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家五世同堂,是上海老弄堂里人人羡慕的大家庭。如今老奶奶已经96高寿了,邻居们都称赞她好福气,儿女孝顺,心态好身体健康。我一直希望把我们家庭的幸福感传递给更多的人,所以当得知学校有个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的时候,我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师傅领进门
有一天,我看到志愿者论坛上有个叫“手牵手临终关怀”的项目正在招志愿者。这是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扶持下的一个公益项目之一,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癌症晚期(寿命只有半年以内)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我提交了申请,很快被通知首先要参加一个临终关怀的入门培训。
培训中有个环节,老师让我们说出自己的专业,并分享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病人。轮到我时,我告诉大家,“我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临终心理有一些了解。人在患癌症后普遍都会经历一系列心理流程,它包含了五个阶段:否認——讨价还价——愤怒——放弃努力——平静。”听到这里,老师打断了我,“你说的没错,但是光懂得理论还不够,还要能正确地辨认病人的情况。”随后老师找了5名志愿者扮演病人,又悄悄告诉他们各自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应该如何去扮演。于是,测试开始了。
1号病人开始显得很平静,但是他突然发疯似地找大家理论,说他还有救,他不想死,一会儿又显得很绝望。一直反反复复。2号病人直接大声哭喊道:“不!这不是真的,我怎么可能得癌症呢?医生,你一定是在开玩笑!” 3号病人脾气冲,火气大。“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没用?如果我曾经做错了什么,我已经做了忏悔,为什么没有好转?为什么不放过我?”4号病人似乎放弃了所有的努力,处于一种漫长的抑郁状态,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5号病人特别能嚷嚷,他用种种办法,比如让我们帮他复查,向我们寻找治疗方法、保养方法等,来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得了癌。
在经过仔细观察、确认后,我告诉老师,1号病人出于典型的放弃努力阶段,因为讨价还加和愤怒这两个阶段容易在这阶段反复出现;2号病人是第一阶段否认;3号是愤怒阶段;4号是最后的平静阶段;5号则是讨价还价阶段。听完我的答案,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接下来的培训也很顺利,很快,我真正的临终关怀工作开始了。
用催眠减轻痛苦
由于我的心理专业背景,刚上岗的我被安排协助资深志愿者王成男,照顾一些刚入院不久的患者。随王成男来到肿瘤医院的五号楼,我得知了此次要照顾病人的基本信息——一名60出头的男性患者,胃癌晚期,症状:疼痛、呕吐。
带着志愿者团队给病人准备的康乃馨,我轻轻推开了病房。病人被疼痛折磨得怎么躺都不舒服,导致整夜无法入睡,需要吃吗啡、打止疼针才能稍微缓解。我自报家门,叫他顾叔叔。顾叔叔不停地说痛,浑身都痛啊,累啊,怎么都累。他说,他只想快点安乐死,大家就都解脱了。有时候为了让他舒服些,我们会把他艰难地扶坐起来。他大声地咳,企图咳出点东西来,因为那用于进食的插鼻管刺激得喉咙也疼也难受了。只有拼命地咳很久,才能觉得稍微舒服点。
有一次,顾叔叔又痛苦地咳了起来,我一动不动地端着放在他胸前的盆,王成男则轻轻地抚摸他的后背,这样持续了大概40分钟。看着顾叔叔被病痛如此折磨,我实在很心疼。有没有办法能帮他减轻些痛苦呢?突然,我想到了培训中提到过的催眠术。催眠术是一种通过暗示来改变大脑疼痛信号,阻断慢性疼痛恶性循环,并且改变体内神经介质的治疗技术,对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群最为有效。心理学专业的我对此并不陌生,但是叔叔的疼痛症状比较严重,效果不一定好。我把想法跟王成男一说,她觉得可以一试,于是我们让顾叔叔躺了下来。
