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社交媒体的认识,引导其正确使用社交媒体,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美好发展,我们利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定量分析法及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的定性分析法,研究了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根据当前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76-02
本文通过调查资料,选择社交媒体使用的时间、频率、行为习惯指标,从日常使用、心里感受、现实对比、利弊权衡等4个方面系统地揭示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详细分析社交媒体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对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及其对人际交往产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高校学生,调查地点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六所高校,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69份;参与式观察的观察对象为本小组组内的2名成员;参与深度访谈的受访者共5位,包括三位女生和两位男生。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社交媒体使用者,总体以性别作基础区分,比较男生与女生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我们选择年级、生活地域、专业类别等作为考察的自变量。
在具体方法上,本文首先通过网络和高校校园内“定点拦截”两种方式发放问卷,再运用Excel的基本统计方法,初步统计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影响的各因素,然后采用Matlab 数学软件,考察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后利用交叉表及其卡方统计检验,分析大学生对社交媒作用于人际交往利弊的态度与看法。
二、定性分析
本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参与式观察法及深度访谈。
(一)参与式观察法
为了对本次课题有更深入的研究,形成更准确的认知,我们特意选取两位具有代表性的组员,从2015年3月9日起开始停用社交媒体,共停用一个月。
1.两人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点:(1)停用一开始,两人就立刻体会到了停用社交媒体造成的不便。(2)停用两天后,两人开始逐渐适应没有社交媒体的生活,并且意识到不使用社交媒体为自己节省了大量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干一些有意义的事,让生活更加充实。(3)一个礼拜过后,两人意识到自己的交际圈开始只限于身边的朋友。(4)经过一个月的停用,两人发现自己已经基本与外界隔绝,每天只能与身边的人交流,并且深刻体会到停用社交媒体带来的不便,内心充满了焦躁感与孤独感。
2.两人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当停用结束后,甲组员减少了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她认为社交媒体有它的重要性,完全不使用它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不便,但应该合理适度地使用社交媒体,不能像自己以前那样对它产生过度依赖,因为通过社交媒体的交往其实都只是表面的、不够深入的。而乙组员则增加了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她认为社交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像自己以前那样很少使用社交媒体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适时地使用会有助于人们的人际交往。
3.综合两位组员的亲身体验感受,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科技的革新,社交媒体给人际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轻而易举地联系到不在身边的朋友,并且可以节约资金。
(二)深度访谈
在此次课题中,笔者共约见上海高校的三位女生和两位男生展开深度访谈。方便快捷、廉价、交际拓宽是他们惯用社交媒体的普遍理由,被采访者大都表示社交媒体打破现实交往的局限性,让他们有更丰富的人际交流,甚至和自己梦想中的明星偶像交流互动;其次,还包括实时信息及动态关注,资讯共享等理由。那么社交媒体究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交往中深化感情还是激化矛盾?大部分被采访者认为社交媒体深化彼此间感情,仅有一位持中立态度,他考虑由于异地原因或其他的原因无法相见时,是社交媒体维持联系得以将感情深化,但与此相对,明明知道对方的联系方式却又没联系对方,久而久之感情就淡化,社交媒体带来的更频繁的交流既可以深化感情,也会产生和激化彼此间的矛盾,社交媒体总有小而化大的本领,比较典型的就是人肉搜索,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冤大头。
三、定量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
女生受访者要略高于男生受访者,其中男生占40.1%,女生占59.9%;一本占37.2%,二本占38.7%,三本占24.2%;大一占28.3%,大二占30.5%,大三占24.9%,大四占16.4%;文科生占45.0%,理科生占55%。另外,受访者主要来自城市和县镇,分别占51.0%和32.7%,来自农村的受访者样本相对较少,仅占16.4%,这与调查问卷的投放范围和样本数量有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1.受访者社交媒体使用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96.28%的人经常使用QQ和微信,而人人网、贴吧等的使用人数则明显较少。大多数受访者会在晚上睡觉前和课间使用社交媒体,所占比例分别为75.09%和66.17%,而将近三人之一的受访者会选择在早上醒来、上课、吃饭的时候使用社交媒体,也有极少的受访者会在上述时间段以外的时间使用社交媒体。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低于一个小时的平均只占7.06%,从整理的数据可以看出,以每天使用一到两个小时和两到三个小时的受访者居多,此两项平均占总人数的67.66%,而大于三小时的也占了略大于四分之一的比例,而总平均日使用时间为2.264小时。
2.社交媒体使用原因及目的
超过50%的大学生选择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是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多、共享程度高及更新速度快、功能多种多样、方便交流和节省话费等,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共享程度高、更新速度快和便于交流及节省话费,此两项分别占总比例的81.34%和62.41%。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关于方便交流、节省话费的看法呈现显著性差异,其比例之差的标准化值为1.86,即文科生对此项原因的重视程度比理科生明显要高得多。 3.社交媒体角色与现实生活角色的对比
在众多的交流方式中,社交媒体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其使用比例达到51.79%,仅次于社交媒体的是面对面交流,占总比例的24.11%。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在社交媒体上保持和现实生活中基本一致的自我形象,其中形象完全一致的占24.26%,基本一致的占60.81%,而完全不一样的则占15%。
4.利弊衡量
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30%的受访者认为在使用社交媒体后,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有18.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交媒体之后有所弱化,而更多的受访者(44.26%)则表示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这一选项在一本学子的比例高达57%,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进一步分析发现,此项差异在学校类型中是显著的(标准化值为1.75)。同时,也有以少部分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是否有影响。在衡量使用社交媒体利弊孰轻孰重问题上,84%的受访者认为利大于弊,而其余16%的受访者则认为弊大于利。
