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南安送行诗卷》: 张弼与李东阳的情谊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058002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日下午,香港苏富比2019年春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在香港举槌。其中,张弼、李东阳等《守南安送行诗卷》以95万港元起拍,经过一番持久竞价,以2300万港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2777.5万港元成交,超拍前低估价23倍(拍前估价120万至180万港元),成为本次专场“黑马”,同时也成为2019年香港春拍首轮中最贵的书法作品。
   张弼与李东阳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晚称东海翁。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
  张弼因作《假髻篇》讽刺时贵,遭当权者忌恨,被排挤出京,任江西南安知府。此卷原是张弼前往南安致仕之时,当时的一些文人名士送行而做,后张弼题书于其间,除自作诗数首外,并补述书者及与其交往经过,卷内囊括明成化时期主流文人如李东阳、程敏政、张惟健、乔维翰、李杰、刘玙、王佑、姚绶等人之诗作及书法。
  韩绳夫在跋中说明,“此卷为东海翁出守南安时同人送行诗序,当时名公如李宾之(李东阳)辈咸在其内,复得东海翁于纸空处补书自作诗数首,并叙述名人出处甚详。”
  张弼与李东阳关系密切,交往颇多。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点评了张弼的书法,还记载了两人的趣事:“张东海汝弼草书名一世,诗亦清健有风致。如《下第》诗曰:‘西飞白日忙於我,南去青山冷笑人。’《送罗应魁》曰:‘百年事业丹心苦,万世纲常赤手扶。’《假髻曲》等篇,皆为时所传诵。尝自评其书不如诗,诗不如文,又云‘大字胜小字’。予戏之曰:‘英雄欺人每如此,不足信也。’”我们还从李东阳口中,得知张弼其号东海来历:“东海之滨有张汝弼先生者,尝观于海而有的焉,因以东海自号。”(语出李东阳《张东海集序》)
  李东阳十分赞赏张弼的才学,也从不吝啬对其的夸奖。《张东海集》附录题识诗文李东阳序中写道:“华亭张君汝弼博学之诗,有文章,尤雅于草书,乞其门者,踵接无虚日,卷轴填委,名遍天下,凡论今郎属之有文学者,必曰张君、张君。”
  张弼到南安之后,治绩颇著。他捕灭山贼,重整客商货物往來通道。荒年开仓救济,疫病流行时,延请名医,为民治病。张鼐《先进旧闻》载:“东海张先生守南安时,各郡收兵议赏,武夫悍卒乃惟愿得侯墨妙,而过客往往以是罢诛求焉,岁以笔札佐郡费类此。”是言一些武夫悍卒宁肯不要钱,而情愿得到张弼的墨宝;甚至有些过往的客商遭遇强盗时,因为拿出张弼的墨迹送上,因而免遭诛杀、勒索。此是后话矣。
  手卷流传
  《守南安送行诗卷》上鉴藏印甚多,归纳下来,有卞永誉、张珩、谭敬、韩绳夫等人的各类印章,从中也可窥见《守南安送行诗卷》的流传历史。
  卞永誉(1645—1712),清代书画鉴赏家。字令之,号仙客。卞永誉自幼爱好书画,当时,孙承泽、梁清标、曹溶等鉴藏名家尚在,卞永誉经常“具笔札,就其斋阁,伏聆绪论,目睹手写,乐此不疲”。 卞永誉与同时代或较前的鉴藏家相比,家藏并不甚丰,他的书画藏品后来有一部分到了安岐手中,收藏在北京故宫的(传)董源《潇湘图》原由卞氏收藏,后转到安岐手上。
  韩绳夫(1916—?)一名熙,字价藩,亦作介藩,号致轩。抗战期间避难至上海,遂与程十发多有往来。精鉴赏,收藏极丰。“韩熙宝藏”为其常用藏印。韩绳夫在题跋中写道“丁丑春正月云间韩熙考藏”,又写道“丁丑春日得于滬上因题”,可知考藏时间为1937年。韩绳夫对此卷评价很高,“东海在当时官声清直,其草书名动中外,今斯卷诸美毕具,且尤与志乘攸关,殊为可宝”。
  张珩(1915—1963),古书画鉴定专家。字葱玉,别署希逸,其祖父张均衡、伯父张乃熊,均为著名藏书家。1934—1946年间,张珩曾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张珩在跋中写道,“余得东海翁草书甚多,此其一也,卷中卞令之中丞印极精,而汇考不载,或晚岁所得不及入录耳。”可见张珩购藏有多件张弼作品,而对于此件,他认为“是固可藏者”,并且重新装裱了。
  《守南安送行诗卷》还有谭敬的鉴藏印。谭敬(1911—1991),字和庵(龢盦),广东开平人。 谭敬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家,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商科,曾经到美国留学。谭敬出生于富豪家庭,喜欢收藏文物和书画。
  这幅作品同时有谭敬和张珩的鉴藏印,也折射出两人的交集背景。谭敬与张珩都是在上海滩长大的富少,幼年时就彼此相识,及至成人,交往益深。张珩缺钱的时候,常常向谭敬借钱,谭敬自然非常乐意,但条件是要用张珩的收藏做抵押。当张珩还不出钱的时候,张珩收藏的那些藏品就只得归谭敬。王季迁回忆说,“不幸的是他(张珩)有个坏的嗜好,他爱赌。他出名的一件事是一个晚上把上海闻名的大世界输掉了。他的地产有些是输掉了,有些是银行买卖不得意,他得赔钱。他闻名的书画收藏也抵押给了谭敬。”谭敬与张珩的交情不浅,甚至到了可以“强夺去”的地步。《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中云:“谭敬为余童年友,长而好嗜相同,故交好不衰,而强夺去……”
  张弼书法作品的市场表现
  张弼被时人奉为张旭再世,李东阳不怀私见地称张弼为“书雄”。 董其昌评张弼时说:“东海在当时以气节重,其书学怀素,名动四夷。”所以张弼草书的价值着实不菲。而《守南安送行诗卷》不仅是2019年香港春拍首轮中最贵的书法作品,还是张弼目前成交价最高的作品。《守南安送行诗卷》远超估价的成交价,第一,与张弼作品上拍数量少有一定关系,张弼并不惜墨,应有大量作品流传才是,然而事实是他的作品存世并不多,市场上成交价百万元以上的张旭作品也只有13件。第二,与手卷相关名人以及历史意义有关,手卷上留下墨迹的多不是无名之辈,诸如李东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又如程敏政,南京兵部尚书程信之子,10岁时以“神童”被荐入朝,历官左谕德,直讲东宫,学识渊博,为一时之冠。
  2018年,张弼草书韩愈《进学解》 手卷以1552.5万元成交,是张弼第二高价的作品。加上今年2777.5万港元成交的《守南安送行诗卷》,张弼价格最高的作品皆出自近一年,特别是《守南安送行诗卷》以远超起拍价的价格成交,一定程度上说明藏家对张弼的认可。如果近期再有张弼精品出现,恐怕价格也不会太低。
