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家庭暴力问题的提出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本综述的目的旨在探讨家庭暴力的内涵,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暴力发生原因及解决措施的观点,并对比其差异,阐述家庭暴力研究的现状和动态。
关键词:家庭暴力 暴力文化 理论研究
一.家庭暴力的理论参考(佟新 2000):
(一)心理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着重于家庭暴力发生的社会心理背景,多是线性—因果关系式分析。主要的研究角度有:(1)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人格特质的因果关系研究,研究施暴者与受害者的人格特点以及互动关系;(2)人类挫折—攻击行为间的关连研究,分析在何种情况下,人类的挫折或挫折感会引发暴力行为;(3)社会化研究,寻找社会化过程中原有家庭经验对现有施暴行为的关系,强调暴力行为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学会了暴力行为;(4)心理动力论,认为人们早期经验的未竟事宜会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并带到婚姻中,并在现有的婚姻中加以重视。
(二)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注重分析人们身处的大文化和大社会对社会之中的次系统、次文化间的关系,在对家庭关系(暴力或亲密关系) 的研究中把宏观社会制度结构与微观制度结构相联系。进入农耕社会之后,“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就从儿童开始内化;工业社会中,男性又成为活动主体,这与史密斯的女权主义位置理论认为的“性别关系是一种社会结构”想符合。她从这种社会关系互动中分析了家庭关系中的暴力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视角。
(三)妇女学的研究
家庭暴力的研究大多是把妇女作为受害者来进行的,对妇女暴力的研究至少有5种观点,一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观点(the socialist feminist approach);二是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的观点(the radical feminist approach);三是生态女权主义的观点(ecofeminism ,or the feminism of ecology);四是人权的观点(the human right s approach);五是社会性别的研究视角(gender prospect)。人权观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观点和社会性别视角的影响。从人权的观点看,对妇女的暴力意味着作为独立个体的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上缺乏安全,因此对妇女的暴力就不仅意味着对某个女性的暴力和暴力类型,而意味着妇女作为整体处在缺失社会安全的地位上;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观点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观点看,对妇女的暴力根源于性别劳动分工所产生的父权统治,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劳动分工导致了男权思想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它不仅存在于社会中也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性别研究的视角从两性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性别互动生产和再生产着不平等的性别关系。
(四)犯罪学研究——从法律角度看家庭暴力(何影,张亚林,2009)
家庭暴力均与个人隐私紧密相连,加害人与受害人有婚姻、亲缘或养育关系, 相互间或仍有感情,或曾有感情。因此,家庭暴力行为通常被视为家庭内部问题,属于私人问题,不成为社会公众问题。但从人身权益上来讲,这应该是个法律问题。因此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更不应该忽略法律的作用。从犯罪学的角度, 将其归类划分为“家庭暴力犯罪”。对施暴者给与违法定性,对受害者给与法律援助。
二.关于家庭暴力产生原因的研究(陈苇,2007):
(一)针对不同地区类型的家庭暴力研究:(曹玉萍、张亚林,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1月)据家庭暴力的实证研究证明,不同的地区类型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频率和主要诱发原因有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家庭暴力差异。
1.家庭经济问题是家庭暴力的主要诱因, 以农村为甚,与文献相一致。可能由于农村家庭少有固定经济收入、农村老人无退休福利等因素,使得诸如家庭经济分配、夫妻双方老人赡养费,以及家庭成员经济支配权等问题更易显现,由此带来家人之间的关系紧张以致暴力发生。
