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处于中国华北平原的北部,西边依靠太行山,北边与内蒙古接壤,东边毗邻渤海,南方连接河南诸省。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呈现出半湿润半干燥的状态,这里的四季较为分明,冬天寒冷,夏天炎热,雨季降水量较少,土地较为干旱。河北省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蚩尤就曾在河北征战并进行融合,由此开创了中华的文明历史。这些自然的地理环境和北方特点形成了河北人独有的性格特征与生活习俗,他们的行为方式与意识领域有着豪爽大方、热情粗犷的北方特点,审美追求也表现出了雄浑粗重的风格,甚至被画坛忽视其中的精美与细腻。真实的情况是河北的美术界不仅有着北方的粗犷雄浑风格,也有着南方的灵秀品质,其阴阳刚柔、风格多样。河北籍山水绘画名家从隋代的展子虔(河间人)、北宋许道宁(河间人)、南宋赵伯驹(涿州人)、清代张赐宁(沧县人)到现代的秦仲文(遵化人)、赵望云(辛集人)等人,名家辈出,璨若星辰。处于河北省的太行山“功不可没”,她孕育出数辈优秀的山水画家,其中或有耆宿或有新秀,在全国方阵中呈现较高的整体水准,太行魂魄在赓续民族血脉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已悄然形成了“太行画派”群体。
本文重点对民国以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现在近百年来以国画山水为相关题材创作的河北籍艺术家绘画历史进行轨迹梳理。其时从精英群体到民间画坊,从实用层面到艺术高度,各种技法流派、各种主张声音、各种名义的展览不断举办,蔚为大观,波澜壮阔,究其原因在于太行山脉的孕育与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老、中、青三代的默默耕耘,心無旁骛致力于这一画种的挖掘,从不同方面展现着河北人对于山水创作的热情,在专业团体举办的全国展览当中多次摘金夺银,书写了当代河北山水绘画历史的壮美诗篇。
巨擘开山
当代名家秦仲文(1896—1974),河北遵化县人,著名山水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他的山水画师法清代“四王”,兼习元代四家,其画作沉郁浓厚,富有文气,成名早于齐白石、徐悲鸿等人,是我国坚持以笔墨为宗的北派重要画家。1949年前曾在北平大学、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授课。1947年,与寿石工、李智超教授反对徐悲鸿“以素描为中国画造型基础”的西式教学方法,成为轰动一时的“三教授事件”。1949年后壮游川、黔、滇、桂、晋各地,创作了大量反映自然和人性之美的作品,突破了前人窠臼,画风为之一变,以北方人的豪爽气概表现南方山水画的锦绣,取得了南北二宗的圆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艺术风貌。
一代宗师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今河北省辛集市)。早年与王森然、李苦禅等人组织艺术社团活动并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等职。1933年在河北农村做写生工作,随后又到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作品在社会反响极大,1935年与冯玉祥、老舍等人合作,先后出版了《泰山社会写生诗画石刻集》《抗战画刊》。赵望云曾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倾注极大心血,其入室弟子有著名画家黄胄、方济众、侯声凯、徐庶之、赵振川等人,如今仍活跃在陕西及全国画坛的崔振宽、王宝生、王西京、王子武等长安画派等代表人物均出自其门下。他在艺术理念上倡导“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其山水绘画笔精墨妙,线条刚柔互济,墨色活色生香,不论是随意挥洒,还是精工细作,都达到了文质兼美的高度。
精神领袖
从年龄及师承关系上划分,一直致力于河北本土从事当代山水研究的群体可以分为老、中、青三代。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引领,以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生人为缘起,如河北画坛前辈韩羽、赵贵德、李明久、钟长生诸位先生,数十年跋涉,持续前行,其艺术开掘无形中对后学起到了引领支撑作用,成为燕赵美术的精神象征,其承载了丰富的内在能量、主体精神和民族之魂。他们的作品或为尺幅小品,寥寥数笔,或为丈匹巨制,均能展现出排山倒海的气势与丰厚的人文修养,彰显他们在视野、胸怀、定力等方面的修炼已臻化境,为当代画坛乃至后世,树立了标杆。