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标准及其多元性

来源 :学问·科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at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言和思维活动过程,翻译标准是检验或衡量译作质量优劣的尺度和准则。从有翻译以来,中西方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从未间断,人们试图从总找到一个唯一的准则。通过理论分析和客观依据,以及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说明固定的翻译标准是没有的,它是多元发展的,且对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翻译;翻译标准;多元性;多元互补论
  
  翻译标准是用来检验或衡量译品质量优劣的尺度和准则,具有模糊性,多元性,社会性,发展性等特点,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翻译标准极其重要,无处不在。它是反映人们对翻译本质及翻译工作认识的一面镜子,是制约翻译工作,衡量优劣的准则;是评论译作的依据,给学译者、初译者指出了进行翻译工作,提高水平的努力方向;也是预防死译滥译的"良药"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根本基础。
  
  一翻译标准概述
  
  1、中国的翻译标准概述
  在翻译理论界,人们提出的翻译标准复杂多样,自有翻译以来,就有了关于翻译标准的分歧与争论。清末,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标准,影响极为重大,一直延续到今天,几乎成为国内衡量译文的唯一标准。然而这一曾经被认为是翻译界"金科玉律"的标准,也有其缺陷。例如,三字标准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不清楚,且之下缺乏具体标准。
  其后又有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认识深了一层,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在现代的一场著名的翻译标准大论战中,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一方提出了"宁错务顺"的标准;而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另一方则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宁信不顺"的观点,主张尽量忠实于原文。后来鲁迅又提出了"既力求易解,又保存原作丰姿"的标准作为补充,瞿秋白也提出了"信顺统一"的标准观,认为"信"和"顺"不应对立起来。建国后的傅雷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达到了有关"精神"、"风格"的高境界;与此观点类似的是钱钟书的"化境"说。另外还有张今针对文学翻译提出了"真善美"的翻译标准,即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公认为文学翻译的权威之说。当今中国翻译界对翻译标准的界定也丰富多彩,最具代表性是张泽乾和刘宓庆所提出的观点。张泽乾提出"三性"标准,即科学性、艺术性和逻辑性,更多的是从哲学角度探讨翻译问题;刘宓庆认为社会功能是翻译标准的最高调节杠杆,翻译的标准就是语际意义转换的规范性制约的条件。
  2、西方的翻译标准概述
  在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讨论,最早且最具影响的人是英国的泰特勒。他的《论翻译的原则》是西方第一部有关翻译理论的专著,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有着重要的影响。进入20世纪,译论研究百花齐放,学派纷呈,其最大特点是积极吸收有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利用哲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对翻译的原则、性质、类别、方法、技巧等进行研究,这样翻译标准也就层出不穷。语言学翻译观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卡特福德和早年的奈达;交际学派又称功能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从注重效果的等效论,到近年为人熟知的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其思想基础都是功能主义翻译观念,代表人物有奈达、威尔斯和弗弥尔等;社会符号学翻译观以皮尔斯和艾科的符号学理论为理论基石,注重符号、所指和解释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注意到了文字所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代表人物是奈达。
  纵观中外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界定,尽管说法不一,但实质都是在力求使译作达到忠实原文,译文流畅,具有艺术性或审美价值。它们各有千秋也各有缺陷,都是一些具体的标准和原则,因为达到翻译标准所采取的方法、手段、途径也随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
  
  二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构成原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评价原作质量的优劣是多角度的,多维的。因此,制定翻译标准的依据也是多角度,多维的,从而导致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从上一部分的概述,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今中外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它必须是多元的,它们之间有各自的侧重,又可以互为补充。
  1、翻译标准的一元性与多元性
  翻译标准是检验译作质量的准绳,指导翻译实践的原则,理想的翻译标准最好是一元的,这样有利于提高评价译作质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但另一方面,翻译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这决定了译作评价的复杂性和翻译标准的多元性。这里,多元性的意思是,在任何时候都会有多种标准并存,在翻译标准问题上人们永远不会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
  翻译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而影响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至少要考虑翻译的意图、语体、读者层次和时代要求、翻译的单位、译语文化的干预等方面。正因如此,我们所提出过的各标准才难免顾此失彼,侧重和注意到了某些方面,而同时又忽略了另外一些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们能一定程度地接近对翻译标准的认识,却永远无法穷尽这种认识。
  一元性标准永远是个理想,多元化局面将永远存在,对于翻译标准的探讨永远不会有定论。翻译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上的局限性决定了这一点。各种翻译标准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并长期共存。
  2、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现实依据
  除了理论上证明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必然性之外,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事实,它们为多元化翻译标准的存在提供了客观依据。
  (1)翻译的多功能
  与前三次翻译高潮不同,第四次翻译高潮的到来必然是大规模、全方位的,其意义及影响为前三次高潮所不能比肩。除了文学翻译以外,更多涉及的是政治、经济、法律、外交、金融、信息等方方面面。中国传统的翻译标准,是一种不甚明了,极具模糊性又富有人文色彩的标准,更适用于外汉文学翻译。
  商务广告的翻译是一个有趣的热门话题。广告的主要功能是劝购,说服读者去购买广告中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广告翻译应以"劝购功能相似"为其基本原则,译文应与原文有大致相同的宣传效果、信息传递功能和移情感召功能。例如,The Times(《泰晤士报》)有过一则广告:We take no pride in prejudice. 按照一般的翻译标准,对原文忠实,有过以下两个译文:1. 对于你的偏见,我们没有傲慢;2. 对于有失偏颇的报道,我们并不引以为自豪。事实上,这两个译文都没有很好地表达一種劝购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放弃原文,采取另译的方法。比如,译成"正义的力量,舆论的导向"等会更好。很多例子都是如此,广告普遍采取"绎义法",在某种程度上抛弃了原文,但这就是具体标准的特殊性。
  (2) 译者的审美情趣及译文读者的层次不同
  关于翻译的功能,除了模拟信息、揭示思维模式以外,还表现在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感、丰富译入语及缩小世界语言距离几个方面。不同译者的审美情趣本身就是有千差万别的,他们的译作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还要除了自身的因素还有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原因。看同一部原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理所当然,译文会有各种各样的风格。这就必然导致翻译标准的不一样。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审美情趣标准,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翻译具体标准。
  辜正坤先生还将译文读者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外语盲层;(2)外语同层次;(3)语言专家及一般语言工作者;(4)纯学术工作者;(5)一般业务性需要读者层;(6)一般娱乐性读者。不同层次的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要求和侧重也不一样,这也导致了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根据辜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观点,由于翻译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译者的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各种读者层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导致了译作的各种风格和翻译具体标准的多元化。
  在辜正坤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中解释到,多元化并不是说有无数个标准,也不是说标准虚无化,而是追求无限中的有限性。在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中,辜先生的这一理论不只是用来解决理论性问题,更可以用于指导实践。在大的前提正确的情况下,对译者来说,具体标准多元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博采众家之长,有意识地注意和欣赏多样的译风并实践,提高翻译才能;对读者来说,可以培养多样的审美情趣,具备多层次的译文欣赏能力,吸收有效信息;对于判断译作的价值,这一多元互补的思想更加重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用不同的标准去发现和估价,公平地对待译作和译者,对读者负责。
  