2.施暴者的个性与行为问题是家庭暴力的另一主要诱因,特别是农村地区。施暴者大多有占有欲、不安全感、行为冲动等特点;大多情绪不稳、遭遇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此外,家庭暴力还与受虐者本身有关(victim-blaming)。美国纽约对1 200名受试者调查显示,25%的家庭暴力是因受虐者引发(Worden AP,Carlson BE,2005)。本调查结果显示,由受虐者引发家庭暴力以农村居多。并且,农村的施暴者报告家庭暴力的首位诱因是缘于受虐者,而受虐者报告的则首要缘于施暴者。可见,不仅施暴者的个人素质可能存在缺陷,而且受虐者的个人素质也亟待提高。在对农村家庭暴力进行干预时,需侧重于帮助家庭暴力当事者提高自我认识、学会换位思考。在以核心家庭为主流的城区和工业区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是家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可能由于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在孩子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上产生分歧和矛盾所致。虽然家庭暴力以夫妻暴力形式最多(曹玉萍、张亚林、孙圣琦,2006),但起缘于夫妻感情问题者不到20%,低于国外报道(Smith,1991)。作为家庭暴力的诱因,夫妻感情问题城区明显多于农村。可能是反映农村夫妻还没有把夫妻感情问题放到比较重视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文化根源的家庭暴力研究:(孟广宇、邓红, 2007)
1.崇尚强权文化
崇尚强权文化是指人们对强势和权力的崇拜,相信强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随着家庭的出现,这种文化也逐渐渗透到家庭中,一旦发生家庭矛盾,身体强壮或者社会地位高的人就占据上风,他们企图通过简单而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强”可以理解为身体力量方面的强大,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是强的一方占有统治地位,弱的一方处于依附地位,要顺从强者。而对“权”可以理解为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强大。家庭中经济收入决定了每个人的家庭地位,经济收入高的一方掌握着家庭的经济命脉,而经济收入低者或者没有经济收入的一方依赖于另一方。
在一个调查对象以21-5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数为多的研究中,从从事职业、婚姻状况、男女的经济状况、法律意识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农村的家庭暴力状况,以求寻的在制度和政策上的解决。(陈苇,2007)这个调查的结果,表示在农村中在文化程度上存在男女差异,这使得女性在其他方面也从属于男性,依赖男性。
2.对家庭暴力的纵容文化
这种文化存在于民间,可以说是一种“民俗文化”。这种文化的流传具有一个奇怪的特点,那就是传承这种文化的往往是那些曾经饱受家庭暴力危害的妇女。另外,这种文化在同龄男子之间的交叉感染性特别强,如果一个男人在经常交往的圈子里有人崇尚家庭暴力或者有家庭暴力的倾向,那么他在日常的交流中或者遇事的处理方式上就会受到暴力感染。这种文化还反映在家长对孩子的暴力现象上。可以说这种文化流传甚广,影响甚深,不仅在文化水平低的家庭,甚至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有人甚至把这种家庭暴力式的教育方法当作经验在公共场合进行传授。
3.对家庭暴力的宽容或者漠视文化
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暴力具有很大的私密性,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作为家庭之外的人无法对家庭暴力做出判断,无法直接干涉他人的私生活。但这种文化直接影响的是人们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处理。 这种对家庭暴力的宽容漠视文化还表现在将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受害者,认为是受害者的某些行为不当才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以此来解脱或宽恕施暴者。宽容文化还表现在受害者对施暴者的宽容。
在一次对农村家庭暴力的研究中,将暴力行为分为躯体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统计分析的结果表示,家庭暴力的发生与妇女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没有明显关系,而主要受到其生活中暴力经历的影响,当调查妇女周围有家庭暴力现象或者调查妇女自己在小时候遭受过暴力伤害时,家庭暴力的发生危险明显增加,特别是知道父亲打过母亲时,婚后遭受暴力伤害的危险性更大。(郭素芳、赵凤敏、吴久玲、张彤、王临虹、王蕾,2007)
三.结 论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家庭暴力问题的提出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由于家庭暴力这一社会现象可引发诸多消极的社会影响,诸如施暴对象在肉体上。精神上遭受摧残折磨,身心健康的巨大伤害,家庭破裂,甚至导致进一步的犯罪现象和未成年不健康成长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佟新.不平等性别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中国家庭暴力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1).
[2] 曹玉萍,张亚林,杨世昌,王国强,张宇,黄国平.不同地区家庭暴力诱发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1).
