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课程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810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个体课程是学生基于个人的需要、为了个人的发展而为自己量身订做的课程,将它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后的第四级课程管理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生个人是个体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则是个体课程设计的依归。
  关键词:个体课程;自主学习;课程开发;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7-0010-03
  
  目前建立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结构并没有涵盖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全部需要。要满足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独特的学习需要,还需构建个体课程。笔者认为引入“个体课程”很有必要,作为第四级的课程管理形态,个体课程可以更好地倡导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笔者就此作些探讨。
  
  一、关于个体课程的概念
  
  个体课程(Individual Curriculum)也可以称为个人课程(Personal Curriculum),笔者将它定义为:学生基于个人的需要、为了个人的发展而为自己量身订做的课程。比如学生对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感兴趣,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此没有或很少涉及,这时学生会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安排时间和自己设定目标来进行研读。从课程流派来看,它无疑属于儿童中心主义的课程。
  同时,笔者将那些针对学生群体而设计的课程统称为群体课程或非个体课程,目前我们所讨论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都属于此类。个体课程与群体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学生为自己个人来设计的;后者是他人(可能兼有学生的参与)为某一类学生共同设计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体课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它与生本课程是何种关系呢?简单地说,个体课程能够很好地体现“生本”教育思想,但生本课程并不仅限于个体课程。生本课程的对立面是师本课程,前者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设计课程,后者则是根据教师的需要(如工作量的需要、发挥专业特长的需要)来设计课程。以校本课程为例,它本应成为一种生本课程,但却常常被设计者异化为一种师本课程。
  
  二、关于个体课程的开发
  
  按照一般课程的分类,课程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多种不同类型。个体课程同样存在这样的分类,比如存在学科形态的个体课程和活动形态的个体课程,也存在显性形态的个体课程与隐蔽形态的个体课程。以初中数学为例,如果某生意识到“立体几何”是自己的弱项,那他可能会自己制定一个相应的个人学习计划和找些相关的课外教辅材料进行自学,这就是一种学科形态的个体课程;如果某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数学建模发生兴趣,他可能会利用课余时间做些设计和探究,这就是一种活动形态的个体课程。
  课程开发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或阶段。在个体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学生个人是个体课程开发的主体。
  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课程设计必须处理好学科、社会和学生三者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现代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让学生主导或参与课程的开发,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但目前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多多少少都存在明显的“师本化”的倾向。
  个体课程具有私人性、灵活性、隐蔽性和短时性(学程时间短)等特点,所以个体课程一般不存在太明显的“师本化”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在个体课程的开发中学生才能真正享有和体验到主人的地位。所以,学生应以自主生成的能够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方式来有序地拓展自我经验,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个人资源的最大化。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我们还没有关注个体课程问题的时候,个体课程还是一片“原生态”或“处女地”,学生自然能够独享个体课程开发主体的地位;但个体课程一旦成为课程研究的“新宠”,外部干预会明显增加,在成人们过度的关照下仍存在可能被师本化之忧,比如完全由家长和教师来代替学生个人为其设计个体学习的课程。
  2.个体课程的开发需要师长的引导。
  学生个人是个体课程开发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家长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作为未成年的学生,有时并不能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需要些什么,或者处理不好个人需要与个人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时就需要成年人的引导,俗话说“旁观者清”,有时旁人的一个小小的点拨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鼓励、参与、协助、点拨和评价。在这些作用中,学校和家庭为学生的个体课程营造一种激励性的环境尤为重要,因为大脑在寻找模式和意义的过程中,激励性的环境能够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给学生传授自我指导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所需的技能与方法,就学生的学习计划与学生进行协商,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自我评价策略。
  3.个人需要是个体课程设计的依归。
  不论是课程的开发主体——学生个人,还是课程的引导者——学生家长和教师,在个体课程设计中始终要以学生个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在个体课程设计中应考虑什么样的个人需要呢?归结到一点就是应考虑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独特的智力水平、独特的经验和独特的世界观,进而产生独特的需要,比如数学成绩差的与外语成绩差的学生需要不同,男生与女生的需要不同,富裕家庭孩子与贫困家庭孩子的需要不同。同一个学生也存在多种不同方面的需要,包括知识查漏补缺方面的需要、发展个人兴趣特长方面的需要、职业取向方面的需要、生理发育方面的需要、人际交往方面的需要等等。但关键要考虑两点:一是这些需要中哪些是合理的和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二是这些需要中哪些是目前最值得去做的。
  
  三、关于个体课程的价值
  
  在个体课程这个概念提出之前,这类课程已经自发地存在于学生当中,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事实性的个体课程。从自发的事实性个体课程过渡到概念规范下的体系化的个体课程,其意义自然大不相同。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体现在课程理论本身——优化课程体系,二是体现在课程的教育目的——更好地培养人。
  1.个体课程有利于建立更为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
  目前的课程论还没有“个体课程”一说,个体课程问题成为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盲区,也使得学生丰富的个人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个体课程的加盟,将目前的三级管理课程体系发展为国家、地方、学校和个人四级管理的课程体系。由此带来的理论意义是深远的,比如将个体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后,可以确立其在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可以改变过去自发和无序的状态,可以引导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2.个体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地主动发展。
  传统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受教育者,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使学生不会学习,被动学习,在低效率中学习,在重负荷下学习。柳斌在1996年所做的题为《关于素質教育的再思考》的讲话中指出:“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无疑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发展”是指一种良性变化的状态和过程;“主动”则表明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方式。个体课程就是鼓励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环境下运用任何方法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意方面的增进,所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也就成为个体课程的一项首要使命。
  首先,个体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呈现积极主动的状态,这时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知道如何有意识地、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他们将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我评价,学会正确选择,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学会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调整学习的进程。个体课程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意义,鼓励学生建构自己的意义是个体课程的主要任务。
  其次,个体课程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个性特长。个体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益补充,满足的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传统教育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忽略了教育还有发展主体的功能。个体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丰富个性,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融知识习得、技能增进和个性发展于一体,为培育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载体和平台。
  总之,个体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学生在群体学习的课程之外,主动自我追加新的学习内容、自我制定学习进程和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定向、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等多种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
  
