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完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与困难。本文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面临的挑战为切入点,首先阐述了在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面临的挑战,然后详细论证了全媒体环境对教育手段的影响,新媒体不但加大了教育主客体接受信息的难度,也丰富了教育的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迎難而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挑战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个媒介化生存时代也逐渐生成,身处其中的人和工作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新媒体传播技术日益发展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手段也更加多样,在客观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得以拓宽。但与此同时,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手段等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受到挑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发挥其最大潜能,进而促使其实现自身价值。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高校实现这一目标的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被消解与被凸显并存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互联网在使人们生存方式的传统单一性被改变的同时,也提供了现代人张扬主体性的便利条件。原因在于,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上发挥主体性,全面提升了人的学习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也逐渐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使人们过多的依赖网络,依赖新媒体。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很多大学生因为自制力差、自控力弱,产生了很多发表错误言论、恶意中伤他人等不道德的行为,甚至出现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与此同时,在全媒体环境下,有些学生对手机、新媒体过度依赖,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了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所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充斥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新媒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依赖性是与主体性相对而言的。人如果没有了主体性,就会产生人的主体性与网络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因此,若要强化人的网络主体性,就必须克服对网络的依赖性。由此可见,在全媒体环境下,如何使网络主体的主体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得以有效处理,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实现。
与此同时,在全媒体环境下,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其主体性得到凸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制作、选择、传播和控制教育信息的人,因此,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教育主体,大学生在其引导下选择和接受教育信息。
然而,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选择和接受信息,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面前的严峻课题。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够成熟,没有足够完善的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容易沦为社会舆论的被动接受者,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说,我们不但要通过立法来约束网络信息发布者的行为,从而为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舆论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此前提下,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把关人”,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出台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并加强对相关信息的筛选,从而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接受新媒体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亦师亦友:“师”,可以传道授业;“友”,可以谈天说地。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络素养提升的前提下,还应该道德品质优良,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采用正确的方式与其沟通,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全媒体环境挑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接受性
在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不平等的地位,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问题出现。比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有的受教育者(学生)在与教育者(老师)交谈的过程中,比较局促,并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而是把话藏在心里。这样一来,即使是当面交流,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变得困难重重。然而不同的是,在新媒体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趋于平等,除了可以有当面的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轻松、随意的交流环境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的实现。所以说,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大学生更易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实践中,如果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其中有些人可能不会选择做心理咨询或者其他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而是闷在心里,任其发展。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能在网络上畅快淋漓的倾诉,可能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便成了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想要浏览的信息有自主选择权。
二、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手段受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纵深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也越加多样化。目前,一些高校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经验丰富,成效显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依旧有利有弊。
(一)在教育信息的选择上难度加大
在新媒体条件下,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使得对传播和选择信息的监管变得更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每天要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在信息源头上把关,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说,难度不小。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内容丰富、传播范围广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领域和范围得到提升。 但是,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有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若被不法分子或敌对势力所利用,网络就会成为他们宣传错误甚至非法言论的武器,影响范围广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大了教育者指导大学生选择信息的难度,同时,大学生也会因为无法选择而出现不良的后果,要么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要么就是其树立了新的价值观,而这种新的价值观可能利于、也可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但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在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将来有益于社会。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手段需要创新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宣传思想工作做得好不好,不仅在于宗旨是否明确,方向的把握是否正确,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是否了解,还在于是否讲究方式方法。我们不但要继承和弘扬以往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又要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探索新的手段和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38次集体学习时对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作了相关的论述。他谈到,对网络文化加强建设和管理,发挥好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态度积极,不断创新,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網络文化,从而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在高校,利用好、发挥好互联网阵地作用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课堂讲授,辅之以讨论会、社会实践等。而在新媒体时代,产生了微博、微信等新的教育载体,使得教育内容的传播速度更快,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各个高校应该在加强网络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深入挖掘和深刻把握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上区别于其他学校,有自身的特点,力争更及时地发布信息、更准确地传播信息,从而使自身的认同度更高。校报、广播、宣传栏等是高校宣传教育的主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网络上可以以开设专栏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搭建了一个新的有效的更广阔的平台,我们应该利用好,管理好。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手段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新的有效渠道,为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宫志来,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22)
[2]戴丽红,陈祖伟.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育人环境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2(1)
