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船可燃气探测器
英国一家公司推出了一种油船可燃气探测器。这种小型探测器可以放置在船员的上衣口袋里,其护套具有防撞和防水功能。当油船中可燃气超过一定标准时,该探测器即发出报警信号。如果探测器损坏发生故障,传感器会发出信号。可燃气含量可在探测器的显示屏上连续显示。这种探测器使用充电电池,总重量为320克。(李有观)
船用推进器与电动机合并结构
大功率的船用推进器应具有很大的直径和较低的转速,这样又使减速器和轴必须造得十分笨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的船舶技术人员把推进器和环形电动机合并到同一结构中。电动机的转子是用钴钐合金制成的永久磁体,安装在推进器壳内,定子线圈设置在环箍内。这种结构与传统结构(由安装在底舱内的电动机带动推进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噪音低、不易产生穴蚀等优点,不会影响船舶的转弯等操纵。(李有观)
利用海浪产生牵引力的船用发动机
俄罗斯专家研制成一种利用海浪产生牵引力的新型船用发动机,已安装在拖网渔船上使用。
这种发动机的工作部件,是水下旋转的金属叶轮,每片叶轮的结构类似船舵。在停泊或风平浪静时,这些轮叶收拢在船身内,遇到波浪就朝外伸开。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操纵围绕旋转轴的这些轮叶,调节成一定角度的轮叶朝向水的逆流方向,这样就在船行前方产生了与水流垂直的流体动力。这种力的水平分量产生沿航向推进船舶的波浪牵引,而垂直分量能降低摇摆。这种结构能利用来自任何方向的波浪能,且能够在逆浪而行时达到最大效率。
在芬兰湾试航的拖网渔船表明,单靠海浪能量,拖网渔船的航速就提高了1.5—2节,因而在与柴油机协同工作时,能节约35%的燃料。在波浪推进装置工作时,船舶的摇摆程度相应降低了一半左右。(李有观)
利用巨型风筝驱动轮船
德国汉堡市一家名为“风帆”的公司发现,利用巨型风筝产生动力,帮助驱动远洋航行的轮船,可降低轮船的能源消耗并减少废气排放量。该公司称,根据风力情况、操作时间和船体大小,新型推进系统可将轮船的耗油量降低10%至35%。
新型推进系统的牵引支架绳将风筝与船体相连接,取代传统的桅杆。风筝面积约为5 000平方米,由高强度、防风雨的混合布料制成。风筝的飞行高度为海平面以上100米到300米。
除了德国的“风帆”公司外,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一些公司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例如,以开发大三角帆和私人游艇为主的美国“风筝船”公司;日本航运业两大巨头——日本油船株式会社和商船三井株式会社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究。(李有观)
新型漂浮式游艇
美国建造了一种新型游艇,它是一种能够容纳6个人的漂浮式游艇,造价高达200万美元。它的外表呈圆锥形,高9米,最宽处的直径为15米。主体材料为钢铁,上层则为铝制结构,而位于底部的、能产生很大阻力的观光层则主要是用聚碳酸酯材料制造的。该艇的内部共分为5层,它们之间由旋转楼梯相连,最高层距海平面有5.6米。距海平面3.5米的那层为生活区,配有客房和浴室,距海平面1.4米处的那层为活动区,配有厨房和卫生间。不过,最引人关注的还是位于水面下3米深的观测舱,它能为乘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水下浪漫之旅。这种游艇非常适合在动植物种类极其丰富的珊瑚礁群和海湾里使用。有了它,游客既可以“漂浮”在海面上,也可以“潜入”水中。 (李有观)
新型船舶设计
挪威专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船舶设计。按照这种设计,一艘船将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包含双体机舱以及推进、操舵系统的推进单元,另一部分是可更换的载货单元。前后分离的这两个单元通过一个三面斜度的锥形体连接,形成整体船只。这种船舶与一艘船舶具有相同的强度和结构特性,而且在港内不用2个小时就可把两个部分连接起来。
据称,由于这种设计方案不需对每一个载货单元各配备一个推进单元,而是一个推进单元可配数个载货单元,这样就使推进单元经常处于工作状态,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因此,该设计方案可使建造费节省30%左右,作业费节省60%左右。此外,这种船舶设计还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
(李有观)
四体小水线面船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小水线面船“斯莱司”号。该船将水下部分一分为二,结构为四体四支柱式,它有前后两对下体,下体线型大体相似,呈水滴形。前下体首端到后下体尾端垂线间长为24.9米,但因为前后下体与支柱都是分开的,实际水线总长不到16米,这样就使船体的水下阻力大大减小。这种船的排水量约为180吨,总长为31.7米,最大宽度为16.8米,上层建筑宽12.5米,在5级海浪情况下航速可达30节。与一般双体小水线面船相比,“斯莱司”号不仅航速更快,还可节省20%—25%的燃料。(李有观)
日本决定开发速度达
