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的新含义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ang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简化文章,以下把阎金铎先生的《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简称为《概论》,本人提倡的“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简称为“模式”。
  经过了十几年物理教学工作,同时也经历了新旧大纲的转化,从内心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现行的教学方法有一些需要改动的地方。刚巧,最近看到了阎金铎先生的《概论》,感受很深,它与我极力提倡的“模式”有了一些不同之处。下面,就對两种不同的教法提出我的一些不同看法。
  一.根据新大纲的精神“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虽然这样的提法有一些笼统,没有说出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它毕竟给我们提供了教书的方向,我们传授知识,就应该选择更加有利于达到这样目标的方法。
  不论是在《概论》,还是我提倡的“模式”中,都极力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我认为,在《概论》中,有一些地方叙述的不具体,仅仅是把大纲的内容照搬到了课本上,没有具体说“该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该怎样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具体说了一些办法,但是我认为它贯彻新大纲并不彻底,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并没有完全解放学生的思维。
  而在我提倡的“模式”教学中,是以新大纲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为基础,以“彻底解放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与学的过程,完全都遵循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认知规律,并且最大程度的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麽,在具体操作上,《概论》与“模式”教学主要的不同点在那儿呢?我认为,主要在于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同。《概论》中,问题总是由浅入深的提出。这样,学生固然可以按照老师的思路按部就班,最后得出结果,但同时,学生也紧紧的被限制在老师的思路中,没有一点儿自由发挥的余地。而在“模式”教学中,是由深向浅的提出问题,这样,留给了学生更加宽的思考余地,学生有了自主性,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学生只有先从较深的知识入手,实在想不出,才可以思考简单的问题。所有学生只有经过绞尽脑汁的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考虑较深的问题时,学生将有很大的空间去思考,不会被桎梏在很小的结论的圈子里。常此坚持,我认为学生的能力会提的更高。如:
  1.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概论》中虽然也提到了“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的环境。”但是并没有挖掘出学生全部的潜力。比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老师先创设‘一个鸡蛋被吸入杯中’的实验,然后学生得出结论—大气压是存在的。”其实,这还是沿用了旧的教学方法。在没有讲授之前,就已经把学生限制在教师的思路里。学生思考的,将仅仅是“鸡蛋”这一个实验。
  那麽,我们为什麽不能帮学生创设环境,使学生自己找到合适的实验现象呢?我们为什麽不能这样问:“大气压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从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进行证明?”只是换了一个问题,但这样做,学生的思想不是就会变的海阔天空了吗?常此坚持,就会在不知不觉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我提倡的“模式”教学正是这样做的。
  在“模式”教学中,教师只是提出一些合适的结构化问题(也就是帮助学生创设环境)。用合适的方法去强迫学生思考(比如:待会儿提问或在学生中间巡视、鼓励)。然后再不断的由深向浅提出一级问题、二级问题、三级问题等(这已经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所有的学生都会得出我们需要的结论。在通过一级问题、二级问题不断的“折腾”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确实在自己动脑思考,而且在最大程度的挖掘他们的潜力。如果这样的“折腾”学生能坚持三年、五年、九年,那麽九年以后,我们的学生会变成怎样的学生?他们将会怎样去思考问题?这都是我们很难想象的!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以前的方法是教师做演示实验,通过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这也是《概论》中的主要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什麽不足吗?很显然,它同样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紧紧的桎梏在老师所设计和演示的实验中,这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背道而驰的。这样做,学生可能记住了这个实验,记住了这个结论。但自然界的其他现象和实验怎麽办?学生能够自己想到吗?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吗?