这些前辈呼吁构建河北自然文化及红色文化体系,主张艺术创造要雄浑大气,要舍九求一,他们在作品的内涵、思想主旨上与太行气脉是高度契合的,“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的开创精神以及其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这一群体通过手中的画笔对真善美进行了实践诠释,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承担了时代使命,讴歌了时代精神,体现了绘画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同时他们创作的这些优秀作品达到了与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的高度统一,让广大群众实现了思想精神的升华。这些作品坚持以围绕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正是文艺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他们影响了河北后续力量,使他们从懵懂无知悄然走向山水画艺术的纵深开掘,他们作品的筋骨和血脉皆分娩于太行山脉。
中流砥柱
“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多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生人,如知名画家白云乡、蒋世国、张国君、孙晓东、王立明、王继平等人,这一代人笔墨语言具有独立意味,就在于他们将先人眼中及地理概念的太行,加以反刍乃至衍化,从而生长出转基因之新物种。这一批艺术家处于艺术的成熟期,带给我们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其作品呈现出对现代社会和自我状态的反思。他们这一文化群体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成长起来的,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这批艺术家身上独有的创新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西方的素描、色彩技法迎面而来,经与前辈的中国传统笔墨交相圆融,促使他们在笔墨语言上探索中西合璧的创新转型,进行了突破传统绘画的固有程序。这些中坚力量对中国古典绘画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形成其独有的艺术品质,作品的笔墨意趣正向独立审美能力者转身,将画种互渗,或注重厚重与苍浑,保持传统水墨语言的本质特征;或笔墨老辣,钢浇铁铸且不失韵致;或追求笔墨意趣,向独立审美华丽转身;或在传统中寻求中国文化气脉的延伸;或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不拘笔墨,淋漓跋扈,追求散淡飘逸和高贵的品质,各臻其妙。这代画家均拥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在纵向的历史贯线与横向的空间定位中找到了个人坐标。 花开正浓
“花开正浓”的第三代群体。这一代多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生人,如画家白莲胜、崔强、刘丽、安永平、白珂等人,第三代人站在前代“巨人”的肩上,成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经历过前辈的动荡和艰辛,有着父辈不可比拟的物质条件,多有在外深造的经历,完整地接受了良好的系统学院教育,直至硕士、博士,学历高、见识广是这一代人的特点,他们从当代宽泛的文化语境中寻找适合个人的表达方式。在当代丰富的文化视野、多元的艺术形态里,追求描绘对象的具体、真实感。在生活中,他们在喧嚣和繁华世界中独善其身,于静谧中专注触摸生活中的细节。他们和“卡通一代”的九零后的玩世调侃截然不同,马不扬鞭自奋蹄,“从兹刻划年复年,心摹手追力愈努”“清光日日照临池,汲干古井磨黄武”,刻苦用功是这一群体的特征。他们的绘画作品趋向于将坚实的写实素描功底与当代观念有机圆融,致力于重塑传统写实绘画的造型方式与图像性质。他们的作品里,不仅掌握了第一代、第二代山水绘画领军人物的传统精髓,而且还汲取了契斯恰科夫写实体系的养分,他们力图在前人实践的经验和自身的拓展中实现再建体系,痛并快樂着,在此过程中焕发出了无限生机。
圆融跨界
非美术专业的“半路出家人”为数不少。如以杨松霖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其山水画继承了宋元画风,但又渗入了个人的性情,画气不画形,追求“活泼泼地饶精神,古人为宾我为主”,体现出文人画的独到风格,其作设色浅淡,意境悠远,古风飘逸,奇而不诡,使人领略到淳朴深远的乡野气息,“不求形似”“画当出己意”,他抓住了中国写意画的要领。有以明瓒为代表的印人群体,他们早年均以篆刻名世,凭借其个人才情与“书画图章本一体”的融汇,在山水画领域取得不菲的成绩,其作用笔质朴细腻,设色协调雅致,构图活泼生动,形象妩媚俊秀,于平淡内敛中呈现出内容丰富的古雅画面,使观者悠然神往,构建了“人在画中游”的情境,有学者将其作归为新文人画范畴。“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群体,有类于吴昌硕,如范硕、肖建科等人先以书法名世,后凭借坚实的书法功力和青年时代打下的美术功底,以书法的线条在山水的笔墨营造中开辟了一条以书入画的道路,相得益彰。
