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灵变 诗情逸趣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05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之(1900-1977年),初名士绥,字之,以字行,改名,号子。幼承家学,稍长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尝得吴昌硕、王一亭等名家指点,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为“白社”画会的创始人之一,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对中国画系的学科贡献极大。吴之工书法,善诗词,擅长写意花鸟画。其画深受吴昌硕一派画风影响,出入于青藤、八大、石涛、李诸家,融会贯通,别出新意;又直接师法自然,探取天机逸趣,遂自成丰润郁勃、婀娜多姿之独特面貌。吴之对中国画理论亦深有心得,主张中国画创作应临摹与写生并举,重视笔墨基本功训练和诗文书法修养的积累,有《画论笔记》《中国画概论》《吴之画集》等行世。
  近年来,吴之先生的艺术影响逐增,他的作品颇受藏家青睐,市场价格大幅上扬,随之而来的是,赝品也层出不穷,数量庞大。从拍卖公司的图录、各类网店展示的待售或已成交的吴之作品来看,赝品就占了一半以上。如雅昌艺术网展示的拍卖公司2011年秋拍吴之的作品有6件(已成交3件),其中竟有5件是赝品。而这些赝品是不会消失的,还会通过各个渠道在艺术市场流动。
  当前,书画市场上出现的吴之作品的赝品,按造假水平可分为三类:且称为低仿、中仿、高仿。低仿者,大多出现在北方以及一些较偏远的省份。造假者对吴之的艺术了解甚少,伪作近乎瞎编乱造,他们将与吴之艺术风格毫不相关的写意花鸟画,随意添上吴之的名款,粗制滥造,较易识别真伪。中仿者,许多是根据出版的吴之书画作品集,临摹或是拼接组合,粗看颇为相似,这类伪作在市场上占的数量最多。实际上,出版物中的作品大多是吴之先生的代表作或精品,许多收藏在纪念馆、美术学院、博物馆等单位,市面上流动的可能性不大,这类伪作仔细审定还是可以看出破绽的。吴之先生的笔墨技法极其高超,要临摹得很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高仿者,则对吴之的艺术有着较深入的“研究”,较熟练地掌握了他的笔墨技巧和构图要领,因此,不易辨别真伪。但这类伪作貌似而神不似,缺乏生动气韵,易在题跋或点苔、穿插等细微地方露点马脚。高仿现在虽然并不多见,但是以后会日益增多,造假者也会“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水准,须引起藏家的重视。
  目前,新的赝品层出不穷,手法不断翻新,可谓防不胜防。吴之一生从教,学生极多,他又重乡情,赠给学生和同乡的作品数量亦较多,如果冒充学生和同乡的身份去编故事是有一定迷惑性的,须提高警惕。还有国外回流的作品,更须谨慎,其实都是骗子惯用的伎俩。在一次鉴定活动中,浦江一农民拿出祖传的一幅吴之作品,请上海博物馆钟银兰女士鉴定,竟被判为赝品,而作品的上款是藏者的祖父所写,款识尚完好如初。经过认真地察看和分析,才真相大白。原来藏者对书画是外行,数年前,曾将作品拿去装裱,被心术不正的裱画师用赝品调了包,而将原作的款识挖下来,补在赝品上,称得上是瞒天过海。如果这样“半真半假”的作品流传在市场,就很难鉴别。
  还有几年前,北京某书画杂志向笔者约稿,要发一期介绍吴之艺术的专刊。笔者将一篇《吴之作品鉴定浅淡》的文章和两张吴之作品的照片发了过去。不料该杂志编辑频换,此事即不了了之。去年,一画商突然告诉笔者,在北京某拍卖公司预展上,看到一幅落款为吴之的梅花,并附有一本杂志,杂志上刊登的是笔者《吴之作品鉴定浅谈》文章和落款为吴之的梅花,据画商鉴定梅花是赝品。由此事可知,造假者可谓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骗术极其高明。
  那么,吴之作品的鉴定,都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师承