每秒1万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日本文部科学省有关人士说,日本决定着手开发和设计最大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万万亿次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万万亿次计算机系统”。
开发这一超级计算机预计耗资800亿至1000亿日元(1美元约合111.63日元)。该系统计划于2010年完成,以夺回由美国超级计算机占据的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位置。
现在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是美国的“蓝色基因”,最高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36.8万亿次。万万亿次计算机系统完成后,运算速度是蓝色基因的73倍。日本的“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从2002年到2004年以每秒运算速度35.9万亿次名列世界第一,到2005年6月降到世界第四位。美国也计划到2010年开发同等级别的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的开发竞争日趋激烈。
预计2010年研制成功的万万亿次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目前超级计算机不可能做到的高难度模拟实验,适用于各种研究领域。日本文部科学省希望利用万万亿次计算机能取得诺贝尔奖级的研究成果。
欧洲航天局将发射极地观测卫星
在国际极地年启动后不久,欧洲航天局称将于2009年3月发射极地观测卫星“克里塞特-2”,对极地冰层及海洋浮冰进行精确监测,以推动对全球变暖的研究。
“克里塞特-2”卫星的工作期限是3年。其间,它将密切跟踪极地冰层和海洋浮冰的厚度及其它参数的变化,从而确定极地冰层及海洋浮冰的缩小速度,预测海平面的升高幅度,协助研究这些现象与气候变暖之间的联系。
欧洲航天局表示,为期一年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已于3月1日在很多国家正式启动,欧洲航天局将全力支持相关的极地科研项目,向参与这一活动的科学家免费提供最新的卫星探测数据和其它档案资料,并且积极参加对地球南北两极的科学探索。
2005年10月,运载欧洲航天局“克里塞特”卫星的火箭发生故障,该卫星在进入轨道前失踪。欧洲航天局称,“克里塞特-2”卫星不但拥有其“前辈”的所有技术优势,而且将更加注重充分利用地面设施,从而加强地面与该卫星的配合,大幅度提高探测水平和效率。
英国一家公司推出了一种油船可燃气探测器。这种小型探测器可以放置在船员的上衣口袋里,其护套具有防撞和防水功能。当油船中可燃气超过一定标准时,该探测器即发出报警信号。如果探测器损坏发生故障,传感器会发出信号。可燃气含量可在探测器的显示屏上连续显示。这种探测器使用充电电池,总重量为320克。(李有观)
船用推进器与电动机合并结构
大功率的船用推进器应具有很大的直径和较低的转速,这样又使减速器和轴必须造得十分笨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的船舶技术人员把推进器和环形电动机合并到同一结构中。电动机的转子是用钴钐合金制成的永久磁体,安装在推进器壳内,定子线圈设置在环箍内。这种结构与传统结构(由安装在底舱内的电动机带动推进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噪音低、不易产生穴蚀等优点,不会影响船舶的转弯等操纵。(李有观)
利用海浪产生牵引力的船用发动机
俄罗斯专家研制成一种利用海浪产生牵引力的新型船用发动机,已安装在拖网渔船上使用。
这种发动机的工作部件,是水下旋转的金属叶轮,每片叶轮的结构类似船舵。在停泊或风平浪静时,这些轮叶收拢在船身内,遇到波浪就朝外伸开。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操纵围绕旋转轴的这些轮叶,调节成一定角度的轮叶朝向水的逆流方向,这样就在船行前方产生了与水流垂直的流体动力。这种力的水平分量产生沿航向推进船舶的波浪牵引,而垂直分量能降低摇摆。这种结构能利用来自任何方向的波浪能,且能够在逆浪而行时达到最大效率。
在芬兰湾试航的拖网渔船表明,单靠海浪能量,拖网渔船的航速就提高了1.5—2节,因而在与柴油机协同工作时,能节约35%的燃料。在波浪推进装置工作时,船舶的摇摆程度相应降低了一半左右。(李有观)
利用巨型风筝驱动轮船
德国汉堡市一家名为“风帆”的公司发现,利用巨型风筝产生动力,帮助驱动远洋航行的轮船,可降低轮船的能源消耗并减少废气排放量。该公司称,根据风力情况、操作时间和船体大小,新型推进系统可将轮船的耗油量降低10%至35%。
新型推进系统的牵引支架绳将风筝与船体相连接,取代传统的桅杆。风筝面积约为5 000平方米,由高强度、防风雨的混合布料制成。风筝的飞行高度为海平面以上100米到300米。
除了德国的“风帆”公司外,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一些公司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例如,以开发大三角帆和私人游艇为主的美国“风筝船”公司;日本航运业两大巨头——日本油船株式会社和商船三井株式会社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究。(李有观)
