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本质在于“学”,即探究,。但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技能的获得,科学态度的形成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大大促进了动脑理解,而动脑理解的过程又会反过来加强了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在科学课堂的设计中,教师应精心准备结构化的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运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提问、假设、科学探究、解释、交流等过程,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正是“学”——探究的意义所在。
有幸的是2008年9月我校开始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儿童科学教育模式研究”课题中“教育教学模式”子课题的研究,我校课题实验对象主要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这使得玩中学科学的教学模式得以在我校实践。
在起初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一个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都不同,有的领悟的快、层次深,有的只是模糊的认识,知道有这样的结果至于什么原因并不了解,自己也没有去探究过。针对这种局面我校组织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经过一年的实验在一次次地摸索、尝试,在实施《玩中学科学》教材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种立体教学模式,并在不断的完善。
面对儿童的理解能力还比较低,对于他们来说科学教育应当立足于初步树立科学的思想、构建科学的思维方法、体验探索科学活动的过程而非专业术语的精确表述。如果立足于儿童掌握这些生涩的科学概念,不仅这些概念儿童难于理解接受,同时对儿童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利。
为了实验工作的扎实开展,我校学科组确立了研究的目标——建立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课前两准备→课中三模块→课后四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玩中学科学的基本要求。
一、“课前两准备”即知识准备和材料准备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生态和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和科技教育等,儿童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道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我们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应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为儿童常见的、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易操作的内容。在每节课的前期,我会根据新课的类型,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准备的内容,进行游戏活动所需的材料及工具,搜集或查找、询问有关的知识,只有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才能使课中的各个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二、“课中三模块”即活动模块、展示模块、归纳模块
(1)活动模块:我在导入新课时以兴趣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情景,有文字描述形式,也有图片情景,有现场表演,也有录像片段,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充分地“玩”:游戏、制作、实验、互助、观察、提问、猜想……,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玩中学做中学,整个过程中体验着玩带给大家的乐趣。在活动中我注重了一个容易让大家忽略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偶发性活动是由外界情景诱发并围着偶发性事件展开的一种科学活动。往往这类活动有强烈的内部动机,因此,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性、主动性、积极性、迫切性都强于我们有计划安排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受到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往往这种类型的科学活动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失去了对有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契机。例如:在一次雨后的户外活动时,一个学生说:彩虹很美丽,但是只能在雨后看到。另一个学生说:那你就给老天说说天天下雨。这时学生已经观察到了自然现象,但是如果没有加以指导学生们大笑后探索就此中断。因此我们对偶发性科学活动要及时发现、鼓励、指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善于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2)展示模块:我注重对学生活动加以引导,让学生适时把自己的作品、发现、设想构思在课上进行展示、汇报,这样学生得以充分展示,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得以体验感悟,交流实验中的成败得失。例如在学习气球飞上天一课中,一个学生在做完气球上天的实验后,把气球粘在饮料瓶上,用饮料瓶的盖子做轮子,利用空气的反动力做出了一个会跑的饮料瓶。这就是学生在原有的科学知识上经过小组讨论发现制作的成果。我让他在全班做了展示,使他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3)归纳模块:教师帮助学生将感性的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揭示其中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拓展,“科技使生活更完美”,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利用科学原理进行发明创造,一些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三、“课后四延伸”即环境、自然、学科、生活方面的延伸
课外是课内的延伸,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一个好场所。我们采取教师集中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形式,搞课外小实验活动,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究是在学习相关知识后,有创造性开展课外创新发明。在学习《变色陀螺》一课之后,学生受到玩四驱车的启发,把小马达安装在陀螺上,制作成了“电动陀螺”,这样更容易观察到陀螺的变色效果。在学习完“吃出营养和健康”一课后学生能知道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于自身的健康关系以及均衡的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从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但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全家,延伸到生活中。在学习《小小魔法师》后,利用溶解的方法去除各种污渍(如小广告、厨房的油渍等),美化家庭、学校、社区的环境。
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活动的开展,教师教得快乐,孩子们玩得快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有幸的是2008年9月我校开始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儿童科学教育模式研究”课题中“教育教学模式”子课题的研究,我校课题实验对象主要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这使得玩中学科学的教学模式得以在我校实践。
在起初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一个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都不同,有的领悟的快、层次深,有的只是模糊的认识,知道有这样的结果至于什么原因并不了解,自己也没有去探究过。针对这种局面我校组织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经过一年的实验在一次次地摸索、尝试,在实施《玩中学科学》教材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种立体教学模式,并在不断的完善。
面对儿童的理解能力还比较低,对于他们来说科学教育应当立足于初步树立科学的思想、构建科学的思维方法、体验探索科学活动的过程而非专业术语的精确表述。如果立足于儿童掌握这些生涩的科学概念,不仅这些概念儿童难于理解接受,同时对儿童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利。
为了实验工作的扎实开展,我校学科组确立了研究的目标——建立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课前两准备→课中三模块→课后四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玩中学科学的基本要求。
一、“课前两准备”即知识准备和材料准备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生态和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和科技教育等,儿童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道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我们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应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为儿童常见的、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易操作的内容。在每节课的前期,我会根据新课的类型,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准备的内容,进行游戏活动所需的材料及工具,搜集或查找、询问有关的知识,只有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才能使课中的各个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二、“课中三模块”即活动模块、展示模块、归纳模块
(1)活动模块:我在导入新课时以兴趣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情景,有文字描述形式,也有图片情景,有现场表演,也有录像片段,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充分地“玩”:游戏、制作、实验、互助、观察、提问、猜想……,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玩中学做中学,整个过程中体验着玩带给大家的乐趣。在活动中我注重了一个容易让大家忽略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偶发性活动是由外界情景诱发并围着偶发性事件展开的一种科学活动。往往这类活动有强烈的内部动机,因此,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性、主动性、积极性、迫切性都强于我们有计划安排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受到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往往这种类型的科学活动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失去了对有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契机。例如:在一次雨后的户外活动时,一个学生说:彩虹很美丽,但是只能在雨后看到。另一个学生说:那你就给老天说说天天下雨。这时学生已经观察到了自然现象,但是如果没有加以指导学生们大笑后探索就此中断。因此我们对偶发性科学活动要及时发现、鼓励、指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善于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2)展示模块:我注重对学生活动加以引导,让学生适时把自己的作品、发现、设想构思在课上进行展示、汇报,这样学生得以充分展示,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得以体验感悟,交流实验中的成败得失。例如在学习气球飞上天一课中,一个学生在做完气球上天的实验后,把气球粘在饮料瓶上,用饮料瓶的盖子做轮子,利用空气的反动力做出了一个会跑的饮料瓶。这就是学生在原有的科学知识上经过小组讨论发现制作的成果。我让他在全班做了展示,使他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3)归纳模块:教师帮助学生将感性的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揭示其中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拓展,“科技使生活更完美”,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利用科学原理进行发明创造,一些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三、“课后四延伸”即环境、自然、学科、生活方面的延伸
课外是课内的延伸,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一个好场所。我们采取教师集中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形式,搞课外小实验活动,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究是在学习相关知识后,有创造性开展课外创新发明。在学习《变色陀螺》一课之后,学生受到玩四驱车的启发,把小马达安装在陀螺上,制作成了“电动陀螺”,这样更容易观察到陀螺的变色效果。在学习完“吃出营养和健康”一课后学生能知道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于自身的健康关系以及均衡的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从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但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全家,延伸到生活中。在学习《小小魔法师》后,利用溶解的方法去除各种污渍(如小广告、厨房的油渍等),美化家庭、学校、社区的环境。
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活动的开展,教师教得快乐,孩子们玩得快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