  吴之作为浙派花鸟画大家,其艺术自然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在艺术表现中,也必然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艺术传承的轨迹,因此必须明了他在艺术成长中受到哪些画家的影响。吴之早期临习恽寿平、蒋廷锡,在上海求学时学习吴昌硕,此外还受到李复堂和王一亭的影响。这其中,在笔墨技法上,受王一亭的影响极大,早期作品尤为明显。他画翎毛的笔墨技法及造型大多传承王一亭,这种笔墨风格的烙印,在他中晚期的作品中也有很深的体现。同时,他还受到“白社”师友艺术的影响,有的作品,画松类似诸闻韵,画石类似潘天寿,画鸡类似张书等。总而言之,吴之的艺术取法多家,百川汇成大海,而并非是单一专学吴昌硕。
  有的造假者,对吴之艺术没有深刻的认识,浅薄地认为吴之只是学吴昌硕画风的,便伪造一些吴昌硕风格的花卉蔬果,添上吴之的名款,充作吴之早期作品欺世。
  (二)笔墨
  笔墨是鉴别作品真伪的关键所在。鉴定吴之的作品,应该以笔墨风格为主要依据。题材、章法、造型都是可以模仿的,现代技术复制印章也已达到毫厘不差的水平,陈年的宣纸、旧墨都是可以寻求到的绘画材料,但只有笔墨风格是作伪者最难把握的。
  笔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技巧,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和修养。吴之作品的风格是刚健中蕴婀娜。通俗地讲,就是既俏丽又有力度。他的大写意技法,不是粗枝大叶,逸笔草草,而是用大写意的笔触画小写意,既准确又不失大气,耐人寻味,别有余韵。作为写意画,即使认真地临摹一幅,也只能达到笔墨和原作比较形似,要达到神似是很难的。吴之作画是大胆下笔,小心收拾,故笔墨既有气势又有条理,收放自如。而作伪者或一味强横,笔墨过于粗野草率;或刻意经营,笔墨过于纤弱拘谨。吴之作品的线条,爽利而沉着,“毛”是其特征,用墨鲜润而厚重,“活”是其特点,这是鉴定笔墨中须把握的要点。
  吴之作画,喜用复笔。用复笔极高明,通过复加,起到了积墨、积色的效果,增强了主题。而作伪者,不明此理,往往是画蛇添足。
  吴之作品的设色明丽娇艳,却不失浑厚沉着。他上色时,注重用笔的变化,通过笔力增强色彩的丰富感。他早年学过西画,因此,在画面中讲究冷暖色的变化和统一关系。伪作用色或是过火,或是过烂,不堪入目。
  他画花卉以写意没骨法为主,间用勾勒填色法,画叶时常用花青画叶片,用浓墨或浓花青勾叶脉。他画翎毛则以点垛法为主,间用披法,很少用丝毛法。画坡石时,常用画兰竹的手法添加各类野草穿插其间,画草的手法极见功力,鉴定画作时,不可轻视。吴之先生很注重点苔,他的苔点节奏感很强,手法也很丰富,这是作伪者易于疏忽的地方。   (三)穿插
  花鸟画中,穿插极为重要,吴之画作的穿插功夫令人叹为观止。他笔下花木枝条的穿插十分繁杂,却是有条不紊,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开合自如,气韵生动。他的穿插技法,个人风格十分明显,空白多呈不等边三角形。吴之先生作画初,下笔十分迅猛,先画主题再逐步收拾,因此穿插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他的作品,即便是仔细临摹都十分难以把握,而作伪者更是心中无谱,穿插混乱,交代不清枝条的来龙去脉,呈一团乱麻。
  吴之作品中花木穿插的一个特点是出梢少,主要是为了聚气,将梢头通过转折回旋收拢起来,梢头延伸出去的只有两三处,且总体方向一致,而伪作的出梢往往是四面出击,且漫无目标。
  (四)题材
  吴之以画花鸟为主,兼作山水人物。他的花鸟题材十分广泛,并拓展了许多前人未画过的题材,如以农作物入画,这些作品大多出现在解放后。他很注重写生,虽然是写意画,描绘的对象却是符合自然生长的规律,没有概念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这也是他花鸟画生动感人的原因。一些常人不注重的地方,如叶芽、花蕾、花蕊等,他都刻画得很到位,这也是鉴定真伪可以参考的一个方面。
  吴之是画“四君子”的高手,尤以墨兰著称,这类作品个人风格极其明显。吴之的墨兰,单从技法上讲是十分高超的,难以描摹。作伪者尚有自知之明,故墨兰的伪作并不多见。目前,作伪较多的是花卉和蔬果,其中画面中有牡丹、菊花的伪作不少,笔墨和结构都比较混乱,仔细审视,是可以明辨的。
  (五)款识
  款识、印章是鉴别书画十分重要的依据。吴之书法与画作的笔法是相通的,线条爽利,中侧锋并用。他隶书学《石门铭》,楷书习《马鸣寺碑》,行草书取法黄庭坚、米芾、祝允明、李复堂诸家。他落款的书法以行草书为主,兼用楷、隶,较少用篆书。早期书法肖似吴昌硕,上世纪30年代,字体渐趋方正,有汉隶、魏碑笔意,捺笔拖出略长。4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个人风貌,字体大小错落,呼应成趣,整段题跋中,有几个字的竖笔拉得较长。