[3] 何影,张亚林.家庭暴力分型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0(1)
[4] 陈苇.我国农村家庭暴力调查研究———以对农村妇女的家庭暴力为主要分析对象[J].法商研究.2007(6).
关键词:家庭暴力 暴力文化 理论研究
一.家庭暴力的理论参考(佟新 2000):
(一)心理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着重于家庭暴力发生的社会心理背景,多是线性—因果关系式分析。主要的研究角度有:(1)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人格特质的因果关系研究,研究施暴者与受害者的人格特点以及互动关系;(2)人类挫折—攻击行为间的关连研究,分析在何种情况下,人类的挫折或挫折感会引发暴力行为;(3)社会化研究,寻找社会化过程中原有家庭经验对现有施暴行为的关系,强调暴力行为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学会了暴力行为;(4)心理动力论,认为人们早期经验的未竟事宜会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并带到婚姻中,并在现有的婚姻中加以重视。
(二)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注重分析人们身处的大文化和大社会对社会之中的次系统、次文化间的关系,在对家庭关系(暴力或亲密关系) 的研究中把宏观社会制度结构与微观制度结构相联系。进入农耕社会之后,“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就从儿童开始内化;工业社会中,男性又成为活动主体,这与史密斯的女权主义位置理论认为的“性别关系是一种社会结构”想符合。她从这种社会关系互动中分析了家庭关系中的暴力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视角。
(三)妇女学的研究
家庭暴力的研究大多是把妇女作为受害者来进行的,对妇女暴力的研究至少有5种观点,一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观点(the socialist feminist approach);二是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的观点(the radical feminist approach);三是生态女权主义的观点(ecofeminism ,or the feminism of ecology);四是人权的观点(the human right s approach);五是社会性别的研究视角(gender prospect)。人权观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观点和社会性别视角的影响。从人权的观点看,对妇女的暴力意味着作为独立个体的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上缺乏安全,因此对妇女的暴力就不仅意味着对某个女性的暴力和暴力类型,而意味着妇女作为整体处在缺失社会安全的地位上;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观点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观点看,对妇女的暴力根源于性别劳动分工所产生的父权统治,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劳动分工导致了男权思想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它不仅存在于社会中也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性别研究的视角从两性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性别互动生产和再生产着不平等的性别关系。
(四)犯罪学研究——从法律角度看家庭暴力(何影,张亚林,2009)
家庭暴力均与个人隐私紧密相连,加害人与受害人有婚姻、亲缘或养育关系, 相互间或仍有感情,或曾有感情。因此,家庭暴力行为通常被视为家庭内部问题,属于私人问题,不成为社会公众问题。但从人身权益上来讲,这应该是个法律问题。因此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更不应该忽略法律的作用。从犯罪学的角度, 将其归类划分为“家庭暴力犯罪”。对施暴者给与违法定性,对受害者给与法律援助。
二.关于家庭暴力产生原因的研究(陈苇,2007):
(一)针对不同地区类型的家庭暴力研究:(曹玉萍、张亚林,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1月)据家庭暴力的实证研究证明,不同的地区类型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频率和主要诱发原因有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家庭暴力差异。
1.家庭经济问题是家庭暴力的主要诱因, 以农村为甚,与文献相一致。可能由于农村家庭少有固定经济收入、农村老人无退休福利等因素,使得诸如家庭经济分配、夫妻双方老人赡养费,以及家庭成员经济支配权等问题更易显现,由此带来家人之间的关系紧张以致暴力发生。
