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要比让其记忆公式与概念更加重要。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简单的小实验,或者是采用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能力;生活实践]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并未进行深入地自主思考。从而既不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和巧妙应用有关数学知识,同时还难以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根据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应该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学习数学,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1依靠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公式
数学定义与公式,常常十分抽象,学生无法理解。大多数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就会提高他们学习定义与公式的效率。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三角尺中的“角”是由哪部分组成的,指出“角”的共同点,说出“角”属于哪种图形,进而得出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与两条直的边构成的,最终掌握了判断“角”的方法:“角”有一个顶点与两条直的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脑中对“角”形成初步印象,然后再基于教师的合理引导来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角”的方法。以“认识平均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将手里的6个圆片分为2份,思考一共有多少种分法。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找出了不同的分法,最终使他们初步认识了平均分。
2依靠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和算理
计算是数学中的必要部分,然而,计算却常常十分抽象,另外,学生还无法深入理解算理。学生动手操作是充分掌握计算方法与算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比方说,教师向学生讲解“三位数减法的隔位退位减”时,可以让他们试图计算305-209,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发现,个位不够减,需要向十位借1,然而,十位上却为0,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拨动计数器,思考十位上为0需要如何处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如果十位上也不够借 1,就应该向前再借一位,即到百位上借1。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提升了动手能力,同時还对隔位退位减的算理进行了深入理解。
3依靠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问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是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解决问题是运用数学思维的一种体现形式,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地理解问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比方说,教师在讲解“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就可以将上车下车的问题作为例题,由于一些学生并未充分理解此部分的数量关系,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一组学生扮演“乘客”,到站时,需要下车的乘客离开此组,上车的乘客坐到此组当中。通过创建生活情境,学生认识到了车上原有的人数减去下车的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就是车上的现有人数。又比方说,教师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很难理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为一个大的长方形,数出它的面积,接着,结合数的过程,将长方形面积等于小正方形的数量引出来,以此得出“长×宽=长方形面积”,学生在参与此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较好地理解面积公式中的数量关系,进而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确保他们对其加以巧妙应用。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将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比方说,教师向学生讲解“比例尺”时,并且在确保学生充分掌握了利用比例尺来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者是图上距离的前提下,就可以设置以下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大家在课后仔细观察文化长廊上面的中国地图,找出此幅地图的比例尺,同时利用直尺量出上海到南京的直线距离,最后运用此节课所掌握的知识来计算上海到南京的实际直线距离。”一般来讲,每节数学课教师均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部分课后操作实践作业,从而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还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意识,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另外,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积极性,为其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潘生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66):117-117.
[2]樊佐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5):213-213.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能力;生活实践]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并未进行深入地自主思考。从而既不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和巧妙应用有关数学知识,同时还难以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根据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应该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学习数学,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1依靠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公式
数学定义与公式,常常十分抽象,学生无法理解。大多数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就会提高他们学习定义与公式的效率。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三角尺中的“角”是由哪部分组成的,指出“角”的共同点,说出“角”属于哪种图形,进而得出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与两条直的边构成的,最终掌握了判断“角”的方法:“角”有一个顶点与两条直的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脑中对“角”形成初步印象,然后再基于教师的合理引导来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角”的方法。以“认识平均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将手里的6个圆片分为2份,思考一共有多少种分法。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找出了不同的分法,最终使他们初步认识了平均分。
2依靠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和算理
计算是数学中的必要部分,然而,计算却常常十分抽象,另外,学生还无法深入理解算理。学生动手操作是充分掌握计算方法与算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比方说,教师向学生讲解“三位数减法的隔位退位减”时,可以让他们试图计算305-209,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发现,个位不够减,需要向十位借1,然而,十位上却为0,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拨动计数器,思考十位上为0需要如何处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如果十位上也不够借 1,就应该向前再借一位,即到百位上借1。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提升了动手能力,同時还对隔位退位减的算理进行了深入理解。
3依靠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问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是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解决问题是运用数学思维的一种体现形式,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地理解问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比方说,教师在讲解“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就可以将上车下车的问题作为例题,由于一些学生并未充分理解此部分的数量关系,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一组学生扮演“乘客”,到站时,需要下车的乘客离开此组,上车的乘客坐到此组当中。通过创建生活情境,学生认识到了车上原有的人数减去下车的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就是车上的现有人数。又比方说,教师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很难理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为一个大的长方形,数出它的面积,接着,结合数的过程,将长方形面积等于小正方形的数量引出来,以此得出“长×宽=长方形面积”,学生在参与此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较好地理解面积公式中的数量关系,进而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确保他们对其加以巧妙应用。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将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比方说,教师向学生讲解“比例尺”时,并且在确保学生充分掌握了利用比例尺来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者是图上距离的前提下,就可以设置以下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大家在课后仔细观察文化长廊上面的中国地图,找出此幅地图的比例尺,同时利用直尺量出上海到南京的直线距离,最后运用此节课所掌握的知识来计算上海到南京的实际直线距离。”一般来讲,每节数学课教师均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部分课后操作实践作业,从而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还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意识,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另外,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积极性,为其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潘生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66):117-117.
[2]樊佐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5):2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