  早期的作品署“吴士绥”,或“吴”,后用“吴之”、“吴之”、“吴之”的都有,若出现“溪”字,则无疑是伪作。曾有安徽收藏家寄来落款为吴溪的人物画求鉴,而吴溪是另外一个画家,并不是吴之。
  从题跋的文字内容上,也可以察寻作伪的蛛丝马迹。吴之作品中自题的诗文,大都是有感而发,时代气息较浓。有的伪作将书画集中出现的题跋移花接木,往往是言不达意,让人莫名其妙。有上款为吴之学生张世煌的《墨松图》,经询问,张世煌并没有收藏此画,伪作是从《黄山卧龙松》一画中抄袭的上款文字。又见《芦雁图》,落款为“雁山归来后,作于蜀东艺村”,雁山归来指的是雁荡山写生归来,是解放后的事;“作于蜀东艺村”是指抗日战争中在重庆磐溪的事,真是风牛马不相及,说明作伪者对吴之的艺术历程,缺乏了解。又见《墨荷图》(1935年)上有吴之自题诗一首,经查阅吴之的诗集《画中诗》,有此诗,只是末句文字有所改动。修订文字,是吴之推敲诗句的惯用手法,综合笔墨等其他因素,此画可定为真迹。
  若仅仅以核对印章来鉴定吴之作品,是十分危险的,目前印章的造假已几乎达到了和真迹一致的效果。笔者曾将吴之印章印文的原拓和伪作的印文进行比较,差别微乎其微。鉴定吴之作品,应了解吴之不同时期的常用印章。如“清翁后人”多用于抗日时期的作品;“用慰劳人”用于解放后的作品;“不服老”用于晚年的作品;“宁作我”用于1963年以后。
  吴之习惯作画完成后即落款钤印,一些没有落款的作品大多是出现了少量的败笔,或者是草稿、课徒稿,这类作品市场上也有流传,真伪只能从笔墨风格上去鉴定了。
  (六)材质
  画家为了追求不同的艺术效果,绘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是不同的。吴之先生对于作画材料颇讲究。他作画多用狼毫,尤喜用山马笔,取其犀利、健劲的笔墨效果。用墨大多是研磨出来的,不用现成的墨汁。他认为墨汁浓度不够,层次也不丰富。宣纸则喜用厚的夹宣,尤其是表面比较毛的,夹宣留得住笔痕,也能积墨积色,不喜用光滑、单薄的宣纸。吴之作画多用优质的画膏(如苏州姜思序堂产品),不用锡管中的颜料,画膏不仅色彩效果好,而且能经年不变色。以上所述是他作画所用材质的常规习惯,鉴定中不可拘泥于此,因为他作画有时受条件限制,自然有许多变数。
  吴之的作品屏条较多,中堂、横幅、斗方、扇面都有,巨幅作品大多为大型场馆所作,较少见。他还画过许多单张的册页,但整本的册页画得较少(如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吴之兰竹谱》)。手卷几乎不画。近见吴之伪作蔬果手卷和整本的花卉册,可知是作伪者主观臆造的。四条屏吴之也很少画(目前只有浦江吴之纪念馆藏有花卉四条屏),作伪者将其原尺寸不一的花卉作品,描摹伪造成四条屏,多次出现在拍卖市场。
  吴之兼有诗人和教育家的双重气质,因此作品既洋溢着浪漫的气息,而技法上又能中规中矩,这是吴之作品总的风格特征,需很好把握。
  (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汉代花钱“去凶除央”背“辟兵莫当”,是我国钱币史上最早出现的吉语钱之一。此钱多出陕西,据我所经见已有四五枚。其面背皆为四字,均为标准的小篆,中规中矩,说明其铸造于汉代中期,小篆体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该钱钱文中隔以四柱,中为菱花穿,设计极为精巧,为早期花钱中的滥觞。数年前,韩城曾出现一枚此钱精致的铜母范,铜质极为精良,应为生坑传世品,以其铜质、书法、铸造工艺来看,当为官铸。  此钱妙处在于钱文排列与
期刊
“天兴”年是金朝最后一个年号,“天兴宝会”钱也是金朝最后铸造的一枚钱币,它是在金、蒙战乱中铸造的。  正大九年(公元1232年) 正月,蒙军围困金国首府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军救援汴京的援军又在途中被蒙军消灭掉了。当时城中十分空虚,只有不足四万兵力,金国哀宗皇帝命大臣分守四城,严密防守。由于哀宗以身作则,亲自指挥,大大地激励了军民抗蒙的意志和决心, 所以军民们人人斗志激昂,个个奋勇作战,献计献策,
期刊
“乾元”二字在中国古代圣人所集成的《易经》这本解开宇宙人生密码宝典的书籍中被精辟归结为“开创”之意。其代表性八卦符号列“乾”(即天)为首,“释天象创生人与万物使之循环复始而息息不生”,语意简练却包含着大自然芸芸众生对上苍的崇拜等朴素哲理。  “乾元重宝”钱是我国唐代中期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所铸行以铜材为主的货币,制内方外圆,亦为“重宝”钱名的开端。初铸品钱径大多26~30毫米,重6~10克,以
