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传,《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都是诗人荷马所作。然而,规模如此宏大的两部史诗,是怎样创作的?是何时被创作出来的?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关于荷马本人是否存在和其史诗的创作,从古至今一直存疑。笔者认为,史诗并非荷马一人在同一时代所作,拟通过史诗中的程式化短语相似的故事叙述模式、《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史诗中的大量比喻等方面来证明,《荷马史诗》绝非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其背后需要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荷马史诗》;程式化短语;比喻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世影响最大、得到最多人关注的两部史诗。古典时代,它们拥有非常大的影响,有人甚至称之为希腊人的《圣经》。[1]希罗多德也曾说:“正是荷马和赫西奥德为希腊人提供了神谱,为神灵们命名,给它们分配了地位和技艺,描绘了它们的外形。”[2]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史诗的作者、史诗的创作以及史诗所展现的世界,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无数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无尽的争论,涉及方方面面,看起来一时也难有统一、一致的答案。但正因史诗所代表的承上启下的时代背景,加上它极具口传文学色彩的创作手法,使得它作为那个“黑暗时代”唯一的史料而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传,《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都是诗人荷马所作,而且篇幅相当大,都有一万余行。规模如此宏大的两部史诗,是怎样创作的?是何时被创作出来的?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古希腊人认为它们是盲人诗人荷马的作品。但通读两部史诗,不难发现,根本没有出现过荷马的名字。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根据古代希腊人的传统,荷马应当生活在一个古典希腊文字尚未产生的时代。史诗长期以来一直是在民间口传的,大概只是在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时代才有了定本。[3]因此,关于荷马本人是否存在和其史诗的创作,从古至今一直存疑。笔者认为,史诗并非荷马一人在同一时代所作,下面通过简单的论述来证明。
一、史诗中的程式化短语相似的故事叙述模式
荷马史诗充满了重复,即便是不懂古希腊语的读者,通过阅读译本也很容易发现大量重复出现的单词、短语、句子、段落、场景描述、情节叙述等等。事实上,荷马史诗的绝大部分语言都是由這些“程式”(formula)构成的,它们是史诗的基本材料,而诗人正是通过对于程式的安排来进行创作的。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无疑是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的“口头诗学理论”。他指出,史诗是一种口头作品,是诗人们在表演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并没有固定的文本可以依靠。在现场表演的压力下,诗人依靠的是大量固定的、已经创作好的诗句以及短语,在表达某一个特定思想的时候,总是使用这些短语或者诗句。[4]
我们不难看到,史诗中出现的大多数英雄和人物,都有比较固定的修饰语,例如,阿伽门农总是“阿特柔斯之子”;阿基琉斯总是“捷足的”;奥德修斯总是“足智多谋的”、“神一样的”、“历尽艰辛的”。那些神灵也有特定的修饰语,赫拉是“白臂的”;雅典娜总是“目光炯炯的”;阿波罗是“远射神”。甚至在神灵和人物之外,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也有固定的描述词,黎明总是“初升的有玫瑰色手指的”;伊塔卡是“大海环绕的”,等等。每当这些神灵、人物或者自然现象出现时,这些固定的程式化短语也一起出现。对于读者的最直观感觉就是,单独说某个神、人或自然现象时,如果没有前面的修饰性短语,就好像没有了鲜活的感觉。然而,也有极少数修饰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在此举一例,关于手的描写,在史诗中一般是“肥厚的”。如果是用在男性身上,因战争、农事等长期形成的这种手,则可以理解。但在描写佩涅洛佩时,“她顺着高高的楼梯回到自己的房间,伸出肥厚的手取出一把弯曲的钥匙”[5],如果说佩涅洛佩是一位受到众多求婚者追求的美丽女子,她的手理应不是“肥厚的”。这些地方可能也体现了这些程式化短语并没有特别的实际意义,它们只是一个个语言单位。
