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寄宿后离开父母,缺少交流和倾诉的对象,易导致心理问题。寄宿制学校要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温馨的书香寝室、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家校联系等多种方式加强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义务教育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10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寄宿制办学模式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寄宿制学校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及成因
1.寄宿生活易导致孩子缺乏同情心、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适应能力差。“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教师。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最先接触的是父母,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满足了子女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学生寄宿后离开父母,缺少交流和倾诉的对象,隔断了孩子与父母情感的交流,每天都在学校的管理和约束之中,活动受到限制,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缺乏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贫乏的“孤儿”。
2.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逆反心理。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在家时父母的娇惯,使孩子养成一种依赖思想,久而久之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要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寄宿生一周五天在学校中度过,与学校和教师是接触最多的。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其心理矛盾更加突出,从而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学校要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缩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减轻心理压力,使学生健康成长。
2.班主任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班主任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心理辅导;要营造班级心理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还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学生有相互交流、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3.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温馨的书香寝室。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净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营造良好的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立足于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机融入教学目标中,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在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氛围中构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5.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强化集体心理辅导。寄宿制学校应安排专人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在讲座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和发展自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讲座的内容应涉及心理常识、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指导,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寄宿生的心理是复杂、微妙的,学校要解决学生的困惑,须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向心理教师倾诉或请教心理问题,或到心理咨询室找一些娱乐活动,从而达到缓解压力、解决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的目的。
7.建立家校联系制,引导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寄宿生与父母接触时间少,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召开家长会、请家长进校园、家访等形式,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家长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指导家长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寄宿制学校要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适应环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面对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健康茁壮地成长。
(责任编辑斯陌)
[关键词]义务教育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10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寄宿制办学模式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寄宿制学校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及成因
1.寄宿生活易导致孩子缺乏同情心、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适应能力差。“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教师。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最先接触的是父母,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满足了子女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学生寄宿后离开父母,缺少交流和倾诉的对象,隔断了孩子与父母情感的交流,每天都在学校的管理和约束之中,活动受到限制,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缺乏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贫乏的“孤儿”。
2.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逆反心理。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在家时父母的娇惯,使孩子养成一种依赖思想,久而久之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要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寄宿生一周五天在学校中度过,与学校和教师是接触最多的。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其心理矛盾更加突出,从而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学校要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缩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减轻心理压力,使学生健康成长。
2.班主任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班主任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心理辅导;要营造班级心理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还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学生有相互交流、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3.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温馨的书香寝室。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净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营造良好的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立足于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机融入教学目标中,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在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氛围中构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5.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强化集体心理辅导。寄宿制学校应安排专人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在讲座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和发展自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讲座的内容应涉及心理常识、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指导,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寄宿生的心理是复杂、微妙的,学校要解决学生的困惑,须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向心理教师倾诉或请教心理问题,或到心理咨询室找一些娱乐活动,从而达到缓解压力、解决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的目的。
7.建立家校联系制,引导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寄宿生与父母接触时间少,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召开家长会、请家长进校园、家访等形式,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家长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指导家长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寄宿制学校要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适应环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面对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健康茁壮地成长。
(责任编辑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