其他文献
打开美术史,映入眼前的何维朴,我们只知道他是一名画家,而对于他的收藏经历知之甚少,只有通过史料的蛛丝马迹梳理,我们才能窥探其中的秘。  生平及收藏世家  何维朴祖绍基,清同治六年(1867)副贡,官内阁中书,协办侍读,江苏候补知府。清末任上海浚浦局总办。为晚清民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其书法传承其祖何绍基衣钵,学颜真卿且融汉魏而成一体。又通经史碑学,兼精篆刻。  何维朴以山水画著称,规抚“四王”,尤善
期刊
明初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所以当时的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风格。明宣宗朱瞻基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等。  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与院体画
期刊
花鸟画作为中国书画的重要门类,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2017年至今书画拍卖,花鸟画的高价作品可谓数不胜数。虽然近现代作者诸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人占据了其中的大多数高价作品名额,但明代花鸟画的市场表现还是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徐渭《写生卷》(图1)和文徵明《新燕篇诗意卷》(图2),前者1.27亿元的成交价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徐渭”也成为一时风头无两的社会现象。  仅从数量上来说
期刊
说起官印,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各有其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官印是官府机构的印,中国封建王朝政体由朝廷中央和地方构成。官印包括皇帝的玉玺、御宝,各级朝官官印,地方行政官印,各级机构品官官员之印,军事机构军官官印,低级机构之印,诸侯割据政权印,少数民族政权印和农民起义政权之印等。比如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就可从元明清民国时代,当时政府颁发给西藏地方的官印等文物中可以获知,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
期刊
中国犬文化源远流长。狗,又称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犬的驯化在我国约有8000年的历史。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就已养狗。程树德《说文稽古篇》记载:“游牧时代,惟犬独多,穴居则畜犬守御,狩猎则携犬自随,因而人必畜犬。”可见,自从人类从事狩猎和采集的时候起,犬就开始和人类朝夕相伴了。狗为“六畜”之一,《三字经》云:“马牛羊,鸡犬豕,此六
期刊
提起何维朴,人们便会想到他的何氏家族,一门四代出了多位著名的书法家。马宗霍曾有何氏一门把中国书法推向第三个高峰的说法。  众所周知,古代科举考试往往“以字取人”,文人墨客、官宦家族深知富贵一时,翰墨千秋,他们大都十分重视书法的研习和传承,所以世家名门书法家迭出。何氏家族若要细数恐要追溯到何氏第一代代表人物何凌汉,也是何维朴的曾祖父。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任工部、吏部、户部右侍郎,晋左都御史
期刊
关良这一名字,对于了解近现代国画史的人无不知晓,这出于其在画坛成就卓著,对后人影响深远。而他集戏剧艺术与写意人物绘画于一体,熔两者于一炉,做到“画中既有唱念做打,戏中又有笔情墨趣”的戏剧人物画,更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可谓以国画写意人物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戏曲经典剧目中的重要桥段所展现的人物造型、身段手势,能够以笔墨语言跃然纸上(图1 关良和他创作的戏剧人物画老照片)。  艺术创作的成因  幼时父亲
期刊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的庐山 ,亦名匡庐、匡山。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其自古便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遍布皆有名胜古迹。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以及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山水画《庐山图》,更是让庐山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策源地。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对其赋予美感境界的描述,并留下了众多经典的传世佳作。时至现
期刊
扬州市邗江区文管办文物库房内藏有隋文选楼“阮氏珍藏”铭砚台一方,该砚通长14、通宽9.3、通高2.5厘米,砚身正面阴刻篆字:“隋文选楼子孙永保用之。”背面阴刻篆字:“永怀先德,一砚遗留。辟荒嵇田,乃亦有秋。子子孙孙,毋恶岁忧。十兰居士左手书铭。泉。”砚身一侧阴刻有“臣伯元印”“阮氏珍藏”两方印。此砚刻铭蕴含的信息量巨大,细细考证,收获良多。   砚背面篆书的探讨  (一)“十兰居士”是钱坫。从隋文
期刊
我与杨科云兄有过一面之缘。2014年他参加“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广西省十大青年书法家展览,我应邀去参加开幕式,结果发现广西这十位书家的水平都很高,但总的来说杨科云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这一次成联方老师吩咐我为一位云南昭通籍书家写评论,没想到正好是杨科云兄,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作为云南省的下辖市级行政区,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昭通历史上是云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