  【参考文献】
  [1]吕俊 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9-77.
  [2]徐华莉.翻译标准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11).
  [3]辜正坤.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A]. 中国当代翻译百论[C].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4]杨文伟. 对翻译标准的再思考[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7).
其他文献
【摘要】汉代最大的苑囿-上林苑中分布着很多池陂,如初池、糜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犬台池、郎池,总称为十池。这些池陂的生态环境与上林苑的生态变化息息相关。西汉武帝以后,上林苑逐渐遭到破坏,森林砍伐、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使上林苑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到了唐代,人类进一步的破坏,使十池中的牛首池被淤浅,周围长满野韭,变成"野韭泽",其余九个池陂已不见于记载,可能全部被泥沙填平
期刊
【摘要】法律英语作为实用英语的一种典型文体,在词汇,句法和文体等多个方面都与文学体裁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法律术语的多样性成为法律语言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所以了解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对法律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入手,继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汉译英为例,分析探讨了法律词汇多个方面的翻译。  【关键词】法律英语;专利法;词汇特点;翻译     Abstract: Legal Eng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的途径。万维网中语词和画面结合呈现的信息比比皆是。近年来各种网络课件比赛的举办,把传统教学信息搬到了计算机环境中。本文主要从讨论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呈现形式是否对学习者有帮助入手,以多媒体中学习认知理论的角度,阐述多媒体信息设计原则。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多媒体教学信息    几百年来,呈现教学信息的
期刊
【摘要】本文針对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目前城乡分割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理论探索。本文通过对"全民低保"这一概念的剖析,指出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的情况下,应大力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实现城市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论探索    在社会公平备受关
期刊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法更易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结合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势和具体实施步骤。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专业教学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期刊
【摘要】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是为了顺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大学生读者的阅读效益而开展的一项读者服务工作。导读工作是一项内容丰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导读工作者应积极开展导读活动,努力创造出深受大学生读者欢迎的导读方法和导读形式。本文论述了导读的含义和学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必要性,针对信息时代导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图书馆员;导读工作;文献资源信息    导读
期刊
【摘要】青少年学生回避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机会和场合,以及遇到矛盾冲突时采取回避的态度。究其原因体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即青少年主观上需求欲过剩和自负,客观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存在不当之处。  为了校正青少年的回避心理,应尝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以便逐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期刊
【摘要】2008年被称为中国高官的"问责年",中国政坛掀起了一场"问责风暴"。问责制已实实在在地走进了中国人们的政治生活中。"问责风暴"的出现,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政府责任的重视,是我国构建责任政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但试图以"风暴"方式推动政府走向"善治"却非长远之计。如何走出问责困境,构建完善、长效的行政问责制,乃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关键词】问责;问责风暴;行政问责制;
期刊
【摘要】传统民法中对债权人代位权客体规定的比较宽泛,而在我国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对代位权客体的规定只局限于"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代位权客体范围过于狭窄, 非合同债权、债的从属性权利、合同上与诉讼上的权利、债务人享有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与抵消权、保存债务人权利的行为等应成为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客体。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代位权制度不能达
期刊
【摘要】企业外宣广告是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本文从企业外宣广告的定义与功能出发,探讨其英译时在词汇、句子、语篇层面的重构翻译策略。通过运用重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在目标群体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达到说服他人、或购买服务或劳务的功能。  【关键词】企业外宣广告;定义与功能;翻译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角色日愈重要,以及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