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节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1. 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
2. 老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伴家人。
3. 我哥在国外,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回了,父母一直念叨。
4. 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
5. 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愿意离开老家。
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读了上面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表达你的人生愿景。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题,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思路点拨
所谓愿景,即希望看到的情景。这个材料通过五句话道出了年轻人就业时面对国外、大城市和家乡的几种不同选择,表达了社会对“是否回乡创业”这一话题的探索。材料中涉及个人、父母、家乡、国家等四个方面,如果只谈自身未免格局太小,如果方方面面都涉及,则需要寻找巧妙的连接点。
诊断
小作者找到一个很巧妙的点——乡愁,把材料中涉及的个人、父母、家乡、国家等四个方面串联起来,主旨突出;语言优美流畅,引用丰富恰当,为文章增加了文采的同时,也增加了说服力;另外对于“是否回乡”这一话题有较丰富的素材和较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本文在“内容”等级和“发展”等级上做得都是很出色的,但在写作中作者没有把握好结构,第二段和第三段花大量的笔墨描述了打拼者在北上广的现状及“走西口”的历史,重复内容较多,可适当删减。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分析原因和提出办法上。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完全丢掉了题目中的任务之一——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该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这恰恰是在考试中不能忽视的。
[原文]
钢铁森林里的乡愁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乡愁,永远是人们心头抹不去的痕迹,为其欢喜为其忧。这种情绪在如今的钢铁森林中尤为突显,人们总在夜深人静中苦思着故乡的亲人。
诸如北上广这类的大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像家园,更像一个竞技场。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经济过于发达,宛如暴露在聚光灯下,这里蕴藏着巨大商机,让许多人跃跃欲试,希望有利可图。其中有追逐梦想的青年、家财万贯的商人,也不乏蝇营狗苟之辈。试想这样的地方,人们怎敢寄于自己的柔情呢?相比之下,人们更渴望的是撑着油纸伞走在烟雨蒙蒙的石板路上,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的脆响。抑或是追逐在阳光下的油菜花田里,望着长得比人儿还高金灿灿的花朵。
追求物质的例子从古至今都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往的山西。贫困的人们不甘将一生的汗水都浇灌在那块狭小的泥土上,于是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事件——“走西口”,来寻求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这和如今的人们不断奔向大城市是何其的相似!但是我们有选择吗?要么在小县城里将自己埋没,要么忍受离别之苦去大城市谋生,这些似乎已是人们的共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若是故乡能给予游子们等同发展的机会,又有谁会选择背井离乡呢?这样看来,远离家乡、奔赴异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人们从淳朴善良的村庄来到竞争激烈的城市,巨大的文化差异让人喘不过气,一时间人们仿佛被上了发条,安逸的生活节奏就此被打乱。
追究乡愁产生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人们对文化身份的认同的焦虑。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写道:“当我遭遇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文化,并开始对它们有所耽迷时,我开始感到烦躁不安,隐隐约约却又无法治愈。”这种感觉就像安德烈初从德国前往香港学习,极度不适应那里的快节奏生活,在信中他向母亲龙应台抱怨他是多么想念以往的下午茶时光,能和朋友惬意地交谈;而如今香港只有像星巴克一样的充满商业味道的咖啡店,文化上的差异让人茫然无措。
既然前往大城市无法改变,那为何不能使这钢铁森林多一点柔情与温暖呢?前不久的《三分钟》短片让无数人动容:一位乘务员母亲每年春节都在列车上度过,唯一能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便是停车的三分钟间隙。而今科技发展带来的交通便利,使许多父母前往大城市与儿女团聚,在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中,这种现象为每当过年就犹如死城的都市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他们重新拥有了生机。
大城市想要缓解居民的乡愁,除了要发展经济与科技,更要海纳百川,尊重并包容来自各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努力奋斗之余,感觉到如家乡一般的温暖。苏轼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的结尾中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总结的尤为精辟。
至此,我不禁感叹梁衡笔下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有人选择了繁华熙攘的渡口,有人选择了安然闲适的渡口,不管怎样选择,乡愁总在我们心头若有似无的游荡。不仅是因为国人注重乡土文化,更重要的是忙碌的人们,希望疲惫的灵魂能有处安放。只是不知这钢铁森林何时能再多一点柔情?
[升格]
钢铁森林里的乡愁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乡愁,永远是人们心头抹不去的痕迹,为其欢喜也为其忧。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我认为:这种情绪在如今的钢铁森林中尤为突显,人们总在夜深人静中苦思着故乡的亲人。
北上广等大城市蕴藏着巨大商机,许多人跃跃欲试,争相奔赴。这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事件——“走西口”何其相似。但是人们有选择吗?要么在匮乏的小县城里将自己埋没,要么忍受离别之苦去大城市谋生。所以,远离家乡、奔赴异乡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大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像家园,更像一个竞技场。一方面,这里有追逐梦想的青年,也不乏蝇营狗苟之辈;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巨大的文化差异都让人喘不过气。试想这样的地方,人们怎敢寄予自己的柔情呢?
