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州市武进区位于江苏经济最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现辖14个镇、1个街道、2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12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8.6万,常住人口130万。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127所,其中小学74所,初中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6所,职业高中3所,技工、电大、进修、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总人数19余万人,其中流动儿童超过5万人。
武进自古以来就是诗书礼仪之乡、钟灵毓秀之地。自2500年前延陵季子开邑以来,这块土地就以文化兴盛、人才辈出而著称。先后涌现了9名状元、1546名进士,状元总数高居全国县级之首,素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儒风蔚然为东南冠”的赞誉。阳湖文派、常州画派、常州词派、孟河医派等学术流派大家辈出,引领中华文化潮流。近代以来,一大批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实业家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李公仆、史良、赵元任、李伯元、吕思勉、刘海粟、谢稚柳、盛宣怀、刘国钧……无不彰显武进大地的深厚底蕴。
武进是我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曾被誉为华夏第二县。在武进撤市设区后的全国“十强”评比中,武进已连续三年位列第八位并先后荣获中国明星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区等荣誉称号。2007年4月,武进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全面实现小康地区,进入了“进军现代化,建设新武进”新的伟大征程。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了100亿元。
武进是久负盛名的教育昌盛之乡。早在民国时期,武进拥有的学校数就冠绝全省。改革开放以来,武进依托良好的教育发展基础,一以贯之地狠抓教育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始终在省市名列前茅。1992年在江苏省率先完成了“普九”,1995年在江苏省率先启动了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工作,2001年在江苏省率先通过了教育现代化调研性评估,2007年接受了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区县评估验收。2005年以来,武进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区”、“普及高中教育先进区”、“幼儿教育先进区”、“教育规范收费示范区”、“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等,初中“控辍”、解决流动儿童入学工作等也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表彰。2006年获全国青少年“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读书活动特别奖,2007年获全国“中国骄傲”读书活动特别奖。截止2007年底,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86%,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99%,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4.5%,社区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到55.4%;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62.5%,小学、初中学校100%达到省教育现代化标准,高中阶段及以上学校优质率达到100%。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
多年来,武进坚持“科教兴区”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自江苏省委、省政府启动创建教育现代化区县工作以来,武进在第一时间确立了“进军现代化,教育率先行,争创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区县”的奋斗目标,并将争创教育现代化目标写进了区委十届二次会议决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说:“武进要建设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由现代化的教育来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由现代化的人才来建设现代化的新武进。”区长徐伟南说:“我们必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抓教育,举全区之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去年以来,武进区主要领导先后对武进教育进行了11次专项调研,对武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指导性意见,解决了一大批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武进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和有力影响下,武进支持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优先发展教育、支持服务教育的风气不断浓厚。各镇纷纷以最大热情、最大财力增加教育投入,为学校排忧解难;财政、人事等有关部门主动与教育局联系,并出谋划策、开设绿色通道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广大企业家通过设立教育基金等形式,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教育现代化区县创建活动;广大学校更是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争先创优,回报社会。《武进日报》、武进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专门设立教育专刊和教育专题节目,为武进教育现代化争创工作鼓劲喝彩,营造出良好的创建氛围。“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任,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在武进得到了生动而有效的体现。
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武进坚持优先规划、优先落实、优先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则,制定了“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中心区教育事业专项发展规划,并将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机制。按照“明确各级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以区为主,区镇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近年来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就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方面先后出台的政策有:《武进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中心区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协调会议纪要》、《武进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试行)》、《武进区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武进区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武进市镇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试行办法》、《关于校长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奖励的意见(试行)》、《关于明确教职工奖金、退休职工生活补助费基数和经费渠道及发放办法的通知》,构建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增长机制”、“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机制”、“困难群体学生助学资助机制”、“学校校长和教师奖金保障和增长机制”等有效机制。做到了发展规划、师资队伍管理、工资奖金发放、公用经费安排、免除杂费和“一免一补”、督导评估“六个统一”。各镇(街道)在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维护学校安全、组织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统筹安排教师奖金与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部分以及化解农村中小学原有建设债务等方面承担相应责任。
