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准确地把握提问对象、提问时机,提问角度、提问方式、提问类型等,准确把握语文课提问的艺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如何设计和运用课堂提问呢?同行们在教学研讨时说得最多的是:要问当问之人、当问之时和当问之处。但什么是当问之人,什么是当问之时,什么又是当问之处,这个“度”实在不好把握。下面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准确把握提问的对象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提问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可提问较容易的浅层问题,学生回答得好,予以鼓励,就能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成功欲,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提些较难的,深层次的问题,如能答得好,不但能促进他本人深入钻研,而且对全班同学也有启发。教师还应考虑:提问时,对谁问得详,对谁问得略,第一课时问谁,第二课时问谁,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是要熟练掌握教材,二是要深刻了解学生。正如《学记》中所比拟的:“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侧之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这是教学之道,也是提问之道。如果用大力敲小钟,就要把钟撞坏;用小力叩大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音量。钟要从容的撞,才能使之尽其声。提问要慢慢启发,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使反应比较慢的学生也能跟上,才能鼓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
二、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不但关系到课堂提问的成败,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把握课堂提问时机和方法,精通捕捉课堂提问时机的技巧。准确把握课堂提问时机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师进行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课堂提问是教学决策的重要内容,把握提问时机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当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小天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紧皱眉头厌倦困顿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神分散时,当学生有所发现时,心情兴奋,跃跃欲试时……,教师及时提问,就可以打开学生思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创造意识,强化教学效果。二是从教师的教学视角把握。教师的教学视角是教学的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提问的时机一旦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提问就会达到最佳时机。因此,把握时机要从教师的教学视角来考虑。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疑难处,教材的含蓄处,教材的矛盾处,教材的异常处,都是提问的最佳处。在这些地方设置疑问,对学生启发点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养成学生深钻教材的习惯。
三、要准确把握提问角度
课堂提问必须抓住突破口,从教材的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各个击破教材的各个知识点。教材的角度的选择,要根据教学任务来定,不过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问:
1、从课题入手。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师可紧扣课题,“葫芦僧,代指谁?葫芦案又指什么案?”就此启发,引导学生读文,学生不难得出贾雨村是一个老奸巨滑、利欲熏心、上谄下陷、手毒心狠的封建官僚,门子是一个熟悉官场内幕、有着趋炎附势的恶习和刁滑的奴才性格的结论。
2、从重点词句段入手。如《回忆我的母亲》师应紧紧抓住第一段第二句组织提问题,分析课文,让学生弄清“我爱我母亲”是文章感情的基调,“勤劳”一词总领全文,表明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回忆”点明了题旨。
3、从文章的关键入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部分第三层(第三自然段)是学习全文的关键,作者用一组排比句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师可提问:文章哪些段落体现志愿军战士品质的纯洁和高尚?哪些段落写他们意志的坚韧和刚强,哪些写他们胸怀的美丽和宽广?通过学生读文,老师提问,既不难搞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也不难搞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从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入手。如鲁迅先生的杂文《论雷锋塔的倒掉》具有含蓄、隽永的特点,学生不易理解,老师要引导学生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地反复自读。在此基础上可循离渐进地提出如下问题:①文章标题是《论雷锋塔的倒掉》,雷峰塔象征什么,作者为什么先写未倒的雷锋塔?②鲁迅先生为什么唯一的希望是雷锋塔的倒掉,这“唯一”意味着什么,先生对雷锋塔的倒掉有哪些看法?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③法海为什么要那样地嫉妒白蛇与许仙的结合?④蟹和尚的故事为什么要写得那样详尽?这与“论雷锋塔的倒掉”这一线索有什么联系?⑤最后一段为什么用“活该”二字?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活该”后用句号而用感叹号?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理解课文的疑难处,弄懂这些问题,也就理解了谭课文要表达的中心。
从以上四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既使学生掌握了教材,又使学生学会了读书方法,在启发提问的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又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活跃、兴奋状态,极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四、要准确把握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很多,可以口头,可以书面,也可以密集,可以分散;可以集体回答,可以小组讨论后单人回答;或问是非,或要选择,或求深入,或让发挥。尽管方式很多,但有一点必须注意,选择的方式要最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课型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所采用的提问方式要与其相适应。讲读课提问可用口头回答,课堂小测试可以书面加答,复习课提问密度要大,新课提问面要广,诗歌和散文和精彩章节可以集体背诵,难度较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后可选一人回答。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准确把握,灵活选择,从而形成一种师导生探、生动而又主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如在读讲《春》时,若注意恰切地采用多种方式的提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对该课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准确的造词,形象的描写,贴切的修辞,学生不难当堂掌握。
五、要准确地把握提问类型