期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收藏界》2010年第11期第84页,看到北京陈瑞海先生写的《“金国通宝”银质大钱赏析》文章。特别是看到这枚大钱的书法风格时,就觉得这枚大钱不真。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是研究古陶瓷的,不是研究古钱币的,由我来评点古钱币似乎越位过界。但我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粗知历代书法流变情况。本文就这枚“金国通宝”大钱的时代风格谈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行家指教。  “金国通宝”字
期刊
田黄—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印章中的极品。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其身价无与伦比。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没
期刊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翁仁,字静斋,一字静村,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善指头画,人物、花鸟、草虫、林木,均指挥如意。有《一路功名到白头图》,著笔枯劲,款署丁酉,系乾隆中叶人。”此外,《砚田斋笔记》《三洲画史》《半人琐记》《淮关小志》《续纂山阳县志》也有其擅指画,兼治印的记载。  翁仁是清乾隆中叶的画家,擅指头画。指头画,也称指画、指墨,是用手指代笔作画。据文献记载,指画最早起源于唐代。唐人张彦
期刊
近几年,大陆的拍卖市场每年交易额达到上千亿,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等名家书画作品极为火爆。业内人士称,以齐白石作品为例,真正流入拍场的真迹,也就千件左右,其余九成以上都是赝品。  “名家作品怎么会越拍越多?”知名收藏鉴赏家刘文杰认为,齐白石作品根本不是有些伪专家所称的有四万余件,不需要懂字画鉴定,仅从数据分析就可以看出,有多少赝品横行市场。  赝品横行亟待整治  《经济参考报》报导,1956年版的
期刊
传统的中国书画,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印章使用规则和规律,画与印已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印章成了传统书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印章作为篆刻艺术,有很多种类:  按其形状,可分为:方形、圆形、扁形、腰圆、半圆、椭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  按其篆刻方法,可分为:朱文(阳文)和白文(阴文)两种形式。朱文印章一般白多朱少,盖出来的印白底红字;白文印章一般朱多白少,盖出来的印红底白字。  按其
期刊
程门是浅绛瓷的祖师爷,得到一件程门的作品是玩浅绛瓷的藏友们梦寐以求的目标。随着近年来浅绛瓷热的升温,程门的作品价格不断地攀高:2011年4月28日的苏州东方15周年拍卖会上,程门父子合作的一对琮瓶,以84万元成交。同年10月份,在英国的宝龙拍卖会上,程门的山水瓷板以49万元人民币成交。程门作品是浅绛收藏圈顶级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对象,作为一般的收藏爱好者,要想获得一件程门的作品,可谓难上加难。  所以
期刊
2013年元旦,树群兄自河北携江栖梧梅花四方帽筒来汉,给我带来春天的信息。  树群兄走后,寒潮来袭,将此帽筒抱坐于电暖器前,赏玩抚摸,不舍得放手。许多匆匆往事奔来眼前,让人感慨……  初与江栖梧的梅花相逢,算来已近五年。  是一套四节食盒。缺一节,所余有三,有一节略有小磕。胎质厚实,其重坠手。所幸盖上有干支款,署有官厂的其中一节也还在(图1),主要的信息没有缺失。由此知道栖梧其人其梅及其御窑画师身
期刊