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东地区会展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的,但是中职、高职、本科以及社会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各有优缺。本文提出了共建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构想,并就建设思路、建设目标以及体制机制改革方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会展 协同育人 共建 产学研用
一、 人才需求与协同育人需求现状
当前,我国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每年以20%—3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并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全国三大会展产业带。
国务院批准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確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重中之重,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在会展业发展上,提出“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扩大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会展品牌。”
而作为三大会展中心的广州,虽然有政策支持,但相对于北京、上海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要在经济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会展业,更是对人才的需求高,迫切需求职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大会展人才。
在所调查的会展企业中,普遍存在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状况。有些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较差;有些虽具备了一定的会展策划实践经验,却缺乏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毕业生所学知识不够扎实,并且有些跟不上形势,与实际工作脱节。所以当前,虽然会展企业频繁的在招人,但是普遍存在“千金难求一真才”的现象,而会展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更是存在“高不成、低不就”,很多难以就业。
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根据会展行业企业不同岗位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其他高校、企业、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等深度合作,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改革教学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主动对接行业发展,培养适应广东会展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 协同育人联盟的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建设思路可构建为:构建“纵横相结合的多层次协同育人联盟”。纵横相结合的协同包括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纵向协同是指从行业主管的政府部门到行业协会,到企业,再到学校之间的四方联动协同;横向协同是指教育系统内的水平协同,即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协同育人。多层次协同是指协同平台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校内的协同,即校内专业的协同,第二层次是校际之间的协同,即高职与中职,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协同;第三层次是跨行业的协同,即学校与企业、行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
整个协同育人联盟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分别与中职院校、本科院校签订联合开展分段培养项目的协议,构成不同层次教育机构间协同平台,再与企业、行业协会和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最终搭建成会展专业“纵横相结合的多层次协同育人联盟”。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发展目标可立为:通过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实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四方联动;在高职教育的功能界面上,实现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几方面的有机贯通和立体化推进。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最大办学效益,改变传统高校教学与科研脱节、研究与应用脱节、人才培养与研发实践脱节等两张皮现象。
三、 协同育人联盟组建方式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组建主要以契约协议为连接纽带,以平台各方的资源互补为前提,以合作各方利益共赢为保障,以共同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签订的协议是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正常运转的外在制度保障;寻找合作各方资源的互补性是组建协同育人联盟的前提;保证合作各方利益共赢是协同育人联盟运行的内在动力;以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是协同育人联盟运行的宗旨。
四、 协同育人联盟体制机制改革整体设计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应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政行企校的有效沟通体制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开放融合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建立与完善协同育人联盟沟通组织机构
建立由各方协同育人单位项目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协同小组,专门开展联盟的顶层设计和领导、协调工作,主要职责是:规划协同育人联盟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确定协同育人联盟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联盟的有关制度和措施;协调协同育人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对联盟中的优秀协同育人组织和人员进行奖励。
设立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理事会,负责各项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联盟理事会下设专业建设携手合作委员会、人才培养携手合作委员会、产学研携手合作委员会、以及信息工作委员会等四大委员会。四大委员会分别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组织方式改革、科研组织的优化、科技人员评价、企业调研、专业指导、实习管理全称跟踪及考核、企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等工作。并专设一个管理办公室负责各项会议的组织和各联盟单位的沟通联系等日常工作。
2.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立体化协调沟通制度
通过会议、论坛、展览、网站、咨询、走访调研等多种信息沟通渠道,搭建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公共信息平台,进行线上与线下、定期与不定期的沟通,并由管理办公室保证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要经常派人走访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相关行业、企业人员等各协同育人方参加的理事会年会、经验总结会、现场交流会、联盟论坛、表彰会、展会、座谈会等,讨论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联盟发展建议,增进联盟各方感情。建立定期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等,使协同育人联盟的协调沟通常态化、立体化、制度化。 3.建立柔性无边界组织结构,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开放融合机制
实现政协企校外部环境的融合,跨越协同育人组织内外部边界,打破校内条块分割,使得信息、资源、构想和能量能在协同育人联盟内部无障碍流动,提高整个组织信息的传递、扩散和渗透能力;促进协同育人联盟各成员间的人、财、物、经验和技能等各类资源真正形成合力、实现共享,联盟各成员协同育人工作真正从自身特色优势出发,提高联盟的效率,真正为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和引领。
4.建立协同育人联盟分享机制
通过制定收益共享办法,明确参与协同育人各方的职权以及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的归属,根据合作中各方贡献的大小,公平合理地对利益进行分配,充分调动和激发协同育人成员的积极性,开展项目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学术交流、技术难题解决、员工培训等各方面合作对话和协同运作。为协同育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适需人才节省大量培训客户的人力、物力,为学生实训、实习和教师的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各方互利共贏。
