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教师如何进行专业写作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4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个人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上“教育写作”这件事儿,也就是需要用专业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这是相对薄弱又难以有效提升的一块能力短板。那么,如何引导教师化解专业写作之“痛”,帮助教师弥补专业发展能力结构中的这块短板?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入手。

一、如何捕捉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真问题?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个人心得”或是“实践经验”,可当教师想要分享这些“经验”或是“心得”时,往往会用“我上次是这样上这节课的……”“我遇到这件事是这样处理的……”等类似方式来表达,习惯性地用“过程描述”来替代“经验分享”,也就是将“经过”当成“经验”。
  教育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一种经验的分享和传播。经验一定是针对“问题解决”的,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能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或思想才能成为“经验”,在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教育事件中,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剖析和提炼其中的问题与经验。因此,教育写作的实质是呈现教育问题的发现、剖析和解决过程,需要教師讲述“你发现了或者想解决的教育问题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在实践中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的方法有效吗?原因在哪里?”这就需要教师用教育的意识和眼光来捕捉、聚焦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
  首先,教师要唤醒自己的教育研究意识,学会观察与积累。教育写作离不开大量鲜活的教育生活素材,这些素材要靠教师平时的点滴积累。苏霍姆林斯基曾在《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一书中,鼓励教师要将那些“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因此,教师要学会从日常纷繁的教育现象和事件中发现值得研究和分析的问题,并且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与思考,由此不断增强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洞察力和捕捉力。这样教师才能善于从平淡中发现精彩,从平静中看出“冲突”,才能“慧眼识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敏锐地发现那些“值得写的事”。
  其次,教师要学会追问与思考,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造。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寻找值得深究的“小问题”,追究经常困扰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真问题,捕捉时代发展中的新问题,并且结合有关理论去思考教育教学现象中蕴涵的教育问题,然后以研究的状态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发酵”,从中梳理和提炼规律、方法、成果。另一方面,除了“有意识地发现”,教师还需要积极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变革,不断尝试用新的行动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探索和变革中,教师会收获不同寻常的教育教学经历,而这些在变革中的体验与思考,往往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二、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育写作最困难之处是“理论阐述”和“经验提升”,很多教师感觉难以跨越从经验到理论的台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或者苦于“没有理论”,无法对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提升。具体表现在:明明有一个生动的教育故事,却无法诠释出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明明上了一节激动人心的好课,可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说起;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可是怎么证明这些方法是科学的,可以推而广之呢?对教育教学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和探索,能不能形成体系,总结成规律性的“扎根理论”,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呢?
  这些痛点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专业阅读与积累不够,另一方面是源于教师的理论理解与运用能力有限。没有基本的教育理论做支撑,没有广泛的相关知识积累,写作时就会出现“有货倒不出”“有理说不清”的状态。因此,很多教师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无法打通从实践到理论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总结和提炼实现新的发展,这在很多时候也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教师要学会建构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与融通。理论的营养可以促进教师从日常实践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去创造新的教育生活。当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底蕴,才能运用理论观照问题,揭示、追问内隐于日常教育生活和行为背后的问题原因,从中“解读”出内在的理论“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保持学习的状态,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哲学等科学文化知识都要尽可能广地涉猎,如此才能让自己具备深刻的理论洞察力,才能随时拿出可用的理论来观照实践。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教育写作是教师透过教育生活看清教学问题本质的过程,是对教育规律和经验“发现”的过程,是深度理解和解读实践中的教育意蕴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长期沉淀、孕育、提炼的教育经验和思想“编织”为语言文字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精心选题、谋篇布局、准确表达等多种技巧与能力,但决定教育写作水平高下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作者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高下,它考验着教师是否有对教育问题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现象的客观分析和对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
  例如:我国著名的情境教育学家李吉林老师尽管只是一位小学教师,却在我国权威性的教育期刊《教育研究》上发表过13篇关于情境教育的相关研究论文。有专家说,这13篇论文就是李吉林老师研究情境教育的13级阶梯,这些阶梯帮助她从一个情境教育的实践者走向了有理论、有实践、会总结、善表达的情境教育学家。

三、如何让写作更加具有深度和新意?