  四、关于个体课程的研究
  
  按照历史的经验,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被提出,常常会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大研究热点,校本课程就是一个例证。“学校课程”被写进国家课程文件后,国内很快掀起一波研究热潮,正式发表的相关论文年产不下百篇。我们不能期望“个体课程”的提出也能产生同样的效应,但至少能够提出许多相关问题引导我们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个体课程中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这里拟提出一些建议性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个体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课程文化的研究,个体课程的内涵、特点、内容与类型的研究,个体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校本课程、生本课程等)关系的研究,个体课程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关系的研究,个体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中的实践研究,个体课程的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研究,个体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个体课程开发中家庭责任的研究,个体课程案例开发的研究,等等。
  研究个体课程问题可运用的方式方法很多,包括思辩性的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也包括质性的研究和量性的研究,但实地研究、叙事研究、个案追踪研究等形式与方法值得推崇。
  综上所述,个体课程是指学生个人自主开发、适用于自己进行个体学习的一类课程,它对于课程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尝试提出个体课程的概念并就此進行粗略的探讨,以期引发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讨论,以共同推动个体课程研究走向成熟。
  【责任编辑 韩四清】
其他文献
12  空地并不远。约50平方米的地面上铺满了柔软的松针,让贝克非常想躺下睡一会儿。阳光从高处照射下来,四周的杉树挡住了风。这里太完美了。  “吼!”  贝克的血液仿佛被冻结了,希望这声音是他想象出来……  “啊!”缇堪尼大笑起来,“好可爱!”  从一丛灌木后面滚出了两只小熊。小熊身上的毛是棕色的、柔软的,看上去仿佛经过精心保养。棕色的毛——贝克绝望地想到,这是棕熊。小熊的脸圆圆的,看上去很友善,
摘要:根据新课程目标,探究式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很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式阅读,要求教师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找准探究的切入点,以达到培养学生多种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20-02  语文教学的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9599名中小学生在安全知识、技能水平和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一些突出特征,如安全教育内容存在学段和区域差异,医疗急救内容偏低;学生遭受重大伤害原因呈多元化趋势,同时在安全知识到行为转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等。建议中小学通过构建立体化安全网络,如与时俱进更新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系统构建“递进式”课程体系、营造安全教育物理环境等,整体提升学校安全教育水
关键词:英语;完形填空;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58-01    完形填空(Cloze)是让一篇意思连贯的短文中的某些词(或短语)空着,然后在短文后面给出四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答案。“完形填空”(Cloze)不同于单一语法型的“选择填空”题,而是一种考查词汇、语法与阅读理解等多种内容的综合填空题。所以,“完形填空”
邁开步子去太空
期刊
关键词:2008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3-0002-03    第一部分 思想品德试题特点    2008年中考文科综合试卷思想品德试题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突出思想品德课本色,试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综合性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本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
人走路,需要一双合脚的鞋子,同样,汽车行驶,需要有配套的轮胎。轮胎作为车辆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分,肩负着承重、行驶、刹车等重要职责。轮胎任劳任怨,无声无息地在地面上滚动着,为了完成这么多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它们都穿上了“条纹装”。  世界上最早的充气轮胎是英国的一位名叫约翰·邓禄普的兽医于1988年发明的,那时的轮胎的表面是光滑的,并没有穿“条纹装”。现在,你观察汽车的轮胎(或者自行车的轮胎)就会发
一、选择题    1.下列做法符合科学常识的是( )  A.电路中的保险丝熔断后,换用了更粗的保险丝  B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C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石油液化气是否泄漏  D.油罐车的尾部装有一条拖在地面上的铁链  2厦天,长时间使用空调会使室内的空气变得十分干燥。因此人们常在室内放上一盆清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种方法可以说明( )  A.水分子由原子构成 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分子间有
看到这个初次登场的怪物——长着三对翅膀的“拉风大鸟”,有人说是大鹏,有人说是凤凰,还有人说有点儿像《哈利·波特》里的“鹰头马身有翼兽”。  不过,看看“三對翅膀”这个关键特征,或许它更接近这个家伙——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这个长得足够魔幻的家伙是海螺和蜗牛的远亲,是一种海生软体动物,三对“翅膀”其实是它的鳃。  其实,《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雷鸟是北美印第安神话中的生物“雷鸟”。传说,它是雷雨和闪电的化
人口渴了,要喝水;动物口渴了,要喝水;那么,植物口渴了,会不会“喝水”呢?今天,我按照网上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我事先准备好了以下实验材料:芹菜若干株、玻璃瓶1个、红墨水1瓶、小刀1把、足够的清水,还有纸巾若干张。  首先,我挑选了根、茎、叶都齐全的芹菜,用小刀把根须切掉。注意:切根须时要斜着切。因为,这样切,能增加芹菜与水的接触面积。  然后,我将小半杯清水倒入玻璃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