不仅是程式化的短语充斥着整部史诗,关于某一个主题的故事好像也有固定的模式。在叙述某一场战争或宴会时,开头和结尾一般都是那几句诗。在战争方面,交战之前,先把双方将领做一个简介,对他们的装备描绘一番,很多时候双方还会借这个机会把自己的家世拿出来炫耀一下,然后再开打;宴会的开头一般是客人洗澡,涂抹橄榄油,然后入座,女仆端水来吸收,把桌子放在主人和客人面前。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不难想象,如果把这些典型场景的描写都删掉,那么一万多行的史诗恐怕没有多少字了。
由于固定的程式化短语和典型场景这些素材不会在一个短期内形成,所以荷马史诗不会是由一位诗人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创作的,应该是如帕里所说,是在民间口头长期创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二、《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两部史诗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联系。《奥德赛》的故事是承接着《伊利亚特》的,叙述的是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而且两者之间在内容上几乎没有重复。而《奥德赛》又用多种形式,将《伊利亚特》没有叙述过的,但又是重要人物重要事件、能够吸引读者胃口的那些故事结局,如希腊人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涅斯托尔、阿伽门农等英雄的结局,都做了交代。如果是一位作者完成的,有这么多的故事串在一起讲述,应该不会保证如此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能存在后期的完善和加工。
两部史诗也存在着差异,主要是在主题上。《伊利亚特》的主题是战争,《奥德赛》的主题是返乡;《伊利亚特》突出的是阿基琉斯的英勇,而《奥德赛》突出的是奥德修斯的智慧。如果是一位作者完成的话,应该也不会将两部作品几乎完全隔开,起码会有一定的衔接。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两部史诗都非常长,覆盖的故事之多,涉及的社会现实之广,绝非一位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搜集完全。如晏绍祥教授所说,史诗最后的编定者面对这么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首先必须确定一个中心,然后选择有关材料,接着对有关材料加工润色,增补大量生动、形象的情节和比喻,最后才能把它们连缀成长篇史诗。[6]这里最后的编定者无法确认是谁,但至少能说明,史诗绝非一人一时之作。 三、史诗中的大量比喻
荷马史诗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也让读者相信,它不是某个单独的作者一气呵成的,有相当的加工成分,那就是史诗中使用的大量比喻。加工者们从各自所在的日常生活出发,增加了大量材料,对某些具体现象做出形象化的说明,出现在《伊利亚特》中的尤其多。这里举几个典型例子。
在描写阿开奥斯军队集合行进时,史诗连续用了很多比喻,来表现出其气势的宏大:
“有如毁灭万物的火焰使山岭上的
大森林燃烧起来,远处望得见亮光,
阿尔戈斯人进军时,从他们的威武的铜枪上
闪出的亮光就是这样升入空际。
“如同多得无法胜数的群群飞禽,
有鸿雁、白鹤或者颈脖修长的天鹅,
在亚细亚草原上,卡宇里奥斯河边
飞向东,飞向西,欣赏它们的翅膀的力量,
飞行后停下来大声啼鸣,使大地回响;……
“有如许多群集聚的苍蝇在春天的季节里,
在牛奶浸湿木桶时,在牧人的牛圈里纷飞,
长头发的阿开奥斯人就是这样众多,
站在平原上面,面对特洛亚人,
一心一意要把他们消失殆尽。
“有如牧人把牧场上的混杂的羊群,
那些四处分散的山羊轻易分开,
将领们就这样把士兵编排,准备作战。”[7]
在表现两军交战难分胜负的焦灼状态时,史诗中是这样描写的:
“有如两个农人为地界发生争执,
他们手握杖杆站在公共地段,
相距咫尺地争吵着争取相等的一份,
交战双方也这样只有雉堞相隔。”[8]
“特洛亚人仍不能迫使阿开奥斯人后撤,
犹如一名诚实的女工平衡天平,
把砝碼和羊毛放到两边仔细称量,
好为亲爱的孩子们挣得微薄的收入,
那场激烈的战斗也这样胜负难分”[9]
史诗还借用耕作和动物的比喻,来描绘将士们的英勇:
“奥伊琉斯的捷足儿子埃阿斯始终同
特拉蒙之子埃阿斯在一起,一刻不分离,
有如两头栗色的公牛在休耕地里
用同样的力气并排拉着坚固的耕犁,
犄角底下不停地淌着琳琳汗滴,
它们之间只隔着一条光滑的牛轭,
身后留下垄沟,奋力奔向地头,
两个埃阿斯也这样紧挨在一起战斗。”[10]