5.建立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联盟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把协同育人工作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促进联盟的健康发展。如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学生协同企业实习管理办法、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协同育人联盟经费管理办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合作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特聘教授与兼职教授管理制度、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制度等。
其次,建立稳定高效的经费投入体制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保障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经费投入:一是以项目为依托,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二是通过设备捐赠、校企共建实训室、设立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投入;三是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协同育人联盟的设备、技术与人力资源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的管理项目、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技术服务,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四是积极争取社会融资。争取知名企业家、企业设立以个人、企业命名的“协同育人基金”,让民间资金可以顺利地进入协同育人领域。并在成本核算、资金使用方面严加管理,进行详细论证,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确保协同育人的经费投入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6.建立协同育人联盟评价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通过对会展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研究机构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组织联盟内会展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合作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一线的专家,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的协同育人联盟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引入第三方的独立评价机构,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的专家论证会对前期调研所选取的指标和标准进行论证,在毕业生就业、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方向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由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协同育人联盟评价工作,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其次,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一是帮助参与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企业争取财政、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或支持;二是对协同育人联盟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人员进行重奖;三是建立单位内部对个人的激励体制,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范畴,把联系企业或行业协会、下企业考查洽谈甚至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工作量挂钩,与收入挂钩,作为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质量系数。另外对于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做出贡献的“双师型”教师,给予特殊补贴,在职称评审、年度评优、福利分配和各种评奖等方面给予同等情况下的优先照顾。
综上所述,共建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是大势所趋,共建的关键是建立有效沟通体制和柔性无边界组织结构,促进协同育人联盟各成员间的人、财、物、经验和技能等各类资源,真正形成合力、实现共享,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开放融合机制。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关键词]会展 协同育人 共建 产学研用
一、 人才需求与协同育人需求现状
当前,我国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每年以20%—3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并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全国三大会展产业带。
国务院批准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確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重中之重,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在会展业发展上,提出“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扩大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会展品牌。”
而作为三大会展中心的广州,虽然有政策支持,但相对于北京、上海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要在经济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会展业,更是对人才的需求高,迫切需求职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大会展人才。
在所调查的会展企业中,普遍存在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状况。有些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较差;有些虽具备了一定的会展策划实践经验,却缺乏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毕业生所学知识不够扎实,并且有些跟不上形势,与实际工作脱节。所以当前,虽然会展企业频繁的在招人,但是普遍存在“千金难求一真才”的现象,而会展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更是存在“高不成、低不就”,很多难以就业。
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根据会展行业企业不同岗位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其他高校、企业、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等深度合作,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改革教学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主动对接行业发展,培养适应广东会展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 协同育人联盟的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建设思路可构建为:构建“纵横相结合的多层次协同育人联盟”。纵横相结合的协同包括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纵向协同是指从行业主管的政府部门到行业协会,到企业,再到学校之间的四方联动协同;横向协同是指教育系统内的水平协同,即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协同育人。多层次协同是指协同平台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校内的协同,即校内专业的协同,第二层次是校际之间的协同,即高职与中职,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协同;第三层次是跨行业的协同,即学校与企业、行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
整个协同育人联盟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分别与中职院校、本科院校签订联合开展分段培养项目的协议,构成不同层次教育机构间协同平台,再与企业、行业协会和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最终搭建成会展专业“纵横相结合的多层次协同育人联盟”。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发展目标可立为:通过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实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四方联动;在高职教育的功能界面上,实现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几方面的有机贯通和立体化推进。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最大办学效益,改变传统高校教学与科研脱节、研究与应用脱节、人才培养与研发实践脱节等两张皮现象。
