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这是我们现在的小学教学迫切需要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的确,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模式似乎长期贯穿整个课堂。有的老师往往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自鸣得意,以为问的问题好也就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实不然。
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深浅不一的问题,然后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比之“全盘授予”要事半功倍得多,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把知识学活、记牢,并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学会质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让学生明白质疑的作用,勇于质疑
1.质疑将引导学生深入课。“学问学问,要学要问”。自古人们就把学习称为学问。在阅读课上,学生能提出疑问,老师就会引着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若不断质疑,问题就会引导学生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彼岸。
2.质疑会激活学生思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动力,是探索和创造的源头。”质疑会打破思维的平衡状态,出现活跃的不平衡,激发求得新的不平衡。
二、积极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考方法。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要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勇于提问,又要教学生乐于提问。
首先、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教师的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的鼓励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有新鲜感,成功感。
其次、处理好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领悟程度不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学生的问题有的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层,甚至有些是很幼稚的,教师都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课堂上不管学生问得如何,都要肯定学生勇于提问的勇气。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该如何解决。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是给学生最有效的激励。
三、多给学生提问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会问
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是因为心中有疑惑,而不是为了教师的某种需要,更不是课堂的点缀。
只要学生心中有疑问,就应当允许学生提问,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愿也不敢让学生积极发问,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问,在这么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1.在预习课文时质疑问难。课前预习时,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有的字不认识,有的句子不理解,有时凭直觉会对课文中的内容持怀疑的态度……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这些困难时,就会疑惑,提出问题,希望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经过进一步的探究获得解决。可以让学生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教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然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2、在学习课文时质疑问难。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这就是疑问,是感知过程的障碍。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
教六年级时,学生学完《草船借箭》一文,对诸葛亮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周瑜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很想知道。我于是推荐学生课后去看《三国演义》。
那一段时间,学生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一有空,学生看的是三国,谈的是三国。看到这种情景,我又引导学生评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原著,解开了心中的一个个谜团,写出了一篇篇有质量的人物评论。后来,我还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评论,进行评奖。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对三国这一历史时段的知识掌握得更多了,不少学生还爱上了看课外书。
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上保证了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培养,变得会问了。
四、课后总结,形成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课一环节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到发散思维,即“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由这种思维方式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收敛思维是指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例子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课后总结环节就是一个收敛思维,为再次的发散思维作准备的过程。
由于每个课例都进行总结,学生渐渐地得出了规律,获取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对质疑的操作流程十分熟悉。学到新的课例,就能举一反三,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良好效果。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提出深刻的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河北省涿州市西城坊中心校)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这是我们现在的小学教学迫切需要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的确,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模式似乎长期贯穿整个课堂。有的老师往往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自鸣得意,以为问的问题好也就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实不然。
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深浅不一的问题,然后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比之“全盘授予”要事半功倍得多,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把知识学活、记牢,并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学会质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让学生明白质疑的作用,勇于质疑
1.质疑将引导学生深入课。“学问学问,要学要问”。自古人们就把学习称为学问。在阅读课上,学生能提出疑问,老师就会引着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若不断质疑,问题就会引导学生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彼岸。
2.质疑会激活学生思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动力,是探索和创造的源头。”质疑会打破思维的平衡状态,出现活跃的不平衡,激发求得新的不平衡。
二、积极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考方法。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要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勇于提问,又要教学生乐于提问。
首先、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教师的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的鼓励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有新鲜感,成功感。
其次、处理好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领悟程度不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学生的问题有的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层,甚至有些是很幼稚的,教师都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课堂上不管学生问得如何,都要肯定学生勇于提问的勇气。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该如何解决。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是给学生最有效的激励。
三、多给学生提问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会问
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是因为心中有疑惑,而不是为了教师的某种需要,更不是课堂的点缀。
只要学生心中有疑问,就应当允许学生提问,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愿也不敢让学生积极发问,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问,在这么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1.在预习课文时质疑问难。课前预习时,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有的字不认识,有的句子不理解,有时凭直觉会对课文中的内容持怀疑的态度……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这些困难时,就会疑惑,提出问题,希望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经过进一步的探究获得解决。可以让学生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教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然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2、在学习课文时质疑问难。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这就是疑问,是感知过程的障碍。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
教六年级时,学生学完《草船借箭》一文,对诸葛亮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周瑜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很想知道。我于是推荐学生课后去看《三国演义》。
那一段时间,学生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一有空,学生看的是三国,谈的是三国。看到这种情景,我又引导学生评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原著,解开了心中的一个个谜团,写出了一篇篇有质量的人物评论。后来,我还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评论,进行评奖。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对三国这一历史时段的知识掌握得更多了,不少学生还爱上了看课外书。
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上保证了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培养,变得会问了。
四、课后总结,形成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课一环节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到发散思维,即“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由这种思维方式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收敛思维是指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例子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课后总结环节就是一个收敛思维,为再次的发散思维作准备的过程。
由于每个课例都进行总结,学生渐渐地得出了规律,获取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对质疑的操作流程十分熟悉。学到新的课例,就能举一反三,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良好效果。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提出深刻的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河北省涿州市西城坊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