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校本教研在日常运作上应实现常态化
本着校本教研在运作上的常态化思考,我们构建了周一校本培训、周二集体备课、周四公开展示的校本教研常态化模式。
(一)常态的周一校本培训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需要学校和教师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学校把每周一定为校本培训日,并立足本校专业人才资源,组建了一支由三位校长、教导处人员、骨干教师为主要阵容的校本培训的“先锋队”,实施了“三项任务”“五项内容”的校本培训。“三项任务”即(1)学习新课标,实现观念、理念的转变;(2)运用新理念,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课改实践、教学研究;(3)创造新成果,在培养学生知书达礼,推行以礼治校上有新突破。“五项内容”即(1)与新课程对话;(2)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3)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4)班级管理与策略;(5)以礼治学、以礼治校的研讨。前期培训主要提高教师使用电脑的能力,学会运用各种软件制作课件。之后把培训目标转移到岗位培训上,让全体教师做培训的主讲,走上讲坛,面向学校教师做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例的主题讲座。
(二)常态的周二集体备课
学校把集体备课作为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工程来做细做实,建立了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以“个性化解读、集智式备课、沙龙式议课”为主要形式,以绩效性评价为评价手段的常态化的集体备课运行机制。
(三)常态的周四公开展示
每周四是学校常态的公开展示时间,每位教师围绕教研课题上展示课。如语文学科的经典诗文、数学学科的数学与生活等,教师自己选好课题,精心钻研教材,写好教学设计,做好教学准备,上好一堂展示课。教导处做好优质教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相应学科的教师进行听课、评课,相应教研组组长做好组内团队的听课、评课的组织工作,形成活动小结材料。“用欣赏的目光观课,用研究的心态听课,用理论的高度评课”,这是学校对教师参与公开展示课的要求。
二、校本教研在教师发展上应实现专业化
学校确立了“教研发展教师,成果造就名师”的校本教研的运作指导思想,不断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一)以倡导学习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把学习制度建立放在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首位。为避免制度畸形僵化,学校引领教师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构建了动态非线性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1.组织规划。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整合全校的教研力量。教导处主要是做好校本教研过程管理、资料搜集、考核等工作,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教师发展档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做好具体的组织管理工作。学校管理人员注重悉心倾听教师的心声,分析每位教师的教学起点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专业发展建议,由教师自己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2.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一是在课堂中体验。学校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课堂,如随堂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在关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在听课笔记上记录下听课随笔、听课评语、课后心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生命过程进行“体验”。二是在“三思”中唤醒。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了一本“三思记录”,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做好理论学习反思、课堂教学反思、问题研究反思。教师在对自己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和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中唤醒。三是在对话中融合。学校营造了一种对话文化。每天教师与问题学生进行对话,做好学生谈话记录;每周各备课组教师与教师进行对话,做好教学问题记录;每月教师与家长进行对话,做好家长访谈录;每学期教师自己与自己进行对话,做好阶段性工作小结;每学年教师与学校进行对话,对学校和自身发展进行回顾总结。
(二)以行动研究为渠道,提高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校本培训、自身实践学习和团队的协作,学校教师提炼出了校本教研行动研究“创新五步法”。具体过程如下。
1.准备。作好教育科研知识能力储备的准备,作好教育观察的准备和记录,有意无意地沉浸于一系列有趣的困惑的课改问题中。
2.酝酿。对课改实施中观察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反思。用直线式、逻辑的方式对教学记录、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信息处理。
3.洞见。把难解的谜各部分拼在一起,从多样化教育信息中提炼课题,经集体或个体的课题论证,形成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研究计划,进行教学设计和问题研究。
4.评价。对实践研究中发现的结果研究是否有价值,由专家、团队成员反复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验证。
5.加工。整理分析资料。
这五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排他性的,通常是互相交融,并且在整个过程结束之前会循环好几次。
(三)以多种活动为形式,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1.主题演讲活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系列主题演讲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求异思维和语言驾驭能力。
2.送教下乡活动。学校积极配合县教研室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在走出去的教研活动中,他们与兄弟学校的教师一同探讨在新课改实施当中的成绩和困惑,在为兄弟学校送去鲜活的课改案例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教师沙龙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加强教师之间的全员参与,合作互动,让他们在交流与碰撞中聚焦观点,提升思想,实现共享共进,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研沙龙活动。两年来,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班级管理沙龙、感动“三小”风云人物沙龙、礼仪教育特色冠名沙龙,教师在沙龙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迸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本着校本教研在运作上的常态化思考,我们构建了周一校本培训、周二集体备课、周四公开展示的校本教研常态化模式。