还有很多表现其他主题的比喻,它们在两部史诗中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这些比喻可能会在不同场合使用,喻体和指代对象也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共同特点,即都来自日常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史诗中的故事本身可以是某一作者为了迎合观众而创作的,那么这些附加成分则显然与后续的加工者有密切联系,是他们将后来各自的生活现实融入了史诗的创作当中。
有学者指出,像《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样的鸿篇巨制是不可能通过一次表演来展现其整体情节的。相反,每次表演都是片段性的,而每一个片段对于整体情节的折射依赖于听众对于神话背景的熟知。[11]其实,任何一部史诗的统一性、整体性是口头传统长期演进的结果,而不是凌驾于传统之上的创作者影响的结果。把荷马作为一个过于个人化的词,其结果便是忽略了传统的创作与表演的力量。[12]很显然,《荷马史诗》绝非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其背后需要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晏绍祥. 荷马社会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2006:1.
[2] (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II,53.
[3] 晏绍祥. 荷马社会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2006:6.
[4] (美)迈尔斯·弗里. 口头诗学,朝戈金译[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38.
[5] (古希腊)荷马. 奥德赛,王焕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XXI,6.
[6] 晏绍祥. 荷马社会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2006:21.
[7] (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Ⅱ,455—476.
[8] (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XII,421—424.
[9] (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XII,432—436.
[10] (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XIII,701—708.
[11] 陈斯一. 论荷马史诗与“口头诗学”[J],浙江学刊,2018(2).
[12] 尹虎彬. 口头诗歌传统与表演中的创作问题[J],海南师院学报,1997(1).
关键词:《荷马史诗》;程式化短语;比喻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世影响最大、得到最多人关注的两部史诗。古典时代,它们拥有非常大的影响,有人甚至称之为希腊人的《圣经》。[1]希罗多德也曾说:“正是荷马和赫西奥德为希腊人提供了神谱,为神灵们命名,给它们分配了地位和技艺,描绘了它们的外形。”[2]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史诗的作者、史诗的创作以及史诗所展现的世界,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无数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无尽的争论,涉及方方面面,看起来一时也难有统一、一致的答案。但正因史诗所代表的承上启下的时代背景,加上它极具口传文学色彩的创作手法,使得它作为那个“黑暗时代”唯一的史料而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传,《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都是诗人荷马所作,而且篇幅相当大,都有一万余行。规模如此宏大的两部史诗,是怎样创作的?是何时被创作出来的?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古希腊人认为它们是盲人诗人荷马的作品。但通读两部史诗,不难发现,根本没有出现过荷马的名字。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根据古代希腊人的传统,荷马应当生活在一个古典希腊文字尚未产生的时代。史诗长期以来一直是在民间口传的,大概只是在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时代才有了定本。[3]因此,关于荷马本人是否存在和其史诗的创作,从古至今一直存疑。笔者认为,史诗并非荷马一人在同一时代所作,下面通过简单的论述来证明。