追究乡愁产生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人们对自己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写道:“当我遭遇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文化,并开始对它们有所耽迷时,我开始感到烦躁不安,隐隐约约却又无法治愈。”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初从德国前往香港学习,极度不适应那里的快节奏生活,在信中向母亲诉说他是多么想念以往的下午茶时光,能和朋友惬意地交谈;并抱怨而今的香港只有像星巴克一样的充满商业味道的咖啡店,文化上的差异让人茫然无措。
既然前往大城市无法改变,那为何不能使这钢铁森林多一点柔情与温暖呢?前不久的《三分钟》短片让无数人动容:一位乘务员母亲每年春节都在列车上度过,唯一能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便是停车的三分钟间隙。而今科技发展带来的交通便利,使许多父母前往大城市与儿女团聚,在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中,这种现象为每当过年就犹如死城的都市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他們重新拥有了生机。
大城市想要缓解居民的乡愁,除了要发展经济与科技,更要海纳百川,尊重并包容来自各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努力奋斗之余,感觉到如家乡般的温暖。苏轼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的结尾中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总结的尤为精辟。
“觅渡,觅渡,渡何处?”身处大发展的时代,“00后”的我们也即将面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人选择了繁华熙攘的渡口,有人选择了安然闲适的渡口,不管怎样选择,乡愁总在我们心头若有似无的游荡。不仅是因为国人注重乡土文化,更重要的是忙碌的人们,希望疲惫的灵魂能有处安放。希望钢铁森林多一点柔情,少一点钢铁。
修改时重点压缩了第二段和第三段,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打拼者在北上广的现状和“走西口”的历史,提出问题——乡愁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把更多的篇幅留给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使主旨更加突出。在首段和尾段加上材料要求的时代及身份——“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你”,完成材料的任务指令。并把最后一句“只是不知这钢铁森林何时能再多一点柔情?”改成“希望钢铁森林多一点柔情,少一点钢铁”,回扣材料“表达人生愿景”的要求。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节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1. 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
2. 老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伴家人。
3. 我哥在国外,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回了,父母一直念叨。
4. 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
5. 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愿意离开老家。
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读了上面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表达你的人生愿景。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题,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思路点拨
所谓愿景,即希望看到的情景。这个材料通过五句话道出了年轻人就业时面对国外、大城市和家乡的几种不同选择,表达了社会对“是否回乡创业”这一话题的探索。材料中涉及个人、父母、家乡、国家等四个方面,如果只谈自身未免格局太小,如果方方面面都涉及,则需要寻找巧妙的连接点。
诊断
小作者找到一个很巧妙的点——乡愁,把材料中涉及的个人、父母、家乡、国家等四个方面串联起来,主旨突出;语言优美流畅,引用丰富恰当,为文章增加了文采的同时,也增加了说服力;另外对于“是否回乡”这一话题有较丰富的素材和较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本文在“内容”等级和“发展”等级上做得都是很出色的,但在写作中作者没有把握好结构,第二段和第三段花大量的笔墨描述了打拼者在北上广的现状及“走西口”的历史,重复内容较多,可适当删减。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分析原因和提出办法上。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完全丢掉了题目中的任务之一——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该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这恰恰是在考试中不能忽视的。
[原文]
钢铁森林里的乡愁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乡愁,永远是人们心头抹不去的痕迹,为其欢喜为其忧。这种情绪在如今的钢铁森林中尤为突显,人们总在夜深人静中苦思着故乡的亲人。
诸如北上广这类的大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像家园,更像一个竞技场。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经济过于发达,宛如暴露在聚光灯下,这里蕴藏着巨大商机,让许多人跃跃欲试,希望有利可图。其中有追逐梦想的青年、家财万贯的商人,也不乏蝇营狗苟之辈。试想这样的地方,人们怎敢寄于自己的柔情呢?相比之下,人们更渴望的是撑着油纸伞走在烟雨蒙蒙的石板路上,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的脆响。抑或是追逐在阳光下的油菜花田里,望着长得比人儿还高金灿灿的花朵。