  写作内容陈旧,缺乏深度和时代感,也是教师写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教育生活的核心要素基本不变,教育生活的内容和节奏也基本是稳定和规律的。很多教师在写作时会发现,自己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别人已经写过了;好不容易提炼出几条教育教学规律,教科书或其他学者早就总结出来了,写作时要想有创造性的发现和表达非常困难。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没有内容可写,也很难写出新意呢?
  其实,一线教师的教育写作,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进行理论创新,更不能进行“想象性创新”,而是要通过发现和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理解和思考,进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升华自己的教育生命。因此,教育教学现场就是教师教育写作的“源泉”。尽管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规律、基本方式和实践有其稳定性,但时代在前进,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发展,儿童在变化,教育技术手段在更新,教学方式在改进……这就是教育写作时代性与创新性的基石。教师只有在变与不变中进行尝试,寻找突破,教育写作才能具有深度和新意。例如:如何提高家庭作业布置的“含金量”、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序和有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等,这些基本教育问题是每一个时代、地域、学段的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但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就可以是教师研究和写作的永恒主题。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育写作的新意不在于搜寻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命题或新领域,而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的进展、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具体情境,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实践。
  例如:“补差”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哪个教师的班上没有几个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呢?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不同时代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一位教师在学习了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相关理论后,运用神经科学与脑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班级中不同类型的“后进生”设计了不同的补习方法,高效提升了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使他们获得了明显的学业进展。基于这样的实践,我建议她可以撰写《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理论观照下的小学学习发展滞后生的转化》一文,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今天的教师带来更多新的启发。
  (编辑?谢?凡)
其他文献
摘要:物理创新实验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物理教师不止要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可操作性的层面, 结合具体实验案例,对中学物理创新实验的设计和运用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物理创新实验;改革实验;呈现方式;优化升级;设计新实验  作者简介:毕亮(1984-),男,云南弥渡人,学士,云南省绿春县第一中学一级
摘要在社会建构视域下,学校品牌是学校、家长、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所建构的“重叠共识”,是教育利益相关者有关“何谓优质学校”的语言塑造,存在着鲜明的空间、时间与意义建构。学校品牌建设的焦点有必要从“前台”转向“幕后”,走向“过程”“生态”“面向人人”的思维范式。社会建构意义上的学校品牌行动,有利于形成教育治理新格局,推动治理主体变“多”,治理机制变“活”,治理效果变“实”,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改变过去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也是我国目前中小学中一个热点的研究问题.目前国内对探究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其概念与本质的认识还未达到统一,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待提出更为有效的举措.  关键词:探究;学习;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目标,其中一项核心目标就是要
摘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通过建设“思考力课堂”,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思考力课堂”的实施包含“明”“问”“思”“辩”“悟”“用”六个元素,注重课前预学,课中依单自学、分享合学、反思悟学、检测固学,课后通过开放性学习活动拓展学习内容。  关键词深度学习;思考力;预习单;学习单;高阶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2-
摘要:本文从南疆基础教育现状出发,探求适合该地区师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四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引入、自主学习、重点理解、练习巩固”四个基本环节,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针对性强且简单、实用、易操作、可复制,极具使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四分”;教学模式;探究  1研究背景  2016年,笔者有幸被深圳市教育局选派赴新疆喀什地区支教.  经过近一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探究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一样,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教与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摆在每一个参与者和关注者面前的问题.本人结合几年来使用苏科版物理新课标新教材的实践,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探究能力; 创新;思维品质;物理教学  作者简介:唐宇
摘 要:新“课标”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个体和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和倡导体验参与等全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成为新课改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呈现笔者在新课改中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新课改 体验 参与    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小学是人生奠基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关键期。小学的学科教学不应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其良好的品格和能力,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对此,笔者认为,小学学科教学一定要以儿童为中心,从尊重儿童开始,深入研究教材中的育人要素,建立倾听和合作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本文仅以小学高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为例,分享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育人之道。一
期刊
摘要:数字处理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科学计数法,提升学生数字的运算能力;通过误差分析,提高学生数字评价实验的能力;通过探索学习,加强数字的估算能力以及通过图象法,培养学生处理离散实验数据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物理;数字处理;能力培养  说起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
摘要:科学探究已成为新课程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物理实验主要方式就是探究实验.我们应该在实验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实验教学行为,变换实验教学模式,及时调整预设方案,把实验还给学生,构建协调、融洽、温馨、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实验;和谐;引导;合作;创新  作者简介:唐双虎(1980-),男,教育硕士在读,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学研究.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