曲径通幽
从职业、身份上划分,河北当代山水画坛群体主要以美术专业科班出身,占大多数。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保定工艺美术学校等单位,均经历了学院扎实的写实素描、色彩、速写的基础课造型训练,之后主攻山水专业,也有从油画、陶瓷、设计专业“跨界”而来。
如祁海峰、王东声先生初始为油画专业,但他们中西兼修,在不同的审美文化体系之间对话直至在其山水画创作中取得了成绩,营建了自己的理想家园。崔强先生初始专业为设计,其后来的山水作品凭借设计专业的积淀堆沉在构图、色彩、技法、材料方面均迥异于常人,他创造的“黄土高坡”系列山水作品是建立在新的美学范式上的学术实践,其下笔严谨,风韵古隽,有守不泥俗迹,自放不乱逾矩,可称“崔家样”,影响的一批弟子在全国美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以油画为专业的徐福厚、王福明亦涉足于太行山水的绘事,以自己西式的技法对太行内在的神韵进行归纳营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域外风采
河北从事山水绘画的冀军数量众多,人才济济,大批优秀才俊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泽被后学,为当代山水绘画史的融合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代表人物之一贾又福,1942年生于河北肃宁,师承李可染先生,以中国北方太行山为创作对象,长年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及美术理论研究。贾又福先生多次深入太行周边区域写生实践,其绘画追求诗意的抒发、哲思的表达,形成了幽邃大观、高伟雄奇的视觉审美样式。其长期从事山水绘画教学,确立了一套“笔墨当随时代”的教学体系,是李可染大师教学传统的延续拓展。贾又福先生以独树一帜的美学风范和个人符号,创造了新时代山水绘画的语境和构成,也奠定了他在当代山水绘画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他画家,如步入北京的刘进安、韩朝、王东声等人;进军浙江的杨怀武、安兵武等人;南下的张成来、张喆等人,均在新的天地取得了成绩。如北京林业大学韩朝先生的山水作品醇厚鲜活、清俊雅逸,既有传统美学意蕴,又具当代审美情怀,为当代学者型艺术家,其作有明显的融汇东西的艺术取向,对固式的山水语言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从而获取超越自然的艺术效果和精神境界,他是当代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的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杨怀武先生属于为数不多的具有当代意识的山水画家。
本文重点对民国以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现在近百年来以国画山水为相关题材创作的河北籍艺术家绘画历史进行轨迹梳理。其时从精英群体到民间画坊,从实用层面到艺术高度,各种技法流派、各种主张声音、各种名义的展览不断举办,蔚为大观,波澜壮阔,究其原因在于太行山脉的孕育与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老、中、青三代的默默耕耘,心無旁骛致力于这一画种的挖掘,从不同方面展现着河北人对于山水创作的热情,在专业团体举办的全国展览当中多次摘金夺银,书写了当代河北山水绘画历史的壮美诗篇。
巨擘开山
当代名家秦仲文(1896—1974),河北遵化县人,著名山水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他的山水画师法清代“四王”,兼习元代四家,其画作沉郁浓厚,富有文气,成名早于齐白石、徐悲鸿等人,是我国坚持以笔墨为宗的北派重要画家。1949年前曾在北平大学、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授课。1947年,与寿石工、李智超教授反对徐悲鸿“以素描为中国画造型基础”的西式教学方法,成为轰动一时的“三教授事件”。1949年后壮游川、黔、滇、桂、晋各地,创作了大量反映自然和人性之美的作品,突破了前人窠臼,画风为之一变,以北方人的豪爽气概表现南方山水画的锦绣,取得了南北二宗的圆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艺术风貌。
