出版社来支撑或者继续长期的独立漫画的出版。还好在种种的人脉里面,我们找到香港的三联书店。花一年的时间作出《路漫漫》这本书。《路漫漫》不是一个漫画作品,而是漫画的回顾,一个文字记录的作品。
智海:做《路漫漫》的时候,工作量蛮大的。到快要出版的时候,很赶,我有一点不开心,觉得做这么多事情有意思吗,这本书我不知道能不能卖得好,回报能有多少。然后你就跟我说,你可以。你告诉我要有信心一点,大刀阔斧,不要怕。
欧阳应霁:我们一共采访了老中青三代,二十七八个香港独立漫画制作人,谈他们的生活、谈他们的创作,他们主要作品的片断都放在书里面。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感觉做出来才可以承前启后。通过对过去25年香港漫画的整理,我们发现在整个漫画圈里面,更早期没有地下、另类、独立这样的概念,所谓概念也是慢慢一直发展出来的,某一个时间里面讨论的某一种方法而已。
变化渐渐发生
“搞不好他是香港最后一个有点忧郁的漫画诗人。”欧阳应霁这样评价智海。智海的首部漫画《花花世界》里有着他对未来的寄托—小孩子能从竞争压力中跳脱出来,大人们能更加亲近大自然。这让欧阳应霁有些诧异,因为智海不喜欢小孩是周知的,当年麦家碧评价他“画里没有对小孩子的温柔,对话里也没有那种很积极的语气。”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智海:网络发表是一个最低成本的方式。它很快,可以接触到不看报纸的年轻人。但我的电脑很差,我有想过做iphone的app,用花花来做天气报告,花花喜欢大自然,做天气报告很合适。但动力不多,自己有点抗拒iphone,现在10个人里有8个人在用,我就在想为什么都在用同一个东西,这也是我无法控制的事情。目前没有把花花变主流的想法,维持它运作要花费我太多时间。
欧阳应霁:让花花做代言、做产品不是没可能,但怎么平衡商业和创作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我觉得花花现在到了一个很饱满的状态,有很个人、很直观的观点,又能用漫画语言把更多的读者联系在一起。很好的拿捏这种平衡。这个时候来的太早了,我本来以为过个二三十年才能达到。你成长太快了,你下个阶段是怎么样的,这让我更有期待。有人说,现在的你与画麦兜时的你截然不同了。
智海:我之前不喜欢小孩,觉得小孩子很麻烦,2007年我曾到麦家碧的公司试用,画麦兜。我慢慢调整自己,非常辛苦,麦家碧也教给我很多技法,但我最后画出来的麦兜还是非常不可爱。麦家碧问我是不是不喜欢小孩,因为我的画里没有对小孩子的温柔,对话里也没有那种很积极的语气。我说是啊,我觉得小孩子好麻烦。但是创作《花花世界》之后,我确实发生了改变。有时在公车上,我会偷听两个小孩子的讲话。我觉得他们的世界其实也很大,甚至比大人的世界还大。我觉得现在香港的小孩子非常不开心,从幼稚园开始就被竞争压力笼罩着,一定要进名校,这是我小时候从未经历的。另外,现在人们不太尊重大自然,公园里的鸟儿叫声大一些他们就觉得吵,就提出抗议。所以,我笔下的花花是一个与大自然很亲近的小女孩,我在创作时也非常关注植物的细节。我在作品中提出了一种从竞争世界跳脱出来的想象,没有这种想象,就不可能把它作为目标去实现。
独立危机
物价和租金飞涨让寄卖手工书的书店越来越少,独立漫画家的日子有些辛苦。
欧阳应霁:如果我们回到今天要谈什么叫独立,什么叫独立漫画,其实也是说说而已。
智海:其实很可能未来十年有另外的说法。从两岸三地的发展来看,香港的环境还相对好一点,报纸一直有很多漫画的专栏,这样独立漫画家有专栏,然后集结成书的话,可以有版税收入补助一下。在台湾的报纸,好像真的没有什么漫画版面。
欧阳应霁:我很早就跟自己说,漫画或者独立漫画对我来讲只能说是最大的兴趣,或者它是我第一个创作的媒介,但是我必须要找到其他能做一个平衡的工作,所以后来我从事的图文创作、包括一些生活类型的写作,其实都是因为我发觉自己作为一个独立漫画家有点活不下去的感觉。
智海:我从一开始就有类似的体验,我最初的时间投稿去《蟑螂》的时候,也做一些比较长篇的故事,尝试去申请,必须花钱去做,但是不成功。自己影印自己的作品,放进信封里面,做几本这样的作品拿去书店寄卖。那个时期有一些楼上的小书店,他们欢迎新作者去做手工书寄卖,变成他们店里的一个特色。2000年之后,香港的物价和租金越来越贵,本来是二楼的书店搬到三楼、四楼、十几楼,就没有人上那种书店看书,变成只有大的连锁书店去卖书,你看得到的都是连锁书店。而这些连锁书店,你以个人的名义寄卖的话,基本不可能,他们不太理会你个人的小生意,你只能跑一两家仅存的小书店,能把作品给读者看到的点越来越少。不过去外面看别的国家的独立漫画家的生活,大概跟我们差不多,都是不能够用卖书的版税维生,也要做别的插画的案子、设计的案子,或者是教课也有。也有一些视觉表达比较成熟的,可能他们跟画廊合作去卖画。也有一些很特别的限量出版,比如用版画去做的限量的书本,做的很精美。看到他们用最简单的技术做最精美的作品,觉得他们很厉害。
欧阳应霁:大家可能会问,不是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也可以吗?这个当然也是一个解决的方法,但是我还是对书本有某一种依恋,总是觉得纸的质感、油墨真好,这些都是我对独立小书的一种迷恋吧。在网络时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独立漫画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