(三)量化分析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我们主要采用大样本非正态中体的比例之差的临界值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其中临界值法的公式如下:
方差分析的公式如下:
四、结论
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对亲身体验,深度访谈进行总结,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位大学生都会使用社交媒体且重点使用QQ和微信,日平均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约为2.264小时。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共享程度高、更新速度快和便于交流及节省话费,目的在于分享自身动态、关注好友动态、与好友联系、关注社会动态、打发时间等。
(二)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交友方式
调查表明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形象是否与现实生活中保持一致时有85%的人表示一致。现在大学生有自己的交友方式,有认为能够以此之心换彼之心,只要坦诚相待,则社交媒体上的好友与现实生活上的好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也有小心谨慎无法判断社交媒体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设孰真孰假,这部分人则表示不确定。
(三)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后的变化
对于社交媒体与面对面交流的比较,调查显示各有个的特点,且难以被对方所取代。使用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于内向害羞的人来说,使用社交媒体让他们勇于表达久而久之,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也有所提高了,对于将社交媒体作为主要交流方式的人来说,其人际交往能力在使用社交媒体之后有所弱化,这也显示了不同的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效果不一样。
(四)大学生对使用社交媒体的感受
对于使用社交媒体的感受,尽管社交媒体有不能准确表达信息,话题简单等缺点,但大部分还是认为使用社交媒体利大于弊。
五、建议
(一)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使用要有度,应该合理地使用社交媒体,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学习,辩证看待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把它当做一种方便我们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让自己成为离开它就不能生活的社交媒体的奴隶。更加理智和科学的运用社交媒体,为我所用,为自身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同时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的塑造和培养。同时也更加应该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警惕信息时代下的陷阱
大学生也不能因为社交媒体的较传统媒体的相对优越而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同时也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虚假信息。科技的发达带来的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在享受“利”的同时也应该警惕着“弊”。
(三)亲近现实生活中的人
另外,我们大学生也要学会适当关闭社交媒体,多与家人亲近交流,遇到问题也可以和同学老师探讨。把社会、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等资源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大学生的良好发展。
[责任编辑:胡 悦]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76-02
本文通过调查资料,选择社交媒体使用的时间、频率、行为习惯指标,从日常使用、心里感受、现实对比、利弊权衡等4个方面系统地揭示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详细分析社交媒体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对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及其对人际交往产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高校学生,调查地点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六所高校,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69份;参与式观察的观察对象为本小组组内的2名成员;参与深度访谈的受访者共5位,包括三位女生和两位男生。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社交媒体使用者,总体以性别作基础区分,比较男生与女生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我们选择年级、生活地域、专业类别等作为考察的自变量。
在具体方法上,本文首先通过网络和高校校园内“定点拦截”两种方式发放问卷,再运用Excel的基本统计方法,初步统计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影响的各因素,然后采用Matlab 数学软件,考察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后利用交叉表及其卡方统计检验,分析大学生对社交媒作用于人际交往利弊的态度与看法。
二、定性分析
本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参与式观察法及深度访谈。
(一)参与式观察法
为了对本次课题有更深入的研究,形成更准确的认知,我们特意选取两位具有代表性的组员,从2015年3月9日起开始停用社交媒体,共停用一个月。
1.两人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点:(1)停用一开始,两人就立刻体会到了停用社交媒体造成的不便。(2)停用两天后,两人开始逐渐适应没有社交媒体的生活,并且意识到不使用社交媒体为自己节省了大量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干一些有意义的事,让生活更加充实。(3)一个礼拜过后,两人意识到自己的交际圈开始只限于身边的朋友。(4)经过一个月的停用,两人发现自己已经基本与外界隔绝,每天只能与身边的人交流,并且深刻体会到停用社交媒体带来的不便,内心充满了焦躁感与孤独感。
2.两人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当停用结束后,甲组员减少了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她认为社交媒体有它的重要性,完全不使用它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不便,但应该合理适度地使用社交媒体,不能像自己以前那样对它产生过度依赖,因为通过社交媒体的交往其实都只是表面的、不够深入的。而乙组员则增加了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她认为社交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像自己以前那样很少使用社交媒体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适时地使用会有助于人们的人际交往。
3.综合两位组员的亲身体验感受,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科技的革新,社交媒体给人际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轻而易举地联系到不在身边的朋友,并且可以节约资金。
(二)深度访谈