  尤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更要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 :首先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其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设计什麽实验?怎麽做?然后推测这样的实验可能会出现什麽现象?得出什麽结论?再次才是实际进行实验,经过推理,得出结论;最后,把结论应用于实际。
  “模式”教学所提倡的实验教学中,自始至终的贯彻了这样的认知规律:遇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实际应用。这些都应该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作为教师,最多也只能起到适当帮助的作用,千万不可包办代替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否则,会不同程度的抹杀这些学生的创造力。
  以上是对两种不同教法我的一点认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概论》中,很多的教学方法都不同程度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在“模式”教学中,“解放学生思想,使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恰恰是它的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二.曾经遇到的一个问题对我触动很大。“‘·’代表什麽?”。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龄前儿童的答案可能成千上万,千奇百怪,而为什麽经过几年学校教育的学生却只能答出可怜的几个答案?原因很简单,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某种程度上,它没有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进步,相反的,它完全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思考的余地控制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中。
  我教书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这些年中,我一直认为:“教书不应只教会学生知识,而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知识。”同时,我也一直在努力的寻求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经过他人的指教,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在脑海中形成了这样的一套教学模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毫无疑问,今后我将会义无返顾的坚持这样的教学改革。同时,我认为利用“模式”教学授课,最大的困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创设合适的环境?如何选择更加恰当的结构化问题?这取决于教师所要讲授的课程,取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但是,我想,只要能认真备课,认真思考,这个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其他文献
摘要:德育课教学目的育德,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德育教师应该热爱教师职业,以教书育人为荣;热爱德育教育,明确为什么而教;关爱学生,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所有的学生;要善于与学生交流;要平等的与学生交流。上好德育课前提是热爱。  关键词:德育 热爱 关爱  经常听到同行们议论:现在的学生难教,德育课就更不好上。难题如何化解?根据从事德育课教学的体会,笔者认为,做好一项工作,热爱是
期刊
在带过很多次起始年段的孩子后,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孩子在进入初中校门之初,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对数学也是非常感兴趣,但是总有部分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会陷入看似热闹,学生也积极参与互动,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事实上,很多老师早已意识到,课堂的有效,关键是学生学的有效,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首要的任务,只有让学生真正爱上数
期刊
摘要:环境可以使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习惯的改变也使一个人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课程给了我们更多人文性关怀,我们变得更智慧成熟,成长中多了自信、自强精神,多了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了动脑、动手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成就 学生的明天  一个新的历程都有它崭新的独特魅力。新课改的实施,会让大多数学生欣喜若狂,也许开始他们仅仅是处于好奇,但时间终会证明这一改革措施的正确与否。结果,也的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及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时间观念、餐桌礼仪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如今,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英语教学不仅是
期刊
摘要: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它是其他三种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阅读 获取信息 思考 政治生活  以突出能力考查为核心的高考改革并未脱离教材的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大纲明确考察学生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期刊
摘要:语文原本是一门极具历史美学的课程,而新课程改革更是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加突出它的历史美学特性。职业中学的语文作为中学语文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对学生注入情感价值观教育,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教师能否雄踞一定的高度,巧妙化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教材充分感受教材内容的歷史美学,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在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
期刊
华罗庚说:“数学的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分层教学的灵活性,平日教学中我经常使用数学卡片用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使用数学卡片的一些具体做法。  课堂上适时使用数学卡片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起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我设计的数学卡片巴掌大小
期刊
摘要:如今的初中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享受给予和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对待亲情、友情、甚至对生命都比较淡漠,对社会、对生活缺乏一颗“感·爱”之心,这些问题需要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来解决。 “爱心”就以主动的、不求回报的、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与人分享。因此,只有将感恩与爱心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道德教育落到實处,才能达到促进学生主动而全面发展的目的。  “感·爱”教育是一种基于
期刊
是谁,为一个山乡古镇的幼儿园撑起一片葱郁的绿荫;  是谁,多才多艺却无怨无悔把青春热血献给幼教事业;  是谁,引领全园教职员工创建山区示范性一流幼儿园,开创现代化办园模式?  是她,广东省最年轻的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政协龙川县常委;  是她,“全国十佳幼儿园园长”、“全国优秀幼儿园园长”、“全国百佳幼儿园园长”;  是她,中国“德艺双馨”大赛“主持金奖”获得者……龙川县英才幼儿园园长陈丽。  
期刊
西方人常说,一个贵族的培养,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同样,我们知道,一两个亿可以在一年内建造一所学校,但不能建造一种文化。学校的发展,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备、物质层面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软件的配置、精神层面的塑造,更需要有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一种文化。学校文化的建设,以塑造人的精神为核心目的,终极目的是为师生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陈玉琨教授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校更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