新型漂浮式游艇
美国建造了一种新型游艇,它是一种能够容纳6个人的漂浮式游艇,造价高达200万美元。它的外表呈圆锥形,高9米,最宽处的直径为15米。主体材料为钢铁,上层则为铝制结构,而位于底部的、能产生很大阻力的观光层则主要是用聚碳酸酯材料制造的。该艇的内部共分为5层,它们之间由旋转楼梯相连,最高层距海平面有5.6米。距海平面3.5米的那层为生活区,配有客房和浴室,距海平面1.4米处的那层为活动区,配有厨房和卫生间。不过,最引人关注的还是位于水面下3米深的观测舱,它能为乘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水下浪漫之旅。这种游艇非常适合在动植物种类极其丰富的珊瑚礁群和海湾里使用。有了它,游客既可以“漂浮”在海面上,也可以“潜入”水中。 (李有观)
新型船舶设计
挪威专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船舶设计。按照这种设计,一艘船将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包含双体机舱以及推进、操舵系统的推进单元,另一部分是可更换的载货单元。前后分离的这两个单元通过一个三面斜度的锥形体连接,形成整体船只。这种船舶与一艘船舶具有相同的强度和结构特性,而且在港内不用2个小时就可把两个部分连接起来。
据称,由于这种设计方案不需对每一个载货单元各配备一个推进单元,而是一个推进单元可配数个载货单元,这样就使推进单元经常处于工作状态,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因此,该设计方案可使建造费节省30%左右,作业费节省60%左右。此外,这种船舶设计还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
(李有观)
四体小水线面船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小水线面船“斯莱司”号。该船将水下部分一分为二,结构为四体四支柱式,它有前后两对下体,下体线型大体相似,呈水滴形。前下体首端到后下体尾端垂线间长为24.9米,但因为前后下体与支柱都是分开的,实际水线总长不到16米,这样就使船体的水下阻力大大减小。这种船的排水量约为180吨,总长为31.7米,最大宽度为16.8米,上层建筑宽12.5米,在5级海浪情况下航速可达30节。与一般双体小水线面船相比,“斯莱司”号不仅航速更快,还可节省20%—25%的燃料。(李有观)
日本决定开发速度达
每秒1万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日本文部科学省有关人士说,日本决定着手开发和设计最大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万万亿次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万万亿次计算机系统”。
开发这一超级计算机预计耗资800亿至1000亿日元(1美元约合111.63日元)。该系统计划于2010年完成,以夺回由美国超级计算机占据的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位置。
现在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是美国的“蓝色基因”,最高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36.8万亿次。万万亿次计算机系统完成后,运算速度是蓝色基因的73倍。日本的“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从2002年到2004年以每秒运算速度35.9万亿次名列世界第一,到2005年6月降到世界第四位。美国也计划到2010年开发同等级别的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的开发竞争日趋激烈。
预计2010年研制成功的万万亿次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目前超级计算机不可能做到的高难度模拟实验,适用于各种研究领域。日本文部科学省希望利用万万亿次计算机能取得诺贝尔奖级的研究成果。
欧洲航天局将发射极地观测卫星
在国际极地年启动后不久,欧洲航天局称将于2009年3月发射极地观测卫星“克里塞特-2”,对极地冰层及海洋浮冰进行精确监测,以推动对全球变暖的研究。
“克里塞特-2”卫星的工作期限是3年。其间,它将密切跟踪极地冰层和海洋浮冰的厚度及其它参数的变化,从而确定极地冰层及海洋浮冰的缩小速度,预测海平面的升高幅度,协助研究这些现象与气候变暖之间的联系。
欧洲航天局表示,为期一年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已于3月1日在很多国家正式启动,欧洲航天局将全力支持相关的极地科研项目,向参与这一活动的科学家免费提供最新的卫星探测数据和其它档案资料,并且积极参加对地球南北两极的科学探索。
2005年10月,运载欧洲航天局“克里塞特”卫星的火箭发生故障,该卫星在进入轨道前失踪。欧洲航天局称,“克里塞特-2”卫星不但拥有其“前辈”的所有技术优势,而且将更加注重充分利用地面设施,从而加强地面与该卫星的配合,大幅度提高探测水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