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作为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奠定物理学和发展物理学的基础,中学物理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物理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探求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并且使其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可见,要达到物理教学要求,就得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本文笔者就物理学中的实验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用简易实验器材代替标准的实验器材
中学生对事物的推理和判断必须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使用他们认识程度以外的知识得出的结论,总会使他们怀疑,认识过程较长,因此在实验时我们教师必须尽量选学生熟悉的、简易的、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加快学生的认知过程。如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用橡胶棒或玻璃棒做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就设计了一个简易实验,即叫学生课前准备一根包装带(长20厘米左右),学生感到很神秘。一到上课,教师在讲述电荷的知识以后,由学生人人动手做下述实验:把手边的包装带撕成两根(甲、乙),用左手执包装带甲,右手自上往上勒,结果奇迹出现了,下端被撕开的包装带"怒发冲冠"(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用右手的拇指或食指去靠近会出现吸引现象(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使包装带乙带电,然后把甲乙两根包装带的下端靠近会出现相互排斥现象。实验完毕后学生很快地认识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规律。实验后回味无穷,甚至课后有的学生仍在做上述实验。这样加快了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影响极深、记得牢。
二、补充实验诱导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中学生的分析和推理一般都是建立在数学原理和浅显直观认识上面的。对于较复杂没有实验辅助的抽象思维,他们是很难完成的。在现行的课本中有些原理没有具体的实验,只是讲了前人的实验经过。这些得出的结论学生很难理解,且知识很易回生;所以只能死记硬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若补充一些类似前人的实验,即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给学生创造了认识问题的便利条件。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看到图中那种宏大规模的实验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我们把这一实验用一段胶管连接两支针管来替代,用两个人向着两个方向拉针管的活塞,只要针管不损坏无论如何是无法拉出任何一支针管的活塞的。在实验时还可以把其中的一支针管活塞与顶端留部分空隙,移动一支针管的活塞则另一支针管的活塞也相应移动,表明了大气压的作用,证实了大气压的真实存在。
这种补充实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有了推理问题的依据,就会根据这种实验提出和抽象出更多的问题,无形的推动了教学的进展,提高了素质教育。
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的发展速度将大大提高。而实验课上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执教者时刻想到要引导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水不善于传导热"的实验可在试管内水的底部放一尾小鱼,加热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试管下面的鱼还在自由自在的游动。在讲不善于导热的物体时可以将一张新的纸币沾上汽油点燃,当学生看到一团火焰迅速燃烧时,把这一团火焰迅速夹在书中,火焰熄灭后,打开书纸和币安然无损,用手触摸纸币温度很低,说明纸是热的不良导体。在讲"热传递"时,把棉线绕在铁棒上,可演示烧不断的棉线的实验,通过经常保持做以上类似的实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自然而然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四、尽量增加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加以总结和思索得出的。所以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重视观察和实验。我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而且实验中所用的器材尽量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思想。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这一课时,我利用了常见的泡沫塑料和竹签来分组模拟演示光的反射现象;在学习浮力的利用这一课时,利用橡皮泥来分组寻找使密度大于水的物质浮于水面上的方法;利用萝卜来演示"空心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通过这样的一些实验,不仅传授给了学生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能为将来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用简易实验器材代替标准的实验器材
中学生对事物的推理和判断必须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使用他们认识程度以外的知识得出的结论,总会使他们怀疑,认识过程较长,因此在实验时我们教师必须尽量选学生熟悉的、简易的、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加快学生的认知过程。如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用橡胶棒或玻璃棒做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就设计了一个简易实验,即叫学生课前准备一根包装带(长20厘米左右),学生感到很神秘。一到上课,教师在讲述电荷的知识以后,由学生人人动手做下述实验:把手边的包装带撕成两根(甲、乙),用左手执包装带甲,右手自上往上勒,结果奇迹出现了,下端被撕开的包装带"怒发冲冠"(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用右手的拇指或食指去靠近会出现吸引现象(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使包装带乙带电,然后把甲乙两根包装带的下端靠近会出现相互排斥现象。实验完毕后学生很快地认识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规律。实验后回味无穷,甚至课后有的学生仍在做上述实验。这样加快了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影响极深、记得牢。
二、补充实验诱导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中学生的分析和推理一般都是建立在数学原理和浅显直观认识上面的。对于较复杂没有实验辅助的抽象思维,他们是很难完成的。在现行的课本中有些原理没有具体的实验,只是讲了前人的实验经过。这些得出的结论学生很难理解,且知识很易回生;所以只能死记硬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若补充一些类似前人的实验,即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给学生创造了认识问题的便利条件。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看到图中那种宏大规模的实验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我们把这一实验用一段胶管连接两支针管来替代,用两个人向着两个方向拉针管的活塞,只要针管不损坏无论如何是无法拉出任何一支针管的活塞的。在实验时还可以把其中的一支针管活塞与顶端留部分空隙,移动一支针管的活塞则另一支针管的活塞也相应移动,表明了大气压的作用,证实了大气压的真实存在。
这种补充实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有了推理问题的依据,就会根据这种实验提出和抽象出更多的问题,无形的推动了教学的进展,提高了素质教育。
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的发展速度将大大提高。而实验课上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执教者时刻想到要引导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水不善于传导热"的实验可在试管内水的底部放一尾小鱼,加热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试管下面的鱼还在自由自在的游动。在讲不善于导热的物体时可以将一张新的纸币沾上汽油点燃,当学生看到一团火焰迅速燃烧时,把这一团火焰迅速夹在书中,火焰熄灭后,打开书纸和币安然无损,用手触摸纸币温度很低,说明纸是热的不良导体。在讲"热传递"时,把棉线绕在铁棒上,可演示烧不断的棉线的实验,通过经常保持做以上类似的实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自然而然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四、尽量增加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加以总结和思索得出的。所以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重视观察和实验。我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而且实验中所用的器材尽量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思想。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这一课时,我利用了常见的泡沫塑料和竹签来分组模拟演示光的反射现象;在学习浮力的利用这一课时,利用橡皮泥来分组寻找使密度大于水的物质浮于水面上的方法;利用萝卜来演示"空心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通过这样的一些实验,不仅传授给了学生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能为将来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