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的理念。要实现这三维目标,笔者认为应从3个方面实现有效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1、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适时指导相结合,实现知
识与技能目标
课堂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角色、地位要发生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取决于教师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引领。学生参与的实现主要经历3个基本过程:学生参与意识的产生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动过程;学生积极探索与发现过程。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过程,认真研究这一过程的基本规律,并按规律教学,才能实现学生主体的真正有效的参与。只有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才能顺畅,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由懵懂走向顿悟,知识与技能目标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笔者以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中设计的活动探究为例,说明如何体现这一过程。
教材在介绍碳时,设计“活动·探究”——模拟溶洞的“形成”,在探究实验旁边还配了一幅溶洞景观的彩图。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彩图,在学习前就产生求知探究的欲望。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变浑浊,再继续通入CO2又变澄清,最后对试管加热又使澄清溶液变浑浊的一系列现象,亲身体验了自然界中“溶洞”景观形成的过程。在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解释自然界中“溶洞”景观形成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同时,教师通过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者、传授者。
2、过程丰富预设与问题精彩生成相结合,实现过
程与方法目标
钟启泉教授提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课堂教学又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这又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成性。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丰富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丰富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精彩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3、共同目标达成与个体差异关注相结合,实现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差异学习即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个体最优化学习。个体的差异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的,以往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强调教学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性强调不够。实施差异教学,就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内容的同化或顺应作用,按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组织学习内容和背景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强化诊断、反馈和矫正环节注重个别指导,使教学能突显个性化的意义。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一节教学中,就酸雨形成和危害等问题,除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讨,还可提供其他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学生通过对素材的阅读,不但能使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设计不同层次可以自主选择的练习,实行分类评价和学习矫正,让每一个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来设计每一堂课,就能主动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完美结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使高中教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1、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适时指导相结合,实现知
识与技能目标
课堂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角色、地位要发生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取决于教师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引领。学生参与的实现主要经历3个基本过程:学生参与意识的产生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动过程;学生积极探索与发现过程。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过程,认真研究这一过程的基本规律,并按规律教学,才能实现学生主体的真正有效的参与。只有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才能顺畅,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由懵懂走向顿悟,知识与技能目标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笔者以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中设计的活动探究为例,说明如何体现这一过程。
教材在介绍碳时,设计“活动·探究”——模拟溶洞的“形成”,在探究实验旁边还配了一幅溶洞景观的彩图。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彩图,在学习前就产生求知探究的欲望。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变浑浊,再继续通入CO2又变澄清,最后对试管加热又使澄清溶液变浑浊的一系列现象,亲身体验了自然界中“溶洞”景观形成的过程。在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解释自然界中“溶洞”景观形成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同时,教师通过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者、传授者。
2、过程丰富预设与问题精彩生成相结合,实现过
程与方法目标
钟启泉教授提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课堂教学又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这又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成性。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丰富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丰富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精彩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3、共同目标达成与个体差异关注相结合,实现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差异学习即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个体最优化学习。个体的差异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的,以往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强调教学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性强调不够。实施差异教学,就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内容的同化或顺应作用,按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组织学习内容和背景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强化诊断、反馈和矫正环节注重个别指导,使教学能突显个性化的意义。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一节教学中,就酸雨形成和危害等问题,除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讨,还可提供其他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学生通过对素材的阅读,不但能使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设计不同层次可以自主选择的练习,实行分类评价和学习矫正,让每一个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来设计每一堂课,就能主动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完美结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使高中教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