一代宗师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今河北省辛集市)。早年与王森然、李苦禅等人组织艺术社团活动并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等职。1933年在河北农村做写生工作,随后又到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作品在社会反响极大,1935年与冯玉祥、老舍等人合作,先后出版了《泰山社会写生诗画石刻集》《抗战画刊》。赵望云曾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倾注极大心血,其入室弟子有著名画家黄胄、方济众、侯声凯、徐庶之、赵振川等人,如今仍活跃在陕西及全国画坛的崔振宽、王宝生、王西京、王子武等长安画派等代表人物均出自其门下。他在艺术理念上倡导“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其山水绘画笔精墨妙,线条刚柔互济,墨色活色生香,不论是随意挥洒,还是精工细作,都达到了文质兼美的高度。
精神领袖
从年龄及师承关系上划分,一直致力于河北本土从事当代山水研究的群体可以分为老、中、青三代。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引领,以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生人为缘起,如河北画坛前辈韩羽、赵贵德、李明久、钟长生诸位先生,数十年跋涉,持续前行,其艺术开掘无形中对后学起到了引领支撑作用,成为燕赵美术的精神象征,其承载了丰富的内在能量、主体精神和民族之魂。他们的作品或为尺幅小品,寥寥数笔,或为丈匹巨制,均能展现出排山倒海的气势与丰厚的人文修养,彰显他们在视野、胸怀、定力等方面的修炼已臻化境,为当代画坛乃至后世,树立了标杆。这些前辈呼吁构建河北自然文化及红色文化体系,主张艺术创造要雄浑大气,要舍九求一,他们在作品的内涵、思想主旨上与太行气脉是高度契合的,“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的开创精神以及其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这一群体通过手中的画笔对真善美进行了实践诠释,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承担了时代使命,讴歌了时代精神,体现了绘画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同时他们创作的这些优秀作品达到了与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的高度统一,让广大群众实现了思想精神的升华。这些作品坚持以围绕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正是文艺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他们影响了河北后续力量,使他们从懵懂无知悄然走向山水画艺术的纵深开掘,他们作品的筋骨和血脉皆分娩于太行山脉。
中流砥柱
“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多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生人,如知名画家白云乡、蒋世国、张国君、孙晓东、王立明、王继平等人,这一代人笔墨语言具有独立意味,就在于他们将先人眼中及地理概念的太行,加以反刍乃至衍化,从而生长出转基因之新物种。这一批艺术家处于艺术的成熟期,带给我们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其作品呈现出对现代社会和自我状态的反思。他们这一文化群体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成长起来的,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这批艺术家身上独有的创新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西方的素描、色彩技法迎面而来,经与前辈的中国传统笔墨交相圆融,促使他们在笔墨语言上探索中西合璧的创新转型,进行了突破传统绘画的固有程序。这些中坚力量对中国古典绘画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形成其独有的艺术品质,作品的笔墨意趣正向独立审美能力者转身,将画种互渗,或注重厚重与苍浑,保持传统水墨语言的本质特征;或笔墨老辣,钢浇铁铸且不失韵致;或追求笔墨意趣,向独立审美华丽转身;或在传统中寻求中国文化气脉的延伸;或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不拘笔墨,淋漓跋扈,追求散淡飘逸和高贵的品质,各臻其妙。这代画家均拥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在纵向的历史贯线与横向的空间定位中找到了个人坐标。 花开正浓