一、史诗中的程式化短语相似的故事叙述模式
荷马史诗充满了重复,即便是不懂古希腊语的读者,通过阅读译本也很容易发现大量重复出现的单词、短语、句子、段落、场景描述、情节叙述等等。事实上,荷马史诗的绝大部分语言都是由這些“程式”(formula)构成的,它们是史诗的基本材料,而诗人正是通过对于程式的安排来进行创作的。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无疑是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的“口头诗学理论”。他指出,史诗是一种口头作品,是诗人们在表演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并没有固定的文本可以依靠。在现场表演的压力下,诗人依靠的是大量固定的、已经创作好的诗句以及短语,在表达某一个特定思想的时候,总是使用这些短语或者诗句。[4]
我们不难看到,史诗中出现的大多数英雄和人物,都有比较固定的修饰语,例如,阿伽门农总是“阿特柔斯之子”;阿基琉斯总是“捷足的”;奥德修斯总是“足智多谋的”、“神一样的”、“历尽艰辛的”。那些神灵也有特定的修饰语,赫拉是“白臂的”;雅典娜总是“目光炯炯的”;阿波罗是“远射神”。甚至在神灵和人物之外,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也有固定的描述词,黎明总是“初升的有玫瑰色手指的”;伊塔卡是“大海环绕的”,等等。每当这些神灵、人物或者自然现象出现时,这些固定的程式化短语也一起出现。对于读者的最直观感觉就是,单独说某个神、人或自然现象时,如果没有前面的修饰性短语,就好像没有了鲜活的感觉。然而,也有极少数修饰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在此举一例,关于手的描写,在史诗中一般是“肥厚的”。如果是用在男性身上,因战争、农事等长期形成的这种手,则可以理解。但在描写佩涅洛佩时,“她顺着高高的楼梯回到自己的房间,伸出肥厚的手取出一把弯曲的钥匙”[5],如果说佩涅洛佩是一位受到众多求婚者追求的美丽女子,她的手理应不是“肥厚的”。这些地方可能也体现了这些程式化短语并没有特别的实际意义,它们只是一个个语言单位。
不仅是程式化的短语充斥着整部史诗,关于某一个主题的故事好像也有固定的模式。在叙述某一场战争或宴会时,开头和结尾一般都是那几句诗。在战争方面,交战之前,先把双方将领做一个简介,对他们的装备描绘一番,很多时候双方还会借这个机会把自己的家世拿出来炫耀一下,然后再开打;宴会的开头一般是客人洗澡,涂抹橄榄油,然后入座,女仆端水来吸收,把桌子放在主人和客人面前。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不难想象,如果把这些典型场景的描写都删掉,那么一万多行的史诗恐怕没有多少字了。
由于固定的程式化短语和典型场景这些素材不会在一个短期内形成,所以荷马史诗不会是由一位诗人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创作的,应该是如帕里所说,是在民间口头长期创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二、《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两部史诗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联系。《奥德赛》的故事是承接着《伊利亚特》的,叙述的是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而且两者之间在内容上几乎没有重复。而《奥德赛》又用多种形式,将《伊利亚特》没有叙述过的,但又是重要人物重要事件、能够吸引读者胃口的那些故事结局,如希腊人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涅斯托尔、阿伽门农等英雄的结局,都做了交代。如果是一位作者完成的,有这么多的故事串在一起讲述,应该不会保证如此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能存在后期的完善和加工。
两部史诗也存在着差异,主要是在主题上。《伊利亚特》的主题是战争,《奥德赛》的主题是返乡;《伊利亚特》突出的是阿基琉斯的英勇,而《奥德赛》突出的是奥德修斯的智慧。如果是一位作者完成的话,应该也不会将两部作品几乎完全隔开,起码会有一定的衔接。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两部史诗都非常长,覆盖的故事之多,涉及的社会现实之广,绝非一位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搜集完全。如晏绍祥教授所说,史诗最后的编定者面对这么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首先必须确定一个中心,然后选择有关材料,接着对有关材料加工润色,增补大量生动、形象的情节和比喻,最后才能把它们连缀成长篇史诗。[6]这里最后的编定者无法确认是谁,但至少能说明,史诗绝非一人一时之作。 三、史诗中的大量比喻
