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创设宽松和谐环境,让学生想问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有问题教学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在课堂结束时应留几分钟给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应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下适当的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让学生互相提问,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教师还应告诉学生: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在教学中经常教育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应持审视和质疑的态度。
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提供的心理安全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让学生提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努力营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灵感。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提问时,有些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启发其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讲明原因。为了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的,或不敢在大庭广众下提问的学生,可叫他们在课后再向老师提。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要问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概念上的冲突,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创设问题情境,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自然会水到渠成了。
在學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情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提问。一是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当理论与事实不一致时,就有了认知冲突,即有了问题。当学生的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时,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二是认知疑惑。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的知识难以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新问题的疑惑状态时,学生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比如刚开始学习乘法概念时,可以从一长串较大的相同数相加而感到麻烦的情境中提出能不能找到另一种简便算法的问题。 三是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去探索和解决新问题,但通常用已有的知识又不够用,于是便形成了认知空白,也就有了问题。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在课前先出示几个整除的式子,再出示不能整除的式子,此时学生就会想:这又该怎么办呢?学生的头脑中也就有了问题,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目的。
创设贴近生活情境,让学生善问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对生活中的问题较感兴趣。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先问学生:“你们今年几岁了?过了几年生日了?……小明今年8岁了,可他却只过了2个生日,这是为什么?”有关生日问题在人们生活中是比较现实而且感兴趣的,学生听了定会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更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趣味激励情境,让学生会问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思考。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要牢牢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形式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产生一种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渴望学习新知的心理状态。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逐步地培养起来了。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小学)
创设宽松和谐环境,让学生想问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有问题教学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在课堂结束时应留几分钟给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应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下适当的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让学生互相提问,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教师还应告诉学生: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在教学中经常教育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应持审视和质疑的态度。
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提供的心理安全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让学生提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努力营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灵感。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提问时,有些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启发其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讲明原因。为了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的,或不敢在大庭广众下提问的学生,可叫他们在课后再向老师提。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要问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概念上的冲突,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创设问题情境,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自然会水到渠成了。
在學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情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提问。一是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当理论与事实不一致时,就有了认知冲突,即有了问题。当学生的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时,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二是认知疑惑。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的知识难以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新问题的疑惑状态时,学生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比如刚开始学习乘法概念时,可以从一长串较大的相同数相加而感到麻烦的情境中提出能不能找到另一种简便算法的问题。 三是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去探索和解决新问题,但通常用已有的知识又不够用,于是便形成了认知空白,也就有了问题。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在课前先出示几个整除的式子,再出示不能整除的式子,此时学生就会想:这又该怎么办呢?学生的头脑中也就有了问题,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目的。
创设贴近生活情境,让学生善问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对生活中的问题较感兴趣。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先问学生:“你们今年几岁了?过了几年生日了?……小明今年8岁了,可他却只过了2个生日,这是为什么?”有关生日问题在人们生活中是比较现实而且感兴趣的,学生听了定会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更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趣味激励情境,让学生会问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思考。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要牢牢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形式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产生一种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渴望学习新知的心理状态。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逐步地培养起来了。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