“叔叔,您试着闭上眼,想象自己漂在清澈的水面上,很轻,很轻。突然吹来一阵凉风,把你的身体吹得特别凉爽,你顿时觉得很舒服。你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轻,直到离开水面,腾空升起变成一朵羽毛……”我一边看着他,一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手背,一边柔和地带他进入清凉的意象。
“还真挺管用。”过了一会儿,高烧39.6度的叔叔居然在意象中体验到了清凉的感觉,轻声地说了一句。他躺在病床上,微闭双眼,已被病魔折磨得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了微微的笑容。脑海中的意象结束后,他依然没有睁开眼睛,似乎还沉浸在想象中的清凉世界。“如果觉得这样舒服,就闭着眼睛多休息一会儿。”我们静静地陪着他,一句话也没说。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就这样,叔叔安静地睡着了。看到催眠术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心里充满了欣慰和满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催眠术的帮助下,顾叔叔的疼痛有所减轻,心情也开朗了起来。我带上了CD和唱片机,为叔叔放轻音乐,并时不时地让他通过冥想达到身体的放松,缓解病痛带来的疼痛;有时我会带上报纸、杂志,读给叔叔听,让他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时候,我是一个倾听者,听叔叔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发泄心中的情绪。经过我们1个多月的照顾,叔叔终于不再消极地寻死,他决定平静地享受完他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
病人逝去,但是回家般的平静
两个月临床实习后,我进入了医院的临终关怀项目组。它位于医院的姑息科,这是全国唯一的姑息科,任务是用保守疗法帮助病人走完他们最后的人生路。医生们做的仅仅是用各种药物缓解疼痛,让疾病走完它自然的过程。
走进病房,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静静地躺着。她得了妇科方面的癌,晚期。家人被告知,她也许就在半个月之内离开。我站在病床边,望着这个老人,老奶奶已经瘦得皮包骨头,露在外面的手和脸上满是老人斑,似乎一直在半睡半醒中。
在医院的小接待室里,老人的孙子和女儿向我们细碎而漫长地讲述了老人从第一次发病到现在病情的发展,讲到了老人平时待人是多么的友善和宽厚,讲到了老人坚决要求把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医疗机构去做医学实验使用。在亲人的描述中,老人不再是病床中的那个日渐僵硬的身体,而是活生生的有人格、有情感、有性格的、留给家人美好形象和回忆的,这个家族的灵魂。他的孙子说他要为奶奶出一本书,留下所有关于奶奶的故事和记忆,这是他能想到的留住奶奶的方法。
我告诉他,这个想法很好,也可行,但不是现在。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能让老人可以平静地、安宁地、怀着幸福和满足地离开。老人的女儿已经做了很多:只要老人醒来,女儿就会为她唱她喜欢的歌曲,那些革命年代的老歌,就这样被一遍遍地唱着,不管隔壁床位的病人是否厌烦,事实上他们也总是跟着如饥似渴地聆听着人间的音乐;将一个小小的念佛机放在老人的枕头下面,念经的声音开得小小的,让老人的心灵在反复的诵经中得到安宁……只要有爱,亲人们也是能想到很多适用的临终关怀方法的。
针对他们提供的信息,我又给出了一些补充建议:买一些老人一直很喜欢吃的食品(比如这位老奶奶喜欢吃韩国烤饼和大闸蟹),做熟了放在她的床头,哪怕不能吃了,能闻到自己喜欢的味道也是一种安慰和满足,因为在生命游离时,最后消失的是嗅觉;回家找一些老人之前一直喜欢,一直用的柔软的物品,比如她的枕头,她的丝巾,让她感觉到温暖;如果老人无法再说话,也无法再听到亲人的呼唤,那么就坐在她的床边,握着她的手,微笑地看着她就足够了。