荷马史诗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也让读者相信,它不是某个单独的作者一气呵成的,有相当的加工成分,那就是史诗中使用的大量比喻。加工者们从各自所在的日常生活出发,增加了大量材料,对某些具体现象做出形象化的说明,出现在《伊利亚特》中的尤其多。这里举几个典型例子。
在描写阿开奥斯军队集合行进时,史诗连续用了很多比喻,来表现出其气势的宏大:
“有如毁灭万物的火焰使山岭上的
大森林燃烧起来,远处望得见亮光,
阿尔戈斯人进军时,从他们的威武的铜枪上
闪出的亮光就是这样升入空际。
“如同多得无法胜数的群群飞禽,
有鸿雁、白鹤或者颈脖修长的天鹅,
在亚细亚草原上,卡宇里奥斯河边
飞向东,飞向西,欣赏它们的翅膀的力量,
飞行后停下来大声啼鸣,使大地回响;……
“有如许多群集聚的苍蝇在春天的季节里,
在牛奶浸湿木桶时,在牧人的牛圈里纷飞,
长头发的阿开奥斯人就是这样众多,
站在平原上面,面对特洛亚人,
一心一意要把他们消失殆尽。
“有如牧人把牧场上的混杂的羊群,
那些四处分散的山羊轻易分开,
将领们就这样把士兵编排,准备作战。”[7]
在表现两军交战难分胜负的焦灼状态时,史诗中是这样描写的:
“有如两个农人为地界发生争执,
他们手握杖杆站在公共地段,
相距咫尺地争吵着争取相等的一份,
交战双方也这样只有雉堞相隔。”[8]
“特洛亚人仍不能迫使阿开奥斯人后撤,
犹如一名诚实的女工平衡天平,
把砝碼和羊毛放到两边仔细称量,
好为亲爱的孩子们挣得微薄的收入,
那场激烈的战斗也这样胜负难分”[9]
史诗还借用耕作和动物的比喻,来描绘将士们的英勇:
“奥伊琉斯的捷足儿子埃阿斯始终同
特拉蒙之子埃阿斯在一起,一刻不分离,
有如两头栗色的公牛在休耕地里
用同样的力气并排拉着坚固的耕犁,
犄角底下不停地淌着琳琳汗滴,
它们之间只隔着一条光滑的牛轭,
身后留下垄沟,奋力奔向地头,
两个埃阿斯也这样紧挨在一起战斗。”[10]
还有很多表现其他主题的比喻,它们在两部史诗中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这些比喻可能会在不同场合使用,喻体和指代对象也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共同特点,即都来自日常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史诗中的故事本身可以是某一作者为了迎合观众而创作的,那么这些附加成分则显然与后续的加工者有密切联系,是他们将后来各自的生活现实融入了史诗的创作当中。
有学者指出,像《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样的鸿篇巨制是不可能通过一次表演来展现其整体情节的。相反,每次表演都是片段性的,而每一个片段对于整体情节的折射依赖于听众对于神话背景的熟知。[11]其实,任何一部史诗的统一性、整体性是口头传统长期演进的结果,而不是凌驾于传统之上的创作者影响的结果。把荷马作为一个过于个人化的词,其结果便是忽略了传统的创作与表演的力量。[12]很显然,《荷马史诗》绝非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其背后需要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晏绍祥. 荷马社会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2006:1.
[2] (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II,53.
[3] 晏绍祥. 荷马社会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2006:6.
[4] (美)迈尔斯·弗里. 口头诗学,朝戈金译[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38.
[5] (古希腊)荷马. 奥德赛,王焕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XXI,6.
[6] 晏绍祥. 荷马社会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2006:21.
[7] (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Ⅱ,455—476.
[8] (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XII,421—424.
[9] (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XII,432—436.
[10] (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XIII,701—708.
[11] 陈斯一. 论荷马史诗与“口头诗学”[J],浙江学刊,2018(2).
[12] 尹虎彬. 口头诗歌传统与表演中的创作问题[J],海南师院学报,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