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顾总结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抉择,我们既要联系当时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社会历史和思想实际,更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进行科学思维,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原因和背景,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目的和性质,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抉择;哲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2-0014-0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回顾总结这一历史抉择,我们既要联系当时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社会历史和思想实际,更应当从哲学层面的一般规律进行科学思维,着重领会和把握党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原因和背景,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目的和性质,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一、改革开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
物质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就意味着发展,联系就会产生矛盾,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事物矛盾产生与解决的过程。矛盾的解决、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决定着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基本趋势和发展方向。一个事物为什么会运动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什么样子,主要由事物的内因决定。这就要求事物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其内部矛盾的解决为主要矛盾方面。坚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坚持自我的改革方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的改革就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的对外开放。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火烧赤壁”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外部条件,没有东风,火燒赤壁的军事计划就不可能实现。但不管外因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作用。这就是说,事物内因和外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恰如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是分不开的。事物内因的相互作用就是事物自身的改革,事物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就是事物自身对外部事物(环境)的开放,改革与开放相联系,共同推进事物的发展。
事物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求事物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事物向环境开放是其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世界中,事物都是开放的事物,事物总是处于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否则,一个封闭的事物,它与环境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内因与外因不发生任何联系,内因只能滞留于事物之中。外因则总是处于事物之外,而内因与外因相互之间只有潜在可能性。只有通过事物的开放,事物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内因与外因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潜在的可能性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引起事物发生运动、变化、发展。换句话讲,事物的改革需要开放,开放又促进着改革,改革与开放似一对孪生兄弟,又如影随形。中国的改革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之中。开放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国的改革,改革与开放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它们“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不是对抗性矛盾,是“相适应”为前提的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调整。解决自身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改革就必须以“相适应”为前提,以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为前提,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改革的基本性质,是改革的红线,不能动摇。我们只能通过改革力争达到我国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间的不断适应,使它们更加和谐,使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更加发展。
党的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一目的的实现,不仅要坚持独立自主,还要以开阔胸怀放眼世界,积极对外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世界是开放的,中国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这个条件过去没有,后来有了,但一段时期没有利用,现在应该利用。”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对外开放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势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三、实践标准证明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历史抉择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评价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GDP现价总量为249530亿元。其实,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26452亿美元,比改革开放时的1978年,增长了近13倍,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我国外贸总额达到17607亿美元,增加了近80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均超过2000美元,增长了近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分别增长了34倍和27倍,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2150万人。
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改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提升了国际形象;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了党的建设,保持了党的先进性。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柳 波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抉择;哲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2-0014-0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回顾总结这一历史抉择,我们既要联系当时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社会历史和思想实际,更应当从哲学层面的一般规律进行科学思维,着重领会和把握党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原因和背景,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目的和性质,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一、改革开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
物质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就意味着发展,联系就会产生矛盾,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事物矛盾产生与解决的过程。矛盾的解决、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决定着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基本趋势和发展方向。一个事物为什么会运动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什么样子,主要由事物的内因决定。这就要求事物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其内部矛盾的解决为主要矛盾方面。坚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坚持自我的改革方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的改革就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的对外开放。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火烧赤壁”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外部条件,没有东风,火燒赤壁的军事计划就不可能实现。但不管外因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作用。这就是说,事物内因和外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恰如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是分不开的。事物内因的相互作用就是事物自身的改革,事物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就是事物自身对外部事物(环境)的开放,改革与开放相联系,共同推进事物的发展。
事物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求事物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事物向环境开放是其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世界中,事物都是开放的事物,事物总是处于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否则,一个封闭的事物,它与环境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内因与外因不发生任何联系,内因只能滞留于事物之中。外因则总是处于事物之外,而内因与外因相互之间只有潜在可能性。只有通过事物的开放,事物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内因与外因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潜在的可能性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引起事物发生运动、变化、发展。换句话讲,事物的改革需要开放,开放又促进着改革,改革与开放似一对孪生兄弟,又如影随形。中国的改革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之中。开放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国的改革,改革与开放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它们“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不是对抗性矛盾,是“相适应”为前提的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调整。解决自身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改革就必须以“相适应”为前提,以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为前提,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改革的基本性质,是改革的红线,不能动摇。我们只能通过改革力争达到我国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间的不断适应,使它们更加和谐,使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更加发展。
党的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一目的的实现,不仅要坚持独立自主,还要以开阔胸怀放眼世界,积极对外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世界是开放的,中国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这个条件过去没有,后来有了,但一段时期没有利用,现在应该利用。”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对外开放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势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三、实践标准证明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历史抉择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评价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GDP现价总量为249530亿元。其实,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26452亿美元,比改革开放时的1978年,增长了近13倍,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我国外贸总额达到17607亿美元,增加了近80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均超过2000美元,增长了近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分别增长了34倍和27倍,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2150万人。
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改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提升了国际形象;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了党的建设,保持了党的先进性。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柳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