家人按照我给的建议为老人准备了相关的物件,我也和他们一起一直守候在奶奶身边。一个星期后,奶奶平静地离开了。在爱的细心的诠释下,死亡不再是让人悲伤和恐惧的事情,它是回家的感觉,让人充满了温馨、幸福和美好的期待。
责任编辑:曹晓晨
师傅领进门
有一天,我看到志愿者论坛上有个叫“手牵手临终关怀”的项目正在招志愿者。这是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扶持下的一个公益项目之一,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癌症晚期(寿命只有半年以内)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我提交了申请,很快被通知首先要参加一个临终关怀的入门培训。
培训中有个环节,老师让我们说出自己的专业,并分享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病人。轮到我时,我告诉大家,“我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临终心理有一些了解。人在患癌症后普遍都会经历一系列心理流程,它包含了五个阶段:否認——讨价还价——愤怒——放弃努力——平静。”听到这里,老师打断了我,“你说的没错,但是光懂得理论还不够,还要能正确地辨认病人的情况。”随后老师找了5名志愿者扮演病人,又悄悄告诉他们各自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应该如何去扮演。于是,测试开始了。
1号病人开始显得很平静,但是他突然发疯似地找大家理论,说他还有救,他不想死,一会儿又显得很绝望。一直反反复复。2号病人直接大声哭喊道:“不!这不是真的,我怎么可能得癌症呢?医生,你一定是在开玩笑!” 3号病人脾气冲,火气大。“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没用?如果我曾经做错了什么,我已经做了忏悔,为什么没有好转?为什么不放过我?”4号病人似乎放弃了所有的努力,处于一种漫长的抑郁状态,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5号病人特别能嚷嚷,他用种种办法,比如让我们帮他复查,向我们寻找治疗方法、保养方法等,来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得了癌。
在经过仔细观察、确认后,我告诉老师,1号病人出于典型的放弃努力阶段,因为讨价还加和愤怒这两个阶段容易在这阶段反复出现;2号病人是第一阶段否认;3号是愤怒阶段;4号是最后的平静阶段;5号则是讨价还价阶段。听完我的答案,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接下来的培训也很顺利,很快,我真正的临终关怀工作开始了。
用催眠减轻痛苦
由于我的心理专业背景,刚上岗的我被安排协助资深志愿者王成男,照顾一些刚入院不久的患者。随王成男来到肿瘤医院的五号楼,我得知了此次要照顾病人的基本信息——一名60出头的男性患者,胃癌晚期,症状:疼痛、呕吐。
带着志愿者团队给病人准备的康乃馨,我轻轻推开了病房。病人被疼痛折磨得怎么躺都不舒服,导致整夜无法入睡,需要吃吗啡、打止疼针才能稍微缓解。我自报家门,叫他顾叔叔。顾叔叔不停地说痛,浑身都痛啊,累啊,怎么都累。他说,他只想快点安乐死,大家就都解脱了。有时候为了让他舒服些,我们会把他艰难地扶坐起来。他大声地咳,企图咳出点东西来,因为那用于进食的插鼻管刺激得喉咙也疼也难受了。只有拼命地咳很久,才能觉得稍微舒服点。
有一次,顾叔叔又痛苦地咳了起来,我一动不动地端着放在他胸前的盆,王成男则轻轻地抚摸他的后背,这样持续了大概40分钟。看着顾叔叔被病痛如此折磨,我实在很心疼。有没有办法能帮他减轻些痛苦呢?突然,我想到了培训中提到过的催眠术。催眠术是一种通过暗示来改变大脑疼痛信号,阻断慢性疼痛恶性循环,并且改变体内神经介质的治疗技术,对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群最为有效。心理学专业的我对此并不陌生,但是叔叔的疼痛症状比较严重,效果不一定好。我把想法跟王成男一说,她觉得可以一试,于是我们让顾叔叔躺了下来。