“十五”期间,全区用于教育的投入达到37.13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1.56亿元,占58%,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明显。2006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达9.78亿元,2007年达到12.03亿元。“十五”以来我区共新建、改建、扩建学校63所;近5年来共调整中小学61所。去年,我们制定了《武进社会事业2006年-2008年行动纲要》,确定了33项新建、扩建的教育工程项目,总投资超过12亿元,占整个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的50%以上。其中,投资总额超过5亿建造的“全国一流、全省最好”的职教中心将于200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2007年全区投入4500万元用于合格学校工程建设,使各类学校的设施建设达到省定二类标准。目前,全区学校拥有计算机1.8万台以上,生机比达到了9.5∶1;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校校通”并建成了校园网;投资70多万元建成的区域远程多媒体视频教学系统连接到了每个教师的计算机。
三、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团队
为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精神和素质,武进实施了“个、十、百、千、万”的人才培养工程,即:力争到“十一五”末,培养几名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名教师,30名左右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300名左右市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左右市、区级骨干教师,对近万名教师进行全面提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武进区教师职业行为五不准》等规定,制定了《武进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全区建立健全了教师岗位职务培训制度,完善了市、区、校三级培训体系。2007年全区拨出专项经费345万元,用于组织和奖励教师的学习和培训。2005年起启动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力争在5年内对农村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全部进行一轮提优培训,同年开始制订并实施了“十一五”百名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并每年选送相当数量师德良好、业务过硬的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和各级评优课活动,为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目前,全区共有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5名,省特级教师13名,教育研究生(包括在读)268名,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2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977名,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245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93%。同时,坚持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凡进必考制度,实施全过程阳光操作,出台了全区教职员工调配规定,严格控制本区范围内农村教师向城区流动,实行了本区内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为确保队伍稳定,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区定期开展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2005年,我们又建立了教师奖金保障、增长机制,从人均1000多元提高到最低不低于3500元,2006年又提高到最低不低于6000元,2008年提高到农村人均8500元,中心城区人均8000元。武进教师待遇的增长幅度高居各行各业之首。
多年来,武进把校长队伍建设作为“龙头”工程来抓,建立了校长培养、任用、考核、监督和激励五大机制,开展了创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活动。每年开展的暑期校长培训班,都要邀请区主要领导讲话,并邀请专家、名校长、企业家等开展对话活动。《中国教育报》、《学校管理》等报刊多次以整版篇幅报道过武进校长培训的经验。为进一步激发校长队伍活力,武进积极探索并实践校长任用制度改革,实施了竞聘上岗,区教育局制定了《常州市武进区中小学校长(园长)考核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校长的考核,并有效地构建了一套监督、激励机制。2006年启动并实施了“优秀校长培养工程”,设立了省前中、星辰实验学校两个“优秀校长培养基地”,确定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长管理行为的研究”等5个“优秀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每年选拔10名校长进入基地培养,选拔20名校长参加专项课题研究。通过努力,武进有一批校长正由合格型向专家型转变,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由苦干型向科研型转变,为推进全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坚持多措并举,推进教育发展
为有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和谐,近年来,武进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坚定的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招生体制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为主,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原则,努力增加公办教育资源,严格控制民办学校发展。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不择校政策,并将省前中等4所热点高中统招生总数的50%按比例平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部),极大地缓解了择校热。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扶助减免政策。武进坚决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政策,确保全区义务教育阶段13.58万名学生(含近5.3万名流动少年儿童)及其家庭得到实惠,减轻人民群众的教育负担。同时,武进还构建了比较完备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和资金保障机制,确保不让一个贫困生因贫失学。2005年以来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达到3800多人次,资助金额累计超过1550万元。三是切实解决流动少年儿童就学问题。我们对流动儿童实施“同城同地”待遇,通过公办学校扩容增量、投入巨资举办公办蓝天学校,实施与当地中心小学捆绑式管理等方式和途径,有效解决了流动儿童上学难问题。目前,在武进的近5.3万名学龄流动儿童中有78.06%在公办学校就读。值得一提的是,武进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关怀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以武进流动儿童教育为蓝本的电影《同一片蓝天》已公映。四是高度重视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受教权利。武进投入巨资建成了全国一流的特殊教育中心,并对特教学生实施全免政策。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97.02%。
武进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公办教育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包括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开放多样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近年来,全区高中阶段普职比例大体稳定在1∶1;职业教育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技工学校、西林职高等5所职教学校将于2008年9月合并并搬入新建成的职教中心;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本地区产业结构相互配套,专业建设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各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学校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有效地满足和积极服务好社会的需求。为提高幼儿教育水平,武进对教职工资格准入、幼儿教师进修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使该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武进的两个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贡献得到进一步增强和提升。