在此次课题中,笔者共约见上海高校的三位女生和两位男生展开深度访谈。方便快捷、廉价、交际拓宽是他们惯用社交媒体的普遍理由,被采访者大都表示社交媒体打破现实交往的局限性,让他们有更丰富的人际交流,甚至和自己梦想中的明星偶像交流互动;其次,还包括实时信息及动态关注,资讯共享等理由。那么社交媒体究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交往中深化感情还是激化矛盾?大部分被采访者认为社交媒体深化彼此间感情,仅有一位持中立态度,他考虑由于异地原因或其他的原因无法相见时,是社交媒体维持联系得以将感情深化,但与此相对,明明知道对方的联系方式却又没联系对方,久而久之感情就淡化,社交媒体带来的更频繁的交流既可以深化感情,也会产生和激化彼此间的矛盾,社交媒体总有小而化大的本领,比较典型的就是人肉搜索,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冤大头。
三、定量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
女生受访者要略高于男生受访者,其中男生占40.1%,女生占59.9%;一本占37.2%,二本占38.7%,三本占24.2%;大一占28.3%,大二占30.5%,大三占24.9%,大四占16.4%;文科生占45.0%,理科生占55%。另外,受访者主要来自城市和县镇,分别占51.0%和32.7%,来自农村的受访者样本相对较少,仅占16.4%,这与调查问卷的投放范围和样本数量有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1.受访者社交媒体使用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96.28%的人经常使用QQ和微信,而人人网、贴吧等的使用人数则明显较少。大多数受访者会在晚上睡觉前和课间使用社交媒体,所占比例分别为75.09%和66.17%,而将近三人之一的受访者会选择在早上醒来、上课、吃饭的时候使用社交媒体,也有极少的受访者会在上述时间段以外的时间使用社交媒体。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低于一个小时的平均只占7.06%,从整理的数据可以看出,以每天使用一到两个小时和两到三个小时的受访者居多,此两项平均占总人数的67.66%,而大于三小时的也占了略大于四分之一的比例,而总平均日使用时间为2.264小时。
2.社交媒体使用原因及目的
超过50%的大学生选择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是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多、共享程度高及更新速度快、功能多种多样、方便交流和节省话费等,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共享程度高、更新速度快和便于交流及节省话费,此两项分别占总比例的81.34%和62.41%。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关于方便交流、节省话费的看法呈现显著性差异,其比例之差的标准化值为1.86,即文科生对此项原因的重视程度比理科生明显要高得多。 3.社交媒体角色与现实生活角色的对比
在众多的交流方式中,社交媒体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其使用比例达到51.79%,仅次于社交媒体的是面对面交流,占总比例的24.11%。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在社交媒体上保持和现实生活中基本一致的自我形象,其中形象完全一致的占24.26%,基本一致的占60.81%,而完全不一样的则占15%。
4.利弊衡量
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30%的受访者认为在使用社交媒体后,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有18.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交媒体之后有所弱化,而更多的受访者(44.26%)则表示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这一选项在一本学子的比例高达57%,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进一步分析发现,此项差异在学校类型中是显著的(标准化值为1.75)。同时,也有以少部分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是否有影响。在衡量使用社交媒体利弊孰轻孰重问题上,84%的受访者认为利大于弊,而其余16%的受访者则认为弊大于利。
(三)量化分析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我们主要采用大样本非正态中体的比例之差的临界值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其中临界值法的公式如下:
方差分析的公式如下:
四、结论
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对亲身体验,深度访谈进行总结,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位大学生都会使用社交媒体且重点使用QQ和微信,日平均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约为2.264小时。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共享程度高、更新速度快和便于交流及节省话费,目的在于分享自身动态、关注好友动态、与好友联系、关注社会动态、打发时间等。
(二)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交友方式
调查表明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形象是否与现实生活中保持一致时有85%的人表示一致。现在大学生有自己的交友方式,有认为能够以此之心换彼之心,只要坦诚相待,则社交媒体上的好友与现实生活上的好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也有小心谨慎无法判断社交媒体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设孰真孰假,这部分人则表示不确定。
(三)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后的变化
对于社交媒体与面对面交流的比较,调查显示各有个的特点,且难以被对方所取代。使用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于内向害羞的人来说,使用社交媒体让他们勇于表达久而久之,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也有所提高了,对于将社交媒体作为主要交流方式的人来说,其人际交往能力在使用社交媒体之后有所弱化,这也显示了不同的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效果不一样。
(四)大学生对使用社交媒体的感受
对于使用社交媒体的感受,尽管社交媒体有不能准确表达信息,话题简单等缺点,但大部分还是认为使用社交媒体利大于弊。
五、建议
(一)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使用要有度,应该合理地使用社交媒体,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学习,辩证看待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把它当做一种方便我们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让自己成为离开它就不能生活的社交媒体的奴隶。更加理智和科学的运用社交媒体,为我所用,为自身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同时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的塑造和培养。同时也更加应该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警惕信息时代下的陷阱
大学生也不能因为社交媒体的较传统媒体的相对优越而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同时也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虚假信息。科技的发达带来的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在享受“利”的同时也应该警惕着“弊”。
(三)亲近现实生活中的人
另外,我们大学生也要学会适当关闭社交媒体,多与家人亲近交流,遇到问题也可以和同学老师探讨。把社会、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等资源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大学生的良好发展。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