“叔叔,您试着闭上眼,想象自己漂在清澈的水面上,很轻,很轻。突然吹来一阵凉风,把你的身体吹得特别凉爽,你顿时觉得很舒服。你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轻,直到离开水面,腾空升起变成一朵羽毛……”我一边看着他,一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手背,一边柔和地带他进入清凉的意象。
“还真挺管用。”过了一会儿,高烧39.6度的叔叔居然在意象中体验到了清凉的感觉,轻声地说了一句。他躺在病床上,微闭双眼,已被病魔折磨得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了微微的笑容。脑海中的意象结束后,他依然没有睁开眼睛,似乎还沉浸在想象中的清凉世界。“如果觉得这样舒服,就闭着眼睛多休息一会儿。”我们静静地陪着他,一句话也没说。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就这样,叔叔安静地睡着了。看到催眠术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心里充满了欣慰和满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催眠术的帮助下,顾叔叔的疼痛有所减轻,心情也开朗了起来。我带上了CD和唱片机,为叔叔放轻音乐,并时不时地让他通过冥想达到身体的放松,缓解病痛带来的疼痛;有时我会带上报纸、杂志,读给叔叔听,让他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时候,我是一个倾听者,听叔叔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发泄心中的情绪。经过我们1个多月的照顾,叔叔终于不再消极地寻死,他决定平静地享受完他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
病人逝去,但是回家般的平静
两个月临床实习后,我进入了医院的临终关怀项目组。它位于医院的姑息科,这是全国唯一的姑息科,任务是用保守疗法帮助病人走完他们最后的人生路。医生们做的仅仅是用各种药物缓解疼痛,让疾病走完它自然的过程。
走进病房,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静静地躺着。她得了妇科方面的癌,晚期。家人被告知,她也许就在半个月之内离开。我站在病床边,望着这个老人,老奶奶已经瘦得皮包骨头,露在外面的手和脸上满是老人斑,似乎一直在半睡半醒中。
在医院的小接待室里,老人的孙子和女儿向我们细碎而漫长地讲述了老人从第一次发病到现在病情的发展,讲到了老人平时待人是多么的友善和宽厚,讲到了老人坚决要求把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医疗机构去做医学实验使用。在亲人的描述中,老人不再是病床中的那个日渐僵硬的身体,而是活生生的有人格、有情感、有性格的、留给家人美好形象和回忆的,这个家族的灵魂。他的孙子说他要为奶奶出一本书,留下所有关于奶奶的故事和记忆,这是他能想到的留住奶奶的方法。
我告诉他,这个想法很好,也可行,但不是现在。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能让老人可以平静地、安宁地、怀着幸福和满足地离开。老人的女儿已经做了很多:只要老人醒来,女儿就会为她唱她喜欢的歌曲,那些革命年代的老歌,就这样被一遍遍地唱着,不管隔壁床位的病人是否厌烦,事实上他们也总是跟着如饥似渴地聆听着人间的音乐;将一个小小的念佛机放在老人的枕头下面,念经的声音开得小小的,让老人的心灵在反复的诵经中得到安宁……只要有爱,亲人们也是能想到很多适用的临终关怀方法的。
针对他们提供的信息,我又给出了一些补充建议:买一些老人一直很喜欢吃的食品(比如这位老奶奶喜欢吃韩国烤饼和大闸蟹),做熟了放在她的床头,哪怕不能吃了,能闻到自己喜欢的味道也是一种安慰和满足,因为在生命游离时,最后消失的是嗅觉;回家找一些老人之前一直喜欢,一直用的柔软的物品,比如她的枕头,她的丝巾,让她感觉到温暖;如果老人无法再说话,也无法再听到亲人的呼唤,那么就坐在她的床边,握着她的手,微笑地看着她就足够了。
家人按照我给的建议为老人准备了相关的物件,我也和他们一起一直守候在奶奶身边。一个星期后,奶奶平静地离开了。在爱的细心的诠释下,死亡不再是让人悲伤和恐惧的事情,它是回家的感觉,让人充满了温馨、幸福和美好的期待。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