武进在全面普及12年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全面优化各校的办学质量上,努力提升全区教育的整体水平,让更多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一是大力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鼓励和引导广大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积极争创省级窗口学校。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省四星级高中3所、三星级高中7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所、重点技工学校1所,省示范初中21所,省实验小学25所,省优质幼儿园30所,省重点成人教育中心校5所,省示范性电大1所,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1所,省特殊教育示范学校1所,省首家县区级社区培训学院1所,有49所学校被评为各级各类特色学校。二是积极引导各校加快开放与交流合作。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SAM班、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的“中新班”、横山桥高级中学的国际预科班、洛阳中学的“吴伯超音乐班”等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和声誉。三是努力推进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一,加快薄弱学校的提升改造。每年区财政都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和提升,2005~2007年共改造了24所薄弱学校,并以此为契机,撤并规模较小、基础较差的村校25所。全区规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对45所左右农村薄弱学校进行整体改造,使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通过改造后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并通过资源整合继续撤并一批规模小、生源少的农村初中和小学。其二,实施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从2005年起,武进启动实施了省级窗口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交流合作政策,目前有15对学校实施了挂钩合作,有90多名教师参与了校际交流。2007年在中心城区成立了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路;我们还通过学科带头人定点指导、“送教下乡”等活动,大力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各项有效措施的落实,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高考连年取得优异成绩,本科达线率、万人进线率连续多年在省市名列前茅。
在创建教育现代化区县过程中,武进坚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其灵魂和主线,始终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设立了武进名人馆、李公仆纪念馆等一大批德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建了政治思想教育宣传团、法制教育宣讲团、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德育机构,构建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育人的比较完备的育人体系,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武进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阳光体育运动在武进各校已成为一种时尚;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已成为武进学生一展所长的最佳舞台;书法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艺术教育在武进已成为学校构建特色的重要载体。武进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实验区”为抓手,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武进的课改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师来参观学习。■
武进自古以来就是诗书礼仪之乡、钟灵毓秀之地。自2500年前延陵季子开邑以来,这块土地就以文化兴盛、人才辈出而著称。先后涌现了9名状元、1546名进士,状元总数高居全国县级之首,素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儒风蔚然为东南冠”的赞誉。阳湖文派、常州画派、常州词派、孟河医派等学术流派大家辈出,引领中华文化潮流。近代以来,一大批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实业家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李公仆、史良、赵元任、李伯元、吕思勉、刘海粟、谢稚柳、盛宣怀、刘国钧……无不彰显武进大地的深厚底蕴。
武进是我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曾被誉为华夏第二县。在武进撤市设区后的全国“十强”评比中,武进已连续三年位列第八位并先后荣获中国明星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区等荣誉称号。2007年4月,武进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全面实现小康地区,进入了“进军现代化,建设新武进”新的伟大征程。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了100亿元。
武进是久负盛名的教育昌盛之乡。早在民国时期,武进拥有的学校数就冠绝全省。改革开放以来,武进依托良好的教育发展基础,一以贯之地狠抓教育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始终在省市名列前茅。1992年在江苏省率先完成了“普九”,1995年在江苏省率先启动了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工作,2001年在江苏省率先通过了教育现代化调研性评估,2007年接受了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区县评估验收。2005年以来,武进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区”、“普及高中教育先进区”、“幼儿教育先进区”、“教育规范收费示范区”、“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等,初中“控辍”、解决流动儿童入学工作等也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表彰。2006年获全国青少年“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读书活动特别奖,2007年获全国“中国骄傲”读书活动特别奖。截止2007年底,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86%,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99%,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4.5%,社区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到55.4%;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62.5%,小学、初中学校100%达到省教育现代化标准,高中阶段及以上学校优质率达到100%。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