2.施暴者的个性与行为问题是家庭暴力的另一主要诱因,特别是农村地区。施暴者大多有占有欲、不安全感、行为冲动等特点;大多情绪不稳、遭遇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此外,家庭暴力还与受虐者本身有关(victim-blaming)。美国纽约对1 200名受试者调查显示,25%的家庭暴力是因受虐者引发(Worden AP,Carlson BE,2005)。本调查结果显示,由受虐者引发家庭暴力以农村居多。并且,农村的施暴者报告家庭暴力的首位诱因是缘于受虐者,而受虐者报告的则首要缘于施暴者。可见,不仅施暴者的个人素质可能存在缺陷,而且受虐者的个人素质也亟待提高。在对农村家庭暴力进行干预时,需侧重于帮助家庭暴力当事者提高自我认识、学会换位思考。在以核心家庭为主流的城区和工业区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是家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可能由于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在孩子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上产生分歧和矛盾所致。虽然家庭暴力以夫妻暴力形式最多(曹玉萍、张亚林、孙圣琦,2006),但起缘于夫妻感情问题者不到20%,低于国外报道(Smith,1991)。作为家庭暴力的诱因,夫妻感情问题城区明显多于农村。可能是反映农村夫妻还没有把夫妻感情问题放到比较重视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文化根源的家庭暴力研究:(孟广宇、邓红, 2007)
1.崇尚强权文化
崇尚强权文化是指人们对强势和权力的崇拜,相信强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随着家庭的出现,这种文化也逐渐渗透到家庭中,一旦发生家庭矛盾,身体强壮或者社会地位高的人就占据上风,他们企图通过简单而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强”可以理解为身体力量方面的强大,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是强的一方占有统治地位,弱的一方处于依附地位,要顺从强者。而对“权”可以理解为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强大。家庭中经济收入决定了每个人的家庭地位,经济收入高的一方掌握着家庭的经济命脉,而经济收入低者或者没有经济收入的一方依赖于另一方。
在一个调查对象以21-5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数为多的研究中,从从事职业、婚姻状况、男女的经济状况、法律意识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农村的家庭暴力状况,以求寻的在制度和政策上的解决。(陈苇,2007)这个调查的结果,表示在农村中在文化程度上存在男女差异,这使得女性在其他方面也从属于男性,依赖男性。
2.对家庭暴力的纵容文化
这种文化存在于民间,可以说是一种“民俗文化”。这种文化的流传具有一个奇怪的特点,那就是传承这种文化的往往是那些曾经饱受家庭暴力危害的妇女。另外,这种文化在同龄男子之间的交叉感染性特别强,如果一个男人在经常交往的圈子里有人崇尚家庭暴力或者有家庭暴力的倾向,那么他在日常的交流中或者遇事的处理方式上就会受到暴力感染。这种文化还反映在家长对孩子的暴力现象上。可以说这种文化流传甚广,影响甚深,不仅在文化水平低的家庭,甚至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有人甚至把这种家庭暴力式的教育方法当作经验在公共场合进行传授。
3.对家庭暴力的宽容或者漠视文化
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暴力具有很大的私密性,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作为家庭之外的人无法对家庭暴力做出判断,无法直接干涉他人的私生活。但这种文化直接影响的是人们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处理。 这种对家庭暴力的宽容漠视文化还表现在将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受害者,认为是受害者的某些行为不当才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以此来解脱或宽恕施暴者。宽容文化还表现在受害者对施暴者的宽容。
在一次对农村家庭暴力的研究中,将暴力行为分为躯体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统计分析的结果表示,家庭暴力的发生与妇女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没有明显关系,而主要受到其生活中暴力经历的影响,当调查妇女周围有家庭暴力现象或者调查妇女自己在小时候遭受过暴力伤害时,家庭暴力的发生危险明显增加,特别是知道父亲打过母亲时,婚后遭受暴力伤害的危险性更大。(郭素芳、赵凤敏、吴久玲、张彤、王临虹、王蕾,2007)
三.结 论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家庭暴力问题的提出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由于家庭暴力这一社会现象可引发诸多消极的社会影响,诸如施暴对象在肉体上。精神上遭受摧残折磨,身心健康的巨大伤害,家庭破裂,甚至导致进一步的犯罪现象和未成年不健康成长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佟新.不平等性别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中国家庭暴力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1).
[2] 曹玉萍,张亚林,杨世昌,王国强,张宇,黄国平.不同地区家庭暴力诱发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1).
[3] 何影,张亚林.家庭暴力分型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0(1)
[4] 陈苇.我国农村家庭暴力调查研究———以对农村妇女的家庭暴力为主要分析对象[J].法商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