三、 协同育人联盟组建方式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组建主要以契约协议为连接纽带,以平台各方的资源互补为前提,以合作各方利益共赢为保障,以共同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签订的协议是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正常运转的外在制度保障;寻找合作各方资源的互补性是组建协同育人联盟的前提;保证合作各方利益共赢是协同育人联盟运行的内在动力;以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是协同育人联盟运行的宗旨。
四、 协同育人联盟体制机制改革整体设计
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应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政行企校的有效沟通体制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开放融合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建立与完善协同育人联盟沟通组织机构
建立由各方协同育人单位项目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协同小组,专门开展联盟的顶层设计和领导、协调工作,主要职责是:规划协同育人联盟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确定协同育人联盟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联盟的有关制度和措施;协调协同育人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对联盟中的优秀协同育人组织和人员进行奖励。
设立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理事会,负责各项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联盟理事会下设专业建设携手合作委员会、人才培养携手合作委员会、产学研携手合作委员会、以及信息工作委员会等四大委员会。四大委员会分别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组织方式改革、科研组织的优化、科技人员评价、企业调研、专业指导、实习管理全称跟踪及考核、企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等工作。并专设一个管理办公室负责各项会议的组织和各联盟单位的沟通联系等日常工作。
2.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立体化协调沟通制度
通过会议、论坛、展览、网站、咨询、走访调研等多种信息沟通渠道,搭建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公共信息平台,进行线上与线下、定期与不定期的沟通,并由管理办公室保证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要经常派人走访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相关行业、企业人员等各协同育人方参加的理事会年会、经验总结会、现场交流会、联盟论坛、表彰会、展会、座谈会等,讨论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联盟发展建议,增进联盟各方感情。建立定期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等,使协同育人联盟的协调沟通常态化、立体化、制度化。 3.建立柔性无边界组织结构,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开放融合机制
实现政协企校外部环境的融合,跨越协同育人组织内外部边界,打破校内条块分割,使得信息、资源、构想和能量能在协同育人联盟内部无障碍流动,提高整个组织信息的传递、扩散和渗透能力;促进协同育人联盟各成员间的人、财、物、经验和技能等各类资源真正形成合力、实现共享,联盟各成员协同育人工作真正从自身特色优势出发,提高联盟的效率,真正为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和引领。
4.建立协同育人联盟分享机制
通过制定收益共享办法,明确参与协同育人各方的职权以及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的归属,根据合作中各方贡献的大小,公平合理地对利益进行分配,充分调动和激发协同育人成员的积极性,开展项目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学术交流、技术难题解决、员工培训等各方面合作对话和协同运作。为协同育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适需人才节省大量培训客户的人力、物力,为学生实训、实习和教师的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各方互利共贏。
5.建立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联盟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把协同育人工作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促进联盟的健康发展。如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学生协同企业实习管理办法、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协同育人联盟经费管理办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合作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特聘教授与兼职教授管理制度、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制度等。
其次,建立稳定高效的经费投入体制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保障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经费投入:一是以项目为依托,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二是通过设备捐赠、校企共建实训室、设立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投入;三是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协同育人联盟的设备、技术与人力资源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的管理项目、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技术服务,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四是积极争取社会融资。争取知名企业家、企业设立以个人、企业命名的“协同育人基金”,让民间资金可以顺利地进入协同育人领域。并在成本核算、资金使用方面严加管理,进行详细论证,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确保协同育人的经费投入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6.建立协同育人联盟评价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通过对会展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研究机构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组织联盟内会展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合作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一线的专家,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的协同育人联盟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引入第三方的独立评价机构,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的专家论证会对前期调研所选取的指标和标准进行论证,在毕业生就业、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方向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由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协同育人联盟评价工作,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其次,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一是帮助参与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企业争取财政、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或支持;二是对协同育人联盟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人员进行重奖;三是建立单位内部对个人的激励体制,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范畴,把联系企业或行业协会、下企业考查洽谈甚至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工作量挂钩,与收入挂钩,作为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质量系数。另外对于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做出贡献的“双师型”教师,给予特殊补贴,在职称评审、年度评优、福利分配和各种评奖等方面给予同等情况下的优先照顾。
综上所述,共建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是大势所趋,共建的关键是建立有效沟通体制和柔性无边界组织结构,促进协同育人联盟各成员间的人、财、物、经验和技能等各类资源,真正形成合力、实现共享,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开放融合机制。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