(一)常态的周一校本培训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需要学校和教师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学校把每周一定为校本培训日,并立足本校专业人才资源,组建了一支由三位校长、教导处人员、骨干教师为主要阵容的校本培训的“先锋队”,实施了“三项任务”“五项内容”的校本培训。“三项任务”即(1)学习新课标,实现观念、理念的转变;(2)运用新理念,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课改实践、教学研究;(3)创造新成果,在培养学生知书达礼,推行以礼治校上有新突破。“五项内容”即(1)与新课程对话;(2)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3)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4)班级管理与策略;(5)以礼治学、以礼治校的研讨。前期培训主要提高教师使用电脑的能力,学会运用各种软件制作课件。之后把培训目标转移到岗位培训上,让全体教师做培训的主讲,走上讲坛,面向学校教师做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例的主题讲座。
(二)常态的周二集体备课
学校把集体备课作为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工程来做细做实,建立了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以“个性化解读、集智式备课、沙龙式议课”为主要形式,以绩效性评价为评价手段的常态化的集体备课运行机制。
(三)常态的周四公开展示
每周四是学校常态的公开展示时间,每位教师围绕教研课题上展示课。如语文学科的经典诗文、数学学科的数学与生活等,教师自己选好课题,精心钻研教材,写好教学设计,做好教学准备,上好一堂展示课。教导处做好优质教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相应学科的教师进行听课、评课,相应教研组组长做好组内团队的听课、评课的组织工作,形成活动小结材料。“用欣赏的目光观课,用研究的心态听课,用理论的高度评课”,这是学校对教师参与公开展示课的要求。
二、校本教研在教师发展上应实现专业化
学校确立了“教研发展教师,成果造就名师”的校本教研的运作指导思想,不断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一)以倡导学习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把学习制度建立放在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首位。为避免制度畸形僵化,学校引领教师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构建了动态非线性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1.组织规划。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整合全校的教研力量。教导处主要是做好校本教研过程管理、资料搜集、考核等工作,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教师发展档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做好具体的组织管理工作。学校管理人员注重悉心倾听教师的心声,分析每位教师的教学起点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专业发展建议,由教师自己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2.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一是在课堂中体验。学校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课堂,如随堂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在关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在听课笔记上记录下听课随笔、听课评语、课后心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生命过程进行“体验”。二是在“三思”中唤醒。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了一本“三思记录”,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做好理论学习反思、课堂教学反思、问题研究反思。教师在对自己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和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中唤醒。三是在对话中融合。学校营造了一种对话文化。每天教师与问题学生进行对话,做好学生谈话记录;每周各备课组教师与教师进行对话,做好教学问题记录;每月教师与家长进行对话,做好家长访谈录;每学期教师自己与自己进行对话,做好阶段性工作小结;每学年教师与学校进行对话,对学校和自身发展进行回顾总结。
(二)以行动研究为渠道,提高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校本培训、自身实践学习和团队的协作,学校教师提炼出了校本教研行动研究“创新五步法”。具体过程如下。
1.准备。作好教育科研知识能力储备的准备,作好教育观察的准备和记录,有意无意地沉浸于一系列有趣的困惑的课改问题中。
2.酝酿。对课改实施中观察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反思。用直线式、逻辑的方式对教学记录、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信息处理。
3.洞见。把难解的谜各部分拼在一起,从多样化教育信息中提炼课题,经集体或个体的课题论证,形成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研究计划,进行教学设计和问题研究。
4.评价。对实践研究中发现的结果研究是否有价值,由专家、团队成员反复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验证。
5.加工。整理分析资料。
这五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排他性的,通常是互相交融,并且在整个过程结束之前会循环好几次。
(三)以多种活动为形式,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1.主题演讲活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系列主题演讲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求异思维和语言驾驭能力。
2.送教下乡活动。学校积极配合县教研室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在走出去的教研活动中,他们与兄弟学校的教师一同探讨在新课改实施当中的成绩和困惑,在为兄弟学校送去鲜活的课改案例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教师沙龙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加强教师之间的全员参与,合作互动,让他们在交流与碰撞中聚焦观点,提升思想,实现共享共进,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研沙龙活动。两年来,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班级管理沙龙、感动“三小”风云人物沙龙、礼仪教育特色冠名沙龙,教师在沙龙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迸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