多年来,武进坚持“科教兴区”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自江苏省委、省政府启动创建教育现代化区县工作以来,武进在第一时间确立了“进军现代化,教育率先行,争创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区县”的奋斗目标,并将争创教育现代化目标写进了区委十届二次会议决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说:“武进要建设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由现代化的教育来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由现代化的人才来建设现代化的新武进。”区长徐伟南说:“我们必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抓教育,举全区之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去年以来,武进区主要领导先后对武进教育进行了11次专项调研,对武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指导性意见,解决了一大批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武进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和有力影响下,武进支持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优先发展教育、支持服务教育的风气不断浓厚。各镇纷纷以最大热情、最大财力增加教育投入,为学校排忧解难;财政、人事等有关部门主动与教育局联系,并出谋划策、开设绿色通道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广大企业家通过设立教育基金等形式,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教育现代化区县创建活动;广大学校更是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争先创优,回报社会。《武进日报》、武进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专门设立教育专刊和教育专题节目,为武进教育现代化争创工作鼓劲喝彩,营造出良好的创建氛围。“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任,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在武进得到了生动而有效的体现。
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武进坚持优先规划、优先落实、优先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则,制定了“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中心区教育事业专项发展规划,并将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机制。按照“明确各级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以区为主,区镇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近年来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就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方面先后出台的政策有:《武进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中心区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协调会议纪要》、《武进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试行)》、《武进区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武进区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武进市镇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试行办法》、《关于校长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奖励的意见(试行)》、《关于明确教职工奖金、退休职工生活补助费基数和经费渠道及发放办法的通知》,构建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增长机制”、“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机制”、“困难群体学生助学资助机制”、“学校校长和教师奖金保障和增长机制”等有效机制。做到了发展规划、师资队伍管理、工资奖金发放、公用经费安排、免除杂费和“一免一补”、督导评估“六个统一”。各镇(街道)在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维护学校安全、组织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统筹安排教师奖金与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部分以及化解农村中小学原有建设债务等方面承担相应责任。
“十五”期间,全区用于教育的投入达到37.13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1.56亿元,占58%,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明显。2006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达9.78亿元,2007年达到12.03亿元。“十五”以来我区共新建、改建、扩建学校63所;近5年来共调整中小学61所。去年,我们制定了《武进社会事业2006年-2008年行动纲要》,确定了33项新建、扩建的教育工程项目,总投资超过12亿元,占整个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的50%以上。其中,投资总额超过5亿建造的“全国一流、全省最好”的职教中心将于200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2007年全区投入4500万元用于合格学校工程建设,使各类学校的设施建设达到省定二类标准。目前,全区学校拥有计算机1.8万台以上,生机比达到了9.5∶1;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校校通”并建成了校园网;投资70多万元建成的区域远程多媒体视频教学系统连接到了每个教师的计算机。
三、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团队
为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精神和素质,武进实施了“个、十、百、千、万”的人才培养工程,即:力争到“十一五”末,培养几名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名教师,30名左右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300名左右市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左右市、区级骨干教师,对近万名教师进行全面提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武进区教师职业行为五不准》等规定,制定了《武进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全区建立健全了教师岗位职务培训制度,完善了市、区、校三级培训体系。2007年全区拨出专项经费345万元,用于组织和奖励教师的学习和培训。2005年起启动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力争在5年内对农村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全部进行一轮提优培训,同年开始制订并实施了“十一五”百名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并每年选送相当数量师德良好、业务过硬的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和各级评优课活动,为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目前,全区共有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5名,省特级教师13名,教育研究生(包括在读)268名,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2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977名,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245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93%。同时,坚持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凡进必考制度,实施全过程阳光操作,出台了全区教职员工调配规定,严格控制本区范围内农村教师向城区流动,实行了本区内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为确保队伍稳定,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区定期开展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2005年,我们又建立了教师奖金保障、增长机制,从人均1000多元提高到最低不低于3500元,2006年又提高到最低不低于6000元,2008年提高到农村人均8500元,中心城区人均8000元。武进教师待遇的增长幅度高居各行各业之首。
多年来,武进把校长队伍建设作为“龙头”工程来抓,建立了校长培养、任用、考核、监督和激励五大机制,开展了创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活动。每年开展的暑期校长培训班,都要邀请区主要领导讲话,并邀请专家、名校长、企业家等开展对话活动。《中国教育报》、《学校管理》等报刊多次以整版篇幅报道过武进校长培训的经验。为进一步激发校长队伍活力,武进积极探索并实践校长任用制度改革,实施了竞聘上岗,区教育局制定了《常州市武进区中小学校长(园长)考核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校长的考核,并有效地构建了一套监督、激励机制。2006年启动并实施了“优秀校长培养工程”,设立了省前中、星辰实验学校两个“优秀校长培养基地”,确定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长管理行为的研究”等5个“优秀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每年选拔10名校长进入基地培养,选拔20名校长参加专项课题研究。通过努力,武进有一批校长正由合格型向专家型转变,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由苦干型向科研型转变,为推进全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坚持多措并举,推进教育发展