“花开正浓”的第三代群体。这一代多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生人,如画家白莲胜、崔强、刘丽、安永平、白珂等人,第三代人站在前代“巨人”的肩上,成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经历过前辈的动荡和艰辛,有着父辈不可比拟的物质条件,多有在外深造的经历,完整地接受了良好的系统学院教育,直至硕士、博士,学历高、见识广是这一代人的特点,他们从当代宽泛的文化语境中寻找适合个人的表达方式。在当代丰富的文化视野、多元的艺术形态里,追求描绘对象的具体、真实感。在生活中,他们在喧嚣和繁华世界中独善其身,于静谧中专注触摸生活中的细节。他们和“卡通一代”的九零后的玩世调侃截然不同,马不扬鞭自奋蹄,“从兹刻划年复年,心摹手追力愈努”“清光日日照临池,汲干古井磨黄武”,刻苦用功是这一群体的特征。他们的绘画作品趋向于将坚实的写实素描功底与当代观念有机圆融,致力于重塑传统写实绘画的造型方式与图像性质。他们的作品里,不仅掌握了第一代、第二代山水绘画领军人物的传统精髓,而且还汲取了契斯恰科夫写实体系的养分,他们力图在前人实践的经验和自身的拓展中实现再建体系,痛并快樂着,在此过程中焕发出了无限生机。
圆融跨界
非美术专业的“半路出家人”为数不少。如以杨松霖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其山水画继承了宋元画风,但又渗入了个人的性情,画气不画形,追求“活泼泼地饶精神,古人为宾我为主”,体现出文人画的独到风格,其作设色浅淡,意境悠远,古风飘逸,奇而不诡,使人领略到淳朴深远的乡野气息,“不求形似”“画当出己意”,他抓住了中国写意画的要领。有以明瓒为代表的印人群体,他们早年均以篆刻名世,凭借其个人才情与“书画图章本一体”的融汇,在山水画领域取得不菲的成绩,其作用笔质朴细腻,设色协调雅致,构图活泼生动,形象妩媚俊秀,于平淡内敛中呈现出内容丰富的古雅画面,使观者悠然神往,构建了“人在画中游”的情境,有学者将其作归为新文人画范畴。“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群体,有类于吴昌硕,如范硕、肖建科等人先以书法名世,后凭借坚实的书法功力和青年时代打下的美术功底,以书法的线条在山水的笔墨营造中开辟了一条以书入画的道路,相得益彰。
曲径通幽
从职业、身份上划分,河北当代山水画坛群体主要以美术专业科班出身,占大多数。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保定工艺美术学校等单位,均经历了学院扎实的写实素描、色彩、速写的基础课造型训练,之后主攻山水专业,也有从油画、陶瓷、设计专业“跨界”而来。
如祁海峰、王东声先生初始为油画专业,但他们中西兼修,在不同的审美文化体系之间对话直至在其山水画创作中取得了成绩,营建了自己的理想家园。崔强先生初始专业为设计,其后来的山水作品凭借设计专业的积淀堆沉在构图、色彩、技法、材料方面均迥异于常人,他创造的“黄土高坡”系列山水作品是建立在新的美学范式上的学术实践,其下笔严谨,风韵古隽,有守不泥俗迹,自放不乱逾矩,可称“崔家样”,影响的一批弟子在全国美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以油画为专业的徐福厚、王福明亦涉足于太行山水的绘事,以自己西式的技法对太行内在的神韵进行归纳营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域外风采
河北从事山水绘画的冀军数量众多,人才济济,大批优秀才俊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泽被后学,为当代山水绘画史的融合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代表人物之一贾又福,1942年生于河北肃宁,师承李可染先生,以中国北方太行山为创作对象,长年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及美术理论研究。贾又福先生多次深入太行周边区域写生实践,其绘画追求诗意的抒发、哲思的表达,形成了幽邃大观、高伟雄奇的视觉审美样式。其长期从事山水绘画教学,确立了一套“笔墨当随时代”的教学体系,是李可染大师教学传统的延续拓展。贾又福先生以独树一帜的美学风范和个人符号,创造了新时代山水绘画的语境和构成,也奠定了他在当代山水绘画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他画家,如步入北京的刘进安、韩朝、王东声等人;进军浙江的杨怀武、安兵武等人;南下的张成来、张喆等人,均在新的天地取得了成绩。如北京林业大学韩朝先生的山水作品醇厚鲜活、清俊雅逸,既有传统美学意蕴,又具当代审美情怀,为当代学者型艺术家,其作有明显的融汇东西的艺术取向,对固式的山水语言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从而获取超越自然的艺术效果和精神境界,他是当代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的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杨怀武先生属于为数不多的具有当代意识的山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