基金项目:沈阳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文化环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宏伟(1980- ),女,满族,辽宁丹东人,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挑战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个媒介化生存时代也逐渐生成,身处其中的人和工作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新媒体传播技术日益发展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手段也更加多样,在客观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得以拓宽。但与此同时,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手段等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受到挑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发挥其最大潜能,进而促使其实现自身价值。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高校实现这一目标的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被消解与被凸显并存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互联网在使人们生存方式的传统单一性被改变的同时,也提供了现代人张扬主体性的便利条件。原因在于,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上发挥主体性,全面提升了人的学习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也逐渐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使人们过多的依赖网络,依赖新媒体。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很多大学生因为自制力差、自控力弱,产生了很多发表错误言论、恶意中伤他人等不道德的行为,甚至出现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与此同时,在全媒体环境下,有些学生对手机、新媒体过度依赖,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了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所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充斥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新媒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依赖性是与主体性相对而言的。人如果没有了主体性,就会产生人的主体性与网络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因此,若要强化人的网络主体性,就必须克服对网络的依赖性。由此可见,在全媒体环境下,如何使网络主体的主体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得以有效处理,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实现。
与此同时,在全媒体环境下,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其主体性得到凸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制作、选择、传播和控制教育信息的人,因此,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教育主体,大学生在其引导下选择和接受教育信息。
然而,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选择和接受信息,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面前的严峻课题。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够成熟,没有足够完善的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容易沦为社会舆论的被动接受者,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说,我们不但要通过立法来约束网络信息发布者的行为,从而为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舆论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此前提下,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把关人”,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出台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并加强对相关信息的筛选,从而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接受新媒体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亦师亦友:“师”,可以传道授业;“友”,可以谈天说地。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络素养提升的前提下,还应该道德品质优良,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采用正确的方式与其沟通,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全媒体环境挑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接受性
在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不平等的地位,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问题出现。比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有的受教育者(学生)在与教育者(老师)交谈的过程中,比较局促,并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而是把话藏在心里。这样一来,即使是当面交流,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变得困难重重。然而不同的是,在新媒体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趋于平等,除了可以有当面的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轻松、随意的交流环境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的实现。所以说,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大学生更易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实践中,如果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其中有些人可能不会选择做心理咨询或者其他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而是闷在心里,任其发展。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能在网络上畅快淋漓的倾诉,可能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便成了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想要浏览的信息有自主选择权。
二、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手段受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纵深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也越加多样化。目前,一些高校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经验丰富,成效显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依旧有利有弊。
(一)在教育信息的选择上难度加大
在新媒体条件下,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使得对传播和选择信息的监管变得更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每天要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在信息源头上把关,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说,难度不小。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内容丰富、传播范围广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领域和范围得到提升。 但是,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有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若被不法分子或敌对势力所利用,网络就会成为他们宣传错误甚至非法言论的武器,影响范围广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大了教育者指导大学生选择信息的难度,同时,大学生也会因为无法选择而出现不良的后果,要么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要么就是其树立了新的价值观,而这种新的价值观可能利于、也可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但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在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将来有益于社会。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手段需要创新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宣传思想工作做得好不好,不仅在于宗旨是否明确,方向的把握是否正确,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是否了解,还在于是否讲究方式方法。我们不但要继承和弘扬以往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又要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探索新的手段和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38次集体学习时对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作了相关的论述。他谈到,对网络文化加强建设和管理,发挥好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态度积极,不断创新,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網络文化,从而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在高校,利用好、发挥好互联网阵地作用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课堂讲授,辅之以讨论会、社会实践等。而在新媒体时代,产生了微博、微信等新的教育载体,使得教育内容的传播速度更快,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各个高校应该在加强网络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深入挖掘和深刻把握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上区别于其他学校,有自身的特点,力争更及时地发布信息、更准确地传播信息,从而使自身的认同度更高。校报、广播、宣传栏等是高校宣传教育的主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网络上可以以开设专栏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搭建了一个新的有效的更广阔的平台,我们应该利用好,管理好。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手段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新的有效渠道,为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宫志来,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22)
[2]戴丽红,陈祖伟.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育人环境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2(1)
基金项目:沈阳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文化环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宏伟(1980- ),女,满族,辽宁丹东人,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