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德育与学科的整合。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其次,要认真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等方法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再次,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扬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关键词:英语课堂;德育;整合
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因为它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自然也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善于观察、抓准时机,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身作则,以爱激发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师可以通过自然的教态,优美的语言,重难点突出的板书,富有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一定要自己先做到。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和学生强调,学好英语,不但要学会英美国家人所使用的语言,还要学会英美国家人士身上的优良品质,不但会说Please.Thank you.That’s all right.等礼貌用语,还要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可以试想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不但会说这些礼貌用语,而且会不知不觉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渗透这些积极思想。
二、挖掘教材,适时渗透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教材的课文内容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有一次,我在教学最高级时,因为是借班上课,我说:“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but I’m not familiar with you.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classmates?”这一部分让学生讨论同学之最。他们接连不断地向我介绍:...is the tallest in our class,...is the shortest,the funniest,the most outgoing...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Liu Qiang is the most foolish(最傻的)in our class.”他说完之后,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见此情景,我也呆住了有几秒钟的时间。平静下来时,我“咳”了两声让学生安静下来,接着以平和的语气对着该同学,也对着全班学生说:“你这样的句子,老师就不赞同了。有时候,一些话是不能不加以思考就说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想一想,这句话说出来之后会不会对别人有不好的影响或造成伤害。如果是不利于别人的,那我们就不能说,不然会显得我们没有修养。反过来,能够做到三思而后行的人,才是受欢迎的人。因为人人都喜欢跟有礼貌、有教养的人打交道……”学生们纷纷点头,不再笑了,我也满意地笑了。在这不经意的瞬间,我巧妙地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点拨,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精彩,而学生也会因为有老师的导航而不断自我完善,道德品格也不断规范。
三、合作互助,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我几乎每一节课都要学生进行对话和小组活动,一些学生比较积极,然而有一些学生只是甘当观众和听众。这时我就要求程度较好的学生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
教学中,我们还要创设各种情境活动,营造一种气氛。例如,在教学“What’s your hobby?”一单元时,课文中提到了很多有益的爱好,教师让学生通过这些爱好,讨论自己的爱好,并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我们应远离一些不良嗜好。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比如,玩电脑游戏等。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讨论,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能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又如,当学生了解了文化“Social rules around the world”我结合Let’s make要求学生制作规则展牌,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向其他人宣传各种规则,在宣传的同时,学生也会提高自身遵守规则的意识。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成绩的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渗透的旧观念,我们要重视德育与学科的整合,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把教书育人的思想真正落实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编辑 张珍珍
关键词:英语课堂;德育;整合
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因为它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自然也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善于观察、抓准时机,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身作则,以爱激发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师可以通过自然的教态,优美的语言,重难点突出的板书,富有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一定要自己先做到。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和学生强调,学好英语,不但要学会英美国家人所使用的语言,还要学会英美国家人士身上的优良品质,不但会说Please.Thank you.That’s all right.等礼貌用语,还要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可以试想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不但会说这些礼貌用语,而且会不知不觉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渗透这些积极思想。
二、挖掘教材,适时渗透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教材的课文内容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有一次,我在教学最高级时,因为是借班上课,我说:“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but I’m not familiar with you.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classmates?”这一部分让学生讨论同学之最。他们接连不断地向我介绍:...is the tallest in our class,...is the shortest,the funniest,the most outgoing...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Liu Qiang is the most foolish(最傻的)in our class.”他说完之后,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见此情景,我也呆住了有几秒钟的时间。平静下来时,我“咳”了两声让学生安静下来,接着以平和的语气对着该同学,也对着全班学生说:“你这样的句子,老师就不赞同了。有时候,一些话是不能不加以思考就说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想一想,这句话说出来之后会不会对别人有不好的影响或造成伤害。如果是不利于别人的,那我们就不能说,不然会显得我们没有修养。反过来,能够做到三思而后行的人,才是受欢迎的人。因为人人都喜欢跟有礼貌、有教养的人打交道……”学生们纷纷点头,不再笑了,我也满意地笑了。在这不经意的瞬间,我巧妙地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点拨,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精彩,而学生也会因为有老师的导航而不断自我完善,道德品格也不断规范。
三、合作互助,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我几乎每一节课都要学生进行对话和小组活动,一些学生比较积极,然而有一些学生只是甘当观众和听众。这时我就要求程度较好的学生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
教学中,我们还要创设各种情境活动,营造一种气氛。例如,在教学“What’s your hobby?”一单元时,课文中提到了很多有益的爱好,教师让学生通过这些爱好,讨论自己的爱好,并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我们应远离一些不良嗜好。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比如,玩电脑游戏等。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讨论,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能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又如,当学生了解了文化“Social rules around the world”我结合Let’s make要求学生制作规则展牌,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向其他人宣传各种规则,在宣传的同时,学生也会提高自身遵守规则的意识。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成绩的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渗透的旧观念,我们要重视德育与学科的整合,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把教书育人的思想真正落实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