不同类型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准确把握提问,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恰当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提问类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式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细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精读课文时可采用经较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检查性提问,总结课文时可采用总结性提问,结束课文时可采用鉴赏性提问,分析人物事件时可采用描述式提问,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可采用展开提问等等。这样,把提问类型的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课型紧密结合,协调统一起来,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如何设计和运用课堂提问呢?同行们在教学研讨时说得最多的是:要问当问之人、当问之时和当问之处。但什么是当问之人,什么是当问之时,什么又是当问之处,这个“度”实在不好把握。下面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准确把握提问的对象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提问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可提问较容易的浅层问题,学生回答得好,予以鼓励,就能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成功欲,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提些较难的,深层次的问题,如能答得好,不但能促进他本人深入钻研,而且对全班同学也有启发。教师还应考虑:提问时,对谁问得详,对谁问得略,第一课时问谁,第二课时问谁,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是要熟练掌握教材,二是要深刻了解学生。正如《学记》中所比拟的:“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侧之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这是教学之道,也是提问之道。如果用大力敲小钟,就要把钟撞坏;用小力叩大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音量。钟要从容的撞,才能使之尽其声。提问要慢慢启发,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使反应比较慢的学生也能跟上,才能鼓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
二、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不但关系到课堂提问的成败,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把握课堂提问时机和方法,精通捕捉课堂提问时机的技巧。准确把握课堂提问时机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师进行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课堂提问是教学决策的重要内容,把握提问时机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当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小天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紧皱眉头厌倦困顿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神分散时,当学生有所发现时,心情兴奋,跃跃欲试时……,教师及时提问,就可以打开学生思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创造意识,强化教学效果。二是从教师的教学视角把握。教师的教学视角是教学的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提问的时机一旦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提问就会达到最佳时机。因此,把握时机要从教师的教学视角来考虑。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疑难处,教材的含蓄处,教材的矛盾处,教材的异常处,都是提问的最佳处。在这些地方设置疑问,对学生启发点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养成学生深钻教材的习惯。
三、要准确把握提问角度
课堂提问必须抓住突破口,从教材的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各个击破教材的各个知识点。教材的角度的选择,要根据教学任务来定,不过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问:
1、从课题入手。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师可紧扣课题,“葫芦僧,代指谁?葫芦案又指什么案?”就此启发,引导学生读文,学生不难得出贾雨村是一个老奸巨滑、利欲熏心、上谄下陷、手毒心狠的封建官僚,门子是一个熟悉官场内幕、有着趋炎附势的恶习和刁滑的奴才性格的结论。
2、从重点词句段入手。如《回忆我的母亲》师应紧紧抓住第一段第二句组织提问题,分析课文,让学生弄清“我爱我母亲”是文章感情的基调,“勤劳”一词总领全文,表明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回忆”点明了题旨。
3、从文章的关键入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部分第三层(第三自然段)是学习全文的关键,作者用一组排比句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师可提问:文章哪些段落体现志愿军战士品质的纯洁和高尚?哪些段落写他们意志的坚韧和刚强,哪些写他们胸怀的美丽和宽广?通过学生读文,老师提问,既不难搞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也不难搞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从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入手。如鲁迅先生的杂文《论雷锋塔的倒掉》具有含蓄、隽永的特点,学生不易理解,老师要引导学生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地反复自读。在此基础上可循离渐进地提出如下问题:①文章标题是《论雷锋塔的倒掉》,雷峰塔象征什么,作者为什么先写未倒的雷锋塔?②鲁迅先生为什么唯一的希望是雷锋塔的倒掉,这“唯一”意味着什么,先生对雷锋塔的倒掉有哪些看法?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③法海为什么要那样地嫉妒白蛇与许仙的结合?④蟹和尚的故事为什么要写得那样详尽?这与“论雷锋塔的倒掉”这一线索有什么联系?⑤最后一段为什么用“活该”二字?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活该”后用句号而用感叹号?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理解课文的疑难处,弄懂这些问题,也就理解了谭课文要表达的中心。
从以上四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既使学生掌握了教材,又使学生学会了读书方法,在启发提问的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又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活跃、兴奋状态,极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四、要准确把握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很多,可以口头,可以书面,也可以密集,可以分散;可以集体回答,可以小组讨论后单人回答;或问是非,或要选择,或求深入,或让发挥。尽管方式很多,但有一点必须注意,选择的方式要最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课型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所采用的提问方式要与其相适应。讲读课提问可用口头回答,课堂小测试可以书面加答,复习课提问密度要大,新课提问面要广,诗歌和散文和精彩章节可以集体背诵,难度较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后可选一人回答。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准确把握,灵活选择,从而形成一种师导生探、生动而又主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如在读讲《春》时,若注意恰切地采用多种方式的提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对该课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准确的造词,形象的描写,贴切的修辞,学生不难当堂掌握。
五、要准确地把握提问类型
不同类型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准确把握提问,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恰当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提问类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式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细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精读课文时可采用经较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检查性提问,总结课文时可采用总结性提问,结束课文时可采用鉴赏性提问,分析人物事件时可采用描述式提问,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可采用展开提问等等。这样,把提问类型的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课型紧密结合,协调统一起来,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