为有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和谐,近年来,武进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坚定的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招生体制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为主,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原则,努力增加公办教育资源,严格控制民办学校发展。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不择校政策,并将省前中等4所热点高中统招生总数的50%按比例平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部),极大地缓解了择校热。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扶助减免政策。武进坚决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政策,确保全区义务教育阶段13.58万名学生(含近5.3万名流动少年儿童)及其家庭得到实惠,减轻人民群众的教育负担。同时,武进还构建了比较完备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和资金保障机制,确保不让一个贫困生因贫失学。2005年以来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达到3800多人次,资助金额累计超过1550万元。三是切实解决流动少年儿童就学问题。我们对流动儿童实施“同城同地”待遇,通过公办学校扩容增量、投入巨资举办公办蓝天学校,实施与当地中心小学捆绑式管理等方式和途径,有效解决了流动儿童上学难问题。目前,在武进的近5.3万名学龄流动儿童中有78.06%在公办学校就读。值得一提的是,武进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关怀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以武进流动儿童教育为蓝本的电影《同一片蓝天》已公映。四是高度重视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受教权利。武进投入巨资建成了全国一流的特殊教育中心,并对特教学生实施全免政策。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97.02%。
武进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公办教育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包括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开放多样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近年来,全区高中阶段普职比例大体稳定在1∶1;职业教育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技工学校、西林职高等5所职教学校将于2008年9月合并并搬入新建成的职教中心;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本地区产业结构相互配套,专业建设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各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学校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有效地满足和积极服务好社会的需求。为提高幼儿教育水平,武进对教职工资格准入、幼儿教师进修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使该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武进的两个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贡献得到进一步增强和提升。
武进在全面普及12年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全面优化各校的办学质量上,努力提升全区教育的整体水平,让更多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一是大力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鼓励和引导广大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积极争创省级窗口学校。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省四星级高中3所、三星级高中7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所、重点技工学校1所,省示范初中21所,省实验小学25所,省优质幼儿园30所,省重点成人教育中心校5所,省示范性电大1所,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1所,省特殊教育示范学校1所,省首家县区级社区培训学院1所,有49所学校被评为各级各类特色学校。二是积极引导各校加快开放与交流合作。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SAM班、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的“中新班”、横山桥高级中学的国际预科班、洛阳中学的“吴伯超音乐班”等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和声誉。三是努力推进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一,加快薄弱学校的提升改造。每年区财政都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和提升,2005~2007年共改造了24所薄弱学校,并以此为契机,撤并规模较小、基础较差的村校25所。全区规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对45所左右农村薄弱学校进行整体改造,使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通过改造后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并通过资源整合继续撤并一批规模小、生源少的农村初中和小学。其二,实施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从2005年起,武进启动实施了省级窗口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交流合作政策,目前有15对学校实施了挂钩合作,有90多名教师参与了校际交流。2007年在中心城区成立了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路;我们还通过学科带头人定点指导、“送教下乡”等活动,大力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各项有效措施的落实,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高考连年取得优异成绩,本科达线率、万人进线率连续多年在省市名列前茅。
在创建教育现代化区县过程中,武进坚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其灵魂和主线,始终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设立了武进名人馆、李公仆纪念馆等一大批德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建了政治思想教育宣传团、法制教育宣讲团、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德育机构,构建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育人的比较完备的育人体系,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武进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阳光体育运动在武进各校已成为一种时尚;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已成为武进学生一展所长的最佳舞台;书法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艺术教育在武进已成为学校构建特色的重要载体。武进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实验区”为抓手,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武进的课改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师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