追求物质的例子从古至今都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往的山西。贫困的人们不甘将一生的汗水都浇灌在那块狭小的泥土上,于是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事件——“走西口”,来寻求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这和如今的人们不断奔向大城市是何其的相似!但是我们有选择吗?要么在小县城里将自己埋没,要么忍受离别之苦去大城市谋生,这些似乎已是人们的共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若是故乡能给予游子们等同发展的机会,又有谁会选择背井离乡呢?这样看来,远离家乡、奔赴异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人们从淳朴善良的村庄来到竞争激烈的城市,巨大的文化差异让人喘不过气,一时间人们仿佛被上了发条,安逸的生活节奏就此被打乱。
追究乡愁产生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人们对文化身份的认同的焦虑。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写道:“当我遭遇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文化,并开始对它们有所耽迷时,我开始感到烦躁不安,隐隐约约却又无法治愈。”这种感觉就像安德烈初从德国前往香港学习,极度不适应那里的快节奏生活,在信中他向母亲龙应台抱怨他是多么想念以往的下午茶时光,能和朋友惬意地交谈;而如今香港只有像星巴克一样的充满商业味道的咖啡店,文化上的差异让人茫然无措。
既然前往大城市无法改变,那为何不能使这钢铁森林多一点柔情与温暖呢?前不久的《三分钟》短片让无数人动容:一位乘务员母亲每年春节都在列车上度过,唯一能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便是停车的三分钟间隙。而今科技发展带来的交通便利,使许多父母前往大城市与儿女团聚,在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中,这种现象为每当过年就犹如死城的都市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他们重新拥有了生机。
大城市想要缓解居民的乡愁,除了要发展经济与科技,更要海纳百川,尊重并包容来自各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努力奋斗之余,感觉到如家乡一般的温暖。苏轼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的结尾中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总结的尤为精辟。
至此,我不禁感叹梁衡笔下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有人选择了繁华熙攘的渡口,有人选择了安然闲适的渡口,不管怎样选择,乡愁总在我们心头若有似无的游荡。不仅是因为国人注重乡土文化,更重要的是忙碌的人们,希望疲惫的灵魂能有处安放。只是不知这钢铁森林何时能再多一点柔情?
[升格]
钢铁森林里的乡愁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乡愁,永远是人们心头抹不去的痕迹,为其欢喜也为其忧。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我认为:这种情绪在如今的钢铁森林中尤为突显,人们总在夜深人静中苦思着故乡的亲人。
北上广等大城市蕴藏着巨大商机,许多人跃跃欲试,争相奔赴。这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事件——“走西口”何其相似。但是人们有选择吗?要么在匮乏的小县城里将自己埋没,要么忍受离别之苦去大城市谋生。所以,远离家乡、奔赴异乡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大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像家园,更像一个竞技场。一方面,这里有追逐梦想的青年,也不乏蝇营狗苟之辈;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巨大的文化差异都让人喘不过气。试想这样的地方,人们怎敢寄予自己的柔情呢?
追究乡愁产生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人们对自己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写道:“当我遭遇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文化,并开始对它们有所耽迷时,我开始感到烦躁不安,隐隐约约却又无法治愈。”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初从德国前往香港学习,极度不适应那里的快节奏生活,在信中向母亲诉说他是多么想念以往的下午茶时光,能和朋友惬意地交谈;并抱怨而今的香港只有像星巴克一样的充满商业味道的咖啡店,文化上的差异让人茫然无措。
既然前往大城市无法改变,那为何不能使这钢铁森林多一点柔情与温暖呢?前不久的《三分钟》短片让无数人动容:一位乘务员母亲每年春节都在列车上度过,唯一能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便是停车的三分钟间隙。而今科技发展带来的交通便利,使许多父母前往大城市与儿女团聚,在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中,这种现象为每当过年就犹如死城的都市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他們重新拥有了生机。
大城市想要缓解居民的乡愁,除了要发展经济与科技,更要海纳百川,尊重并包容来自各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努力奋斗之余,感觉到如家乡般的温暖。苏轼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的结尾中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总结的尤为精辟。
“觅渡,觅渡,渡何处?”身处大发展的时代,“00后”的我们也即将面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人选择了繁华熙攘的渡口,有人选择了安然闲适的渡口,不管怎样选择,乡愁总在我们心头若有似无的游荡。不仅是因为国人注重乡土文化,更重要的是忙碌的人们,希望疲惫的灵魂能有处安放。希望钢铁森林多一点柔情,少一点钢铁。
修改时重点压缩了第二段和第三段,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打拼者在北上广的现状和“走西口”的历史,提出问题——乡愁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把更多的篇幅留给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使主旨更加突出。在首段和尾段加上材料要求的时代及身份——“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你”,完成材料的任务指令。并把最后一句“只是不知这钢铁森林何时能再多一点柔情?”改成“希望钢铁森林多一点柔情,少一